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新产品,用音乐写故事,音乐的新玩法

2019-10-15   北方公园NP


作者:阿钟





周杰伦前两天出了新歌《说好不哭》,粉丝跟中彩票了一样开心,这种开心也反映在数据上。

《说好不哭》上线后,微博热搜登顶,QQ 音乐服务器甚至被搞到历史上首次短暂宕机,目前该数字专辑成绩已突破八百万张,成为了QQ音乐平台最受欢迎的数字单曲专辑。


有趣的是,与单曲成绩和粉丝热情产生对比的,是这首歌众口不一的评价。

喜欢它的人认为这首歌是周杰伦写给歌迷朋友的,“只是分享记忆里一些简单美好的片段,放松听歌就好,为什么一定要从音乐技巧上较真?”不喜欢它的人理由当然也很直观,歌词口水、旋律简单,以及把在音乐上同样有所造诣、同样写情歌的李宗盛在这个年纪写的歌拿出来一对比,《说好不哭》确实立不太住。

现在,这首歌在豆瓣音乐上的评分已经跌到 5.8 了,评论里最高赞的一条是一个陈述句式的疑问“为什么能毫无进步”。

在对《说好不哭》的争议里,歌词和立意是被讨论最广泛的两个点。《说好不哭》在晚上 11点发布,过了几个小时词作者方文山就在微博上为自己和杰伦打call,说这首超耐听的情歌,“歌词上或许少了些场景与画面感,词意偏向叙事走心风格,我自己蛮喜欢”。



方文山出来解释这一点,固然有他作为词作者的职业敏感,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听歌的人针对歌词产生的质疑声浪让他有点坐不住了。

我们的听众对歌词到底有多在意呢?

搞音乐的人里最爱聊天的高晓松老师在自己的节目《晓说》里提过,“中国汉族是一个重文字轻音乐的民族,自古以来诗人都名垂青史,音乐家到最后都不知道是谁,所以汉人更注重歌词,到今天为止流行音乐都受这影响。”

他在节目里分析,这二十年来最红的流行音乐,都是因为歌词好,“只要你歌词好,你旋律怎么顺口溜,怎么土、俗,都没关系。”


晓松老师的后半句可能夸张了点,带有他的个人趣味,但大部分听音乐的人对歌词的在意已经到了下意识的地步。

年初有一档《我是唱作人》的音乐节目,节目上半程请来了梁博、热狗、王源、毛不易等人,下半程请来了王以太、胡海泉、周笔畅、常石磊等人。在一众流行音乐人里,两个搞说唱的 rapper 都在歌词方面吃了亏。

节目机制是两两 PK,大众评审投票,某一期里热狗在上面表演完,跟他一个屋的梁博在后方点评,说这个 rap 现场,有几句歌词听不清,好在旋律足够,表现出来是一个完整的现场。

比他更惨的是王以太,第一次演唱他选了一首用四川方言 rap 的歌,整个现场的人都一脸懵表示听不懂他到底唱了什么,演出结束后果然也没多少人投票给他。于是第二次王以太吸取教训,他把歌词打印下来,见面就给人发一张。


听音乐在我们这里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听歌词和旋律,这件事其实给享受音乐树立了障碍,给音乐发展也树立了障碍。我们前段时间采访几支后摇乐队,聊到了这件事,因为没有主唱(也就等于作品中基本没有歌词),今年夏天因为一档综艺带起的独立音乐繁荣愣是没繁荣到后摇身上。

但听音乐这件事其实不该这样,好的音乐有比出现在歌词本、朋友圈和微博文案里更多的意义。



“从1层一路往上,派对的音乐已经响起,低频沿着墙面钻进人们的脚心,连灵魂也跟着躁动起来。等不及电梯一趟趟上下,有人干脆三五结伴,沿着楼梯向目的地攀爬。一路笑闹着经过低楼层的桌游、文身店,踩上 trap、house、techno 的节拍,直至 TAG、NASA、HereWeGo 的门前。”

这是美国潮流先锋杂志 DAZED 中国版里描绘的成都保利大厦。从 13 年到 17 年,这个被称为“魔方大厦”的地方是成都乃至整个四川规模最大、声名在外的亚文化基地,这栋楼里承载了无数年轻人与音乐的碰撞。

