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到稻田养鱼基地开展研究
稻渔综合种养俗称“稻田养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军解释称,一般指的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松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双增收的理想效果。
生态种养方式全国推广
王广军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不但可以解决农民“吃鱼难”的问题,还可以就近销售、繁荣市场、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变自然优势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稻渔综合种养在全国大力推广,而这种对稻田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模式不仅是现化生态农业的典范,也是我国广大产稻区农民“保住米袋子,丰富菜篮子,充实皮夹子”最快捷、最优化、最有效的手段。
稻田养鱼投资少、收益大
“在稻田养鱼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节省部分生产成本,稻米品质和产量也得到提高。”采用稻渔综合种养后,一是每亩稻田水稻产量一般可增加5%~15%;二是在稻田养鱼(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资或很少投资(仅有少量的鱼苗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30~50公斤;四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提升水稻的品质,生产的稻谷价格与普通稻谷相比价格增加了10%~30%,综合效益提高100%~250%。
王广军谈到,当前,广东地区适合稻田养殖的品种有鲤、鲫、草鱼、福寿鱼、泥鳅等。目前,珠江水产研究所对稻田养鱼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连南地区与乳源地区的禾花鲤鱼是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丰富、味道鲜美的优质食品,与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相符合。他们通过运用Ecopath模型对稻田综合混养系统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了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物质流动:与稻田养殖系统相比,稻鲤、稻鲫养殖系统各营养级流向碎屑组的总流量分别降低8.1%和6.5%,表明稻田养殖鲤鱼、鲫鱼可提高系统物质利用率。
生态效益显著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还有强大的生态效益。“我们对主要稻田养殖区域理化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稻田中放养禾花鱼,可以促进底泥中氨氮含量上升、有效磷和底泥中有机质含量显著上升。”养鱼稻田与未养鱼稻田相比,化肥使用量减少44.4%,农药使用量减少60%。在鱼收捕后,经检测,养鱼稻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0.43克/公斤,比未养鱼稻田(27.06克/公斤)高出12.4%。可见,稻田养鱼对增强土地肥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而且,由于加高加固了田埂,开挖沟凼,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解决山区农户的牲畜饮水和作物灌溉,对缓解旱情有非常大的好处。根据测算,发展1万亩稻田养鱼相当于新开挖1000亩鱼池;用较少的投资增加200多万方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大量的稻田养鱼工程也可拦蓄洪水,削减河道洪峰流量,减少山区地质灾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另外,稻田中常常孳生大量孑孓、螺类等,其中许多是吸人血或某些疾病的传播者。各种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养鱼具有较好的灭虫效果。
稻田养鱼应注重技术规范
王广军说,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优势显著,但是也需要注重技术规范。在稻田内开展水产品的养殖需要配套一定的工程设施 ,比如开沟挖凼等,从而变稻田的平面生产为立体利用。
养鱼稻田应选择土质较肥沃、保水力强、pH值中性和微碱的壤土、粘土;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大水不淹、久旱不涸、集中连片的田块。稻田四周田埂要加高至40~50厘米,宽30~40厘米,田埂敲打结实,堵塞漏洞。或用水泥浇筑建成50厘米高、30厘米宽的永久性稻田养鱼工程设施。稻田养鱼高产的关键工程是鱼沟鱼坑的开挖。根椐田块的大小与形状、开挖‘十”或‘丰”字形等的鱼沟沟宽1米左右,深40~60厘米。鱼坑最宜开在进水口附近或稻田中央,深60~90厘米,面积5~10平方米。稻种选用耐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虫的丰产良种如汕优63等。
稻田养鱼技术要点
1. 养鱼稻田的准备
(1)加高加宽田埂(田基)。田埂加高至0.5米,田埂顶部宽0.3米,底部宽0.5米,利用开鱼凼的土方进行加高加固,田埂层层夯实。有条件的可在田埂内侧和顶部用混凝土现浇护坡(厚度为12厘米),保证不漏水、不垮塌。
(2)开挖鱼沟和鱼凼(也称鱼溜)。稻田开设鱼沟,宽0.8~1.0米,深0.5~0.8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其形状根据水田面积划定,面积大的水田开挖成“井”、“田”、“目”字形,小的农田(一亩以下)简单一点,开成“日”、“十”字形。鱼凼一般建在田中央或者田对角,鱼凼占总面积的5~10%,深1.0~1.5米,形状可为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四周侧面硬化护坡。
(3)进、出水口及拦鱼设置。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拦鱼材料可用竹、木、尼龙网、铁丝网制作,安装时呈弧形,以增大流水面,凸面朝向田内,上沿略高于田埂,安装牢固,有条件的可用混凝土预制板修建进水口和排水口。
2. 水稻栽培与鱼种放养
(1)水稻栽培。在鱼沟、鱼凼以外的水稻种植区进行人工插秧,插秧密度为10~15万株/hm²。
(2)适养品种。适合稻田养殖的品种有鲤、鲫、草鱼、福寿鱼、泥鳅等。
(3)鱼种放养。养鱼稻田做犁耙时施足基肥,插禾后七天左右放鱼。每亩稻田大约放优质鲤鱼、鲫鱼、福寿鱼等200~300尾。过段时间再增放数百尾鲤鱼秋子搭配养殖,供第二年鱼种放养需要。
3. 饲养管理
(1)水的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可加深至15厘米;收割稻穗后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厘米以上。
(2)防逃。平时经常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
(3)投饲。鲤鱼、鲫鱼都是杂食性鱼类,平常以水里、泥底的小动物、水田青草、杂草为食物,当稻田养鱼较多时,可人工补充投喂一些常见的饲料。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