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何慧茶场 闻信阳毛尖香


市场信息报讯(本报记者张基军 摄影报道)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东邻安徽,南接湖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信阳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是“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边缘茶区,是全国最大名优茶生产大市之一。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茶叶的核心区域在信阳市浉河区。由汉族茶农创制。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正值采茶忙季,记者来到这里,走访了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龙潭村何慧家庭农场的茶园。茶园主人经营了近百亩的茶园。春季的茶山,山泉潺潺,一望无际的茶林给大山披上了翠绿的彩装。

何慧介绍到,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1990年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信阳毛尖被誉为“绿茶之王”。信阳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3位。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比中,信阳毛尖以59.91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二名。

记者了解到,信阳毛尖主要分布在信阳市浉河区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俗称“五云两潭一寨”。 2019年11月15日,信阳毛尖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翻阅有关资料,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提升,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据了解,茶产业是信阳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茶产业的发展一直得到了信阳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发挥优势、广泛论证、科学决策,作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规划部署,制定并实施了“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发展规划实施。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信阳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狠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开发和加工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茶叶品牌建设与保护,市场的开拓和宣传营销推介,以及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提升,信阳市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茶文化、茶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宣传推介促销效果明显,信阳毛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信阳作为中国茶都的城市品牌内涵日益丰富,茶产业呈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210万亩,开采面积115万亩,无性系面积近45万亩。2012年全市茶叶产量达5.2万吨,总产值达77.2亿元。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3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80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52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8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6个;有9家企业通过了有机茶认证,一大批茶叶企业产品分别通过了ISO9001:2000、QS、HACCP质量体系认证和GAP、ISO14001认证;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茶馆茶楼200余家;行业组织迅速发展,已经建立茶叶产业协会10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80余家;现有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470多户,茶农近100万人,从业人员达120万人;2012年,茶农均收入超过4000元。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何慧告诉记者,有这么好的政策以及信阳毛尖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她们有信心提升自己的能力,把茶场办好。目前她正在申报“慧友”商标,慧友茶叶专业合作社正在积极筹办之中,打造一个拥有几千亩茶林,不断提升茶叶品质。让更多人能品尝到茶中珍品。

“信阳毛尖采用纯手工加工工艺手法,是我们老祖辈传下来的,作为我们制茶人,第一是要传承下去,第二是要把原汁原味的正宗信阳毛尖茶呈现给茶友们。”何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