最近,跟我的一位实习生聊天,他和我分享了他的焦虑:
有人说,毕业五年,同学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人与猪之间的差距都要大。事实上,据他观察,差距不是毕业后的五年养成的,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
有人靠着家里的关系,早早地找好了金融机构的工作,就等毕业拿证;
有人靠着勤奋学习,学术上也有些建树,打算继续读书深造;
也有人家境一般,认真读书、努力实习,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奋斗。
而他自己呢,感觉放在同学中属于中等,生活没什么压力,但也对未来迷茫。一眼望去,5年之后大家的差距,其实在今天已经埋下了种子。
01
你看,还在读书的孩子们都已经很焦虑了。早已步入职场的你,是不是更加焦虑呢?
根据我的观察,绝大部分人的焦虑源于与同龄人的“比较”。这也是“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样的文章能火起来的原因。
你想想这样的情形:
刚毕业时,比公司、比收入:人家世界500强,你只是创业小公司;人家月入8000,你才年入3万;
工作两年:比升职、比加薪:人家当上小主管,你只是底层搬砖工;人家年薪20万,你才月薪8000。
我不用再列举了,容易让你焦虑的事情太多了,小到领导表扬了同事,却批评了你,都足以让你焦虑。
于是,你很可能一边骂着“996”,然后一边乖乖地加班,不然拿什么和同龄人拼?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看待职场发展的方式,真的对吗?
02
如果,你焦虑的时候还很迷茫,那么你可能感觉自己没救了。
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所以做什么都畏手畏脚,生怕出错。
小陈是我一位朋友。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不错,毕业的时候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毕业快十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已经属于被同龄人抛下的那群人了。
同一批进公司的,有人已经当上副总;比他后进公司的,三四年时间已经比他高几级了。
我问他,有没有分析过产生差距的原因?
他说主要还是自己的视野比较窄,也没有明确的兴趣点,所以工作上很多时候是听从安排,虽说做事能力没问题,但是也缺少向上的突破力。
我问他,觉得自己可以做什么?他说什么都可以啊,各方面的事情都做了不少,但是都没有成为发展方向。
为什么不呢?
他告诉我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觉得自己听全能的,如果选择一个方向主攻,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的积累,感觉很可惜。更重要的是,担心万一方向错了,毕竟年纪也摆在这里,经不起失败。
听完之后,我觉得很可惜。
比起他犯错而可能浪费的时间,这么些年,其实犹豫不觉才浪费了最多的时间。
反观,另外一个媒体朋友,毕业后去了电视台做电视摄像,也就是扛着摄像机拍新闻那种。这些年传统媒体的行情大家也有一定了解,确实黄金时代过去了。
这位朋友工作几年后,去了一家传统家电企业,做互联网电视,虽说和原来工作有一点相关,但基本属于转行。
而在不久前,随着某巨头入局智能电视,凭借着近年来的积累,他顺利跳槽,如今职位、收入都实现了质变。
03
很多人,把职场当成短跑,起跑慢了些就开始犹豫要不要发力,结果浪费了大把时间。
事实上,职业生涯更像一场马拉松,起跑的时候慢个100米、200米,完全不是事儿。
所以,输了短跑不要紧,赢得起马拉松才重要。
我发现,当人在焦虑的时候,容易犯两个比较突出的错误:
一是习惯性短视,高估了起点的重要性;
二是低估了思维方式转变的价值。
怎么理解呢?就好比说刚毕业的时候因为工资比同学少了2000块,感觉自己被落下了,于是不停跳槽换工作,试图找补回来。结果因为没有积累,工资上不去,反而可能被同学进一步拉大。
然后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为了钱而急功近利,最终导致始终原地踏步,而别人已经走上新台阶。
稻盛和夫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曾亲手缔造了两个世界500强公司,他在《活法》一书中提出了这么一个公式:
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三个要素中,唯有思维方式是-100到100。
换句话说,在职场上,如果思维方式不对,基本等于,越努力死得越快。
你可能会问了,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呢?
我的答案是,应对不同的问题,你要不同的方式解决。
我曾经带过一位年轻人,毕业于国内一所不错的大学,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后来去了一家券商工作,但是工作两年后,他过来找我,觉得工作不开心。
我问他为什么?
在券商做研究工作,这两年也写出来几篇质量不错的研究报告,收入不错、工作也体面,但是他依然觉得迷茫。
他喜欢写作,算是个文艺青年。想辞职去专心写作,但是又觉得这几年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看了很多行业的书,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维系着业内的资源。
我问他,知道什么叫沉没成本吗?
他说知道啊,和未来决策不相关的成本嘛。
我说如果打算转行,这都是沉没成本。有什么可留恋的呢?是啊,他一个整天做研究的,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偏偏放到职场抉择的时候,就搞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