在这里,电子音乐和 trap 风格的音乐是你最常会遇到的两种音乐。

作为电子音乐的一个分支,House music 在诞生之初就跟强调氛围、躁动的舞厅场景紧密相连,因为是从迪斯科音乐的没落背景中长出来的,House music 本身就承载了迪斯科音乐与舞曲、现场、俱乐部文化共生的关系,甚而成为了此后被听众追捧的一种生活方式。

能够成为生活方式,无疑是音乐与听众产生的关联足够深。70 年代迪斯科音乐在美国俱乐部 DJ 播放唱片的手中逐渐成型,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迪斯科音乐一度有压过传统摇滚乐的趋势。

1977 年一部《周末夜狂热》正式把这种在地下、俱乐部、酒吧里的音乐引向主流,从美国到欧洲,迪斯科舞厅也开始出现,唱片公司纷纷与俱乐部 DJ 合作,邀请他们创作音乐,看中的就是这种音乐与听众产生的直接关联。


那段时间不少摇滚巨星都尝试出过迪斯科风格的歌曲,David Bowie,Pink Floyd,皇后乐队,老鹰乐队,滚石乐队......但物极必反,就在同时反迪斯科运动也开始兴起,摇滚乐迷认为“disco sucks”,还有人认为迪斯科音乐是黑人音乐,以及其与同性恋文化颇深的渊源也招致恐同群体的反对。


1979 年 7 月12 日,反迪斯科群体在芝加哥 Comiskey 公园球场举行的烧毁迪斯科唱片行动是这场运动的高潮,此后迪斯科音乐消失在了美国主流视野里,随之而起的是将迪斯科音乐分解出的 electro,house 和 techno 等。

有 House 音乐之父称号的 DJ Frankie Knuckles 在芝加哥的 the warehouse 里把迪斯科和灵魂音乐融合在一起,再加入循环的4/4拍,打出了 house music 的前奏,俱乐部文化续上了。

在这些音乐里,人们脱离了“听歌”的框架,真正达到了与音乐的融合,在其中挥洒情绪、与节拍互动,乐曲为人们营造的是一个半封闭式、可以完美沉入其间的氛围,听的人当然也没有辜负这种氛围。

到现在,随着新兴技术和各种流派的发展,电子音乐风靡全球,在国内也有众多拥趸。

这两年,电子音乐成了青年人的周末必备,提到中国独立电子音乐就会立刻被想到的 Howie Lee 也越发受到关注。Howie Lee 的音乐有极强的东方韵律和个人特征,他跟几位 DJ 共同组成的派对组织 Do Hits 已经成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跳舞者天堂。


从做乐队到做电子音乐,Howie 始终都是希望音乐能给“像我们这种孤单的人一个舞台”,在这里他们交流、分享、互相理解、在音乐里同步彼此的情绪,在同一个空间里享有更纯粹的音乐体验。

而这种强调参与感的音乐体验对听众的吸引力也是只增不减。同样诞生在美国 70 年代的 hip-hop 音乐其实就是人能跟音乐发生多少关系的完美印证,从只是跟随 DJ 节奏的露天聚会到伴着节奏开始说唱、battle,音乐与听众互相激发最终创造出了当今全美最受欢迎的说唱音乐。

这种感召力破除边界,在这几年台湾、香港流行音乐退潮后,随着几档节目的声势牢牢占据听众的注意力,hip-hop、电子音乐、摇滚乐,无一例外都跳出了歌词和旋律的框架,从各种角度调动听众的情绪参与。

若干年前在歌词本上摘抄下长长一段,捧着本子默默回味的场景已经过时了,如今听音乐不仅要构建精神归属,还要找到身体自由。


前段时间 FIRST 青年电影节如期在青海西宁举办,7 月 27 号晚上,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唐道637下沉广场有一场特殊的活动。

人群露天而坐,个个都戴着眼罩,接下来他们将会“观看”一场现场演出。这是一场封闭感官的音乐演出,从《马赛克少女》的配乐师张荐到小河再到花伦乐队,在封闭了视觉的空旷场地里,乐声就从每个人的耳朵里飘过。

