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治理体系角度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2020-05-02     中国网观点中国

杨华锋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

肇始于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堪称近来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其蔓延于全球又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在世界经济持续放缓、全球治理不确定性愈甚的当下,疫情的破坏力、影响力之深远是百年未遇,其对全球秩序的重构与长期影响亦将渐次呈现。

近日,中国日报社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研究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抗击疫情的举措,既有助于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疫情防控,也有助于各国施策有所参照,有的放矢。回顾3月有余的疫情防控,党和政府积极作为因地施策,人民以超出想象的克制、勇敢和坚韧,以巨大牺牲为代价,终于暂时遏制住疫情传播。针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大考”表现在“情境-意识-行动”三个方面,其工作成效是打响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关键与基础。

首先,疫情情境与态势的风险识别。自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畅谈“风险社会”以来,风险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也与日俱增。作为黑天鹅的新冠病毒甫一出现,“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即非常警惕,并将传染病风险予以上报。但任何人均无法掌握充分信息,难以预料新型病毒的传播力、杀伤力。从发现病患到识别风险苗头再至流行病学之确认,必经严格的科学程序。之后,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的新闻发布机制、数据日报制度、数据订正机制以及实时更新的“疫情地图”在不同层面和环节上不断提高风险识别效能,避免因风险分享不足而贻误战机。

其次,积极塑造疫情防控的全民意识。疫情暴发的时间端口对中国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倘若得不到抑制,那么今天将呈现完全不同的局面。疫情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回应,那么风险识别后的治理应对,就没有了方向与载体。通过积极的科学知识普及、适时发布“防控指南”、及时的心理干预以及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为塑造全民意识提供了充分而有效的保障。

再者,打造基于政府间沟通、部门协调与全民参与的合作行动框架。准战时的医疗卫生资源的生产与供给,准战时的人力、财力、物力调配,离不开广大人民的理解、支持与参与;群防群控局面的形成更是有赖于各级各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社区组织乃至一家一户的信任与配合。这种奠基于信任的合作行动是疫情治理最为根本的保障,其形成既源于人民的高度自律、自我牺牲,也源于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体的无私奉献,继而发挥政府粘合剂的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与治理行动框架。

综上,人类社会正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合作风险,层出不穷的“甩锅”言论、奇葩作为,于疫情防控实无裨益,徒增悲剧。唯有检视当下防控举措,秉持科学理性精神,弘扬人文主义情怀,致力于寻找通往协同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才是当下国际社会应对疫情蔓延最为紧迫之事。(责任编辑:王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SpV03EBiuFnsJQVNY_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