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刚刚过去的2019年国内电影市场,无疑是国产类型片大突破的一年。
从《流浪地球》到《哪吒》,再到《银河补习班》,《误杀》都在各个类型上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突破,多部电影接近50亿的票房成绩也是异常亮眼的成就突破。
不管是科幻还是动画题材,主流意识还是现实题材,这些电影火爆的背后都逃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家庭和亲情。
而今年这几部优秀电影则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维系家庭和亲情的支柱力量统一指向了每个家庭背后的那座大山——父亲。
我们常常听说“父爱如山”,为何用“山”来形容父爱,因为父亲的爱是不易察觉的,不像母爱能够在小事中体现。父爱就像大山,高大而坚定,给孩子一个坚定的后盾,帮助孩子在人生漫漫长路上前行。
由于妈妈与孩子之间有着天然的脐带连结,对于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总是能第一时间感知到,并给予及时的关注。
而爸爸在这方面则处于明显劣势,常常被嫌弃笨手笨脚,缺乏育儿常识,忙乱时基本插不上手,无形中被排挤出照顾孩子的行列,甚至慢慢被妻子无意忽视,渐渐淡出孩子和家人的视线,成了甩手掌柜。
要么在外面忙着赚钱养家,要么在别的地方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在家里就像个透明人,只在必要时现身凑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就好。
这就出现了“丧偶式”育儿的说法,也使得本来在家庭中处于弱势的母亲,一个个练成了无所不能的“女超人”。除了在生活上对孩子大包大揽,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常常是母亲上场,似乎没有父亲什么事。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引申至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大家才意识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或错位现象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父亲的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其他家庭成员所无法替代的,各种儿童教育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的恶化也急需父亲的大量参与和回归,今年的这几部电影也在向社会传递这样的信号:家庭教育,是时候喊爸爸回家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19年度火遍全国的这四部影片中,是如何展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力量的。
作为19年贺岁片开篇的黑马,《流浪地球》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吴京加盟的首部国产科幻灾难大片。讲述了在人类面对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绝境下,人类带着地球试图寻找人类的新家园,逃离太阳系。
影片开始时,4岁的刘启和父亲刘培强还有姥爷韩子昂在看木星,太阳即将毁灭,所有人将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谁能进入地下城继续生活,而他的母亲由于病重,不能搬去地下城,作为空间站工作人员的刘培强可以不用抽签就获得两张入驻地下城的门票,于是他做主放弃治疗妻子,安排岳父和儿子进入地下城。
之后刘培强就被派到空间站执行任务,这一走就是17年。
17年后的刘启21岁,最直观的性格特点就是叛逆,称呼姥爷为“老东西”。这样的称呼不应该出自一个孝顺的外孙之口,然而刘启为何要这样称呼抚养他长大的姥爷呢?想必是觉得韩子昂无能,连自己的女儿都没办法保护,任由女婿决定她的生死,而这直接导致刘启从小就没有母亲的关爱。
因为他母亲的死,他始终记恨着自己的父亲。与刘培强的通话充斥着不耐烦的语气。同时,他也是矛盾的,他记得与父亲的约定——见到木星便能见到父亲。有恨有怨又有想念。
“我离开的时候,你四岁,可是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了,爸爸跟你说过,爸爸在天上,你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爸爸了,这一次,你一定可以看到我。”刘培强在准备冲向木星时和儿子说的这段话,相信击中了不少人的心坎,让大家留下了感动的眼泪。
17年父爱的缺失,直到刘培强决定牺牲生命拯救地球时,似乎才在某种形式上得以弥补,但留给儿子刘启更多的则是失去至亲的绝望和痛苦。这样的代价并不是儿子真正乐于看到并接受的。
作为孩子,不管愿不愿意,他必须被动接受这一切,面对这一切。这恐怕会成为他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重。