这是 MOO 音乐和 FIRST 电影展共同做的一次探索,希望能把听众带回到沉浸式的音乐体验里。

这种体验是 MOO 音乐希望达到的。从现场抽离,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听众与音乐的交集最多的还是发生在手机里、在音响里、在音乐 APP 里。

但在过去几年里,在线音乐产品的比拼一度变成了版权曲库的数量攀比,这是一件无趣的事。而MOO 音乐希望做到的,就是用最直观简洁的方式带给听众纯粹的音乐体验,让听者与音乐的连接更紧密。

打开 MOO 音乐,你就会发现这种体验是全方位的。

第一个特点是沉浸式的体验,在 MOO 音乐里,流淌出来的音乐不仅是听觉上的,还加入了视觉元素。设计者给每一首歌都安排了一张氛围感十足的壁纸,有深海中透明的水母、有弥漫烟雾的音乐现场、有在黑夜中被照亮的一片森林......

这些壁纸配合着歌曲的意境,让整首歌更动人,就在这一张张意韵十足的背景纸上,歌词随着歌曲的播放一段一段地出现。没有歌词的时候,在画面大块的留白里,随着乐曲音浪转换的波形在下方有序振动。



这个视线范围内,没有杂七杂八的信息干扰,听音乐的人能更专心的沉浸其中,听得久了,自己仿佛也处在画面里那片干净冷冽的森林中,音乐声伴着风声从耳机里进入,是一种纯粹而专注的聆听感。



从这一大片画面留白里划到右边,MOO 音乐为听众留出了极简风格的入口和界面,黄黑相间的主色调下,搜索功能在最醒目的位置,其下就是放给听众们以音乐会友的歌单。就这两项,已经能够完美切中当今听众的需求:在音乐海洋里碰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惊喜、在歌单的世界里牢牢锁定自己中意的。



就在最近,MOO 音乐更新了版本,最新的 1.6 版本增加了“开放式歌单”,还升级了前一版中的“歌单故事”,让听众能够全方位参与其中,为乐迷们带来双向分享和沟通的机会。

打开新版的 MOO 音乐,就能看到涵盖各种音乐风格的歌单:独立摇滚、国风、电子音乐、当代 R&B......这些歌单跟其他音乐平台的系统歌单有很大不同,除了主题和风格上鲜明的特色,MOO 音乐的歌单中还蕴藏了更多心思。


定期开放一张歌单,由编辑在每周五选择一个话题,歌单内容可以由听众亲自组建,跟我们以往按风格或者主题来定义的歌单不一样,它更偏向听众自己生产的内容,乐迷根据每周开放的不同主题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歌曲进行填充,其他歌迷也可以在添加的歌曲中进行互动。


“歌单“这种形式,总是窥到不同人对于音乐千奇百怪的幻想。

举个例子,有一个叫《哪首歌让你一听就能高兴的蹦起来?》的歌单,许多用户通过分享一些自己喜爱的歌曲与编辑来一次线上互动,无数风格迥异,质感爆表的歌曲让你“POGO”一晚上都停不下来,乐迷们还可以相互进行评论、点赞,找到同类好友。



在 MOO 音乐里,这些“开放式歌单”成为了乐迷们的接头暗号,同好们在这里相遇,共同享有一次音乐世界的遨游。

在歌单这份莫尔斯密码之外,听众还可以自己选择一首歌,用自己的方式完善具体的创作背景、主题、关联的人物等信息,参与编辑歌曲背景故事的打造。


每一首歌曲都有创作者独特的经历,它如何被打磨、修正,如何被放入创作者的私人情感,如何融入创作当下的情绪、记忆,这些都是让一首歌更耐人寻味的佐料,听众在某一个瞬间接收到这些信息,当然能写下这首歌的故事、写下自己与音乐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里,音乐与人达成了更亲密的连接,而承接这些连接的 MOO 就如灯塔一般,散发光芒,召唤着同类人:听音乐就是听自己,你得来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MOO音乐这种简洁大方又兼顾审美和实用主义的设计,无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也得到了国际认证,就在前不久举行的德国红点奖评选上,MOO 音乐还获得了“Reddot Award 2019 Winner” 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