影片中哪吒因为魔丸转世的身份,遭到了陈塘关百姓的歧视、排斥、嘲笑和敌对。也因此,他性格孤僻、冷漠、叛逆、憋屈、玩世不恭,时不时就要跑出门大闹陈塘关百姓,让大家也不得安生。他给自己编了一个顺口溜,“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父亲李靖身为陈塘关总兵,世代除妖,自己的儿子却是个妖怪,他一直自觉对不起百姓。
哪吒刚出生时,李靖曾经拿起大刀想砍了哪吒。
后来因为哪吒经常在外闯祸,李靖下令将小哪吒关在府中。可是,在哪吒“天劫”将到之时,李靖送他去太乙真人处修行,并非是想困住他,怕他在人间作恶,而是望他掌握更多本领,能在人间好好活着。
原来,作为父亲的李靖已经上天求到改天换命符,决定在天雷灭魔丸时,以命换命,替自己的儿子去死。
这个从不言爱的父亲,至始至终都在斡旋,斡旋在偏见、宿命与儿子之间。
冰冷的面孔下,是一颗舍命为子的滚烫之心。
在哪吒的生日宴上,李靖许下心愿:“希望我的儿子一生平安。”
谁能知道这一句寻常的喜庆话里,藏了父亲多少难以言说的不舍与祝福。
这份深沉的父爱唤醒了那个假装自己是个恶魔的孩子,他主动戴上乾坤圈,接受了对自我的约束。
影片结尾时,哪吒一句“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您一起踢毽子”,让无数人泪目。
哈佛心理学家吉尔博特有句名言: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我们应该从李靖的身上吸取教训,别让“缺少陪伴”成为自己一辈子的遗憾。
邓超俞白眉合作的《银河补习班》更是在亲情与教育上的收获了大批影迷的喜爱。影片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80、90年代,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
马飞心中“最了不起的爸爸”马皓文,曾是风光的亚运会火炬手,却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入狱,遗憾地错过了儿子七年的成长。
马飞从小想当宇航员,因为父亲入狱缺少陪伴,被当成不好好学习的典范,即将被勒令退学。
父亲马皓文出狱后,面对不被学校和老师看好的儿子马飞,情急之下,和教导主任阎主任立下赌约,疯狂用自己的方式给儿子补课。
电影里邓超饰演的父亲默默帮孩子扛下所有,被小混混欺负他挡了,被老师责骂他扛下来,业余时间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工地挣钱,就为了给孩子买他梦寐以求的电脑…
马皓文跟我们大多数人的父亲一样,愿意无限地包容、信任儿子,认为他是最聪明的孩子,不管梦想被多少人嘲笑,仍然默默在后面支持鼓励。他反复告诉儿子: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认输。
最终马飞在父亲如山的大爱引领下,成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影片中马皓文帮着儿子逃学,陪着儿子亲近自然,尽情释放孩子天性,带着孩子参加航展的画面都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这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与陪伴,这部影片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影片中邓超饰演的父亲,正是我们内心都渴望的父爱的样子,他做了现实中很多父亲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而通过这部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更令人安慰的是,生活中的邓超,也的确是一个合格的好爸爸,从他和妻子孙俪微博中晒出的家庭亲子日常,就能看出他对孩子们的全情投入地宠爱与陪伴,陪着孩子尽情撒欢,耍宝,用爱呵护着等等和小花的童心,不愿缺席他们的每一步成长。
电影《误杀》通过一个案件的对垒 展现李维杰的父爱与拉韫的母爱间的对决
在电影中李维杰(肖央饰)是一个与女儿有隔阂的父亲,他希望接近女儿、与女儿有心灵上的沟通,然而面对一个没什么本事的爸爸,大女儿与他有了很深的隔阂。
在一次夏令营中,大女儿被当地警察局局长(陈冲饰)的儿子强暴之后,反被威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阿玉与大女儿误杀了对方,为了捍卫家庭,电影爱好者李维杰,利用电影中的各种片段,拼凑出了一个脱罪的办法。
误杀发生后,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警察局局长,陈冲饰演的母亲对儿子的死耿耿于怀,灵敏的嗅觉让她怀疑李维杰一家与案件相关,于是一个想寻找杀子凶手、破过1000件案子的母亲和一个想要保护女儿、看过1000部电影的父亲,上演了一场抓捕与脱罪智力上的比拼。最终父爱赢了母爱,李维杰一家最终成功脱罪。
李维杰帮助大女儿和妻子脱罪,是想让一家人过上好的生活,但是小女儿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学会了欺骗,在影片的结尾处,小女儿递给李维杰的成绩单是将70分改为100分。在看到这样一份修改的成绩单后,李维杰深知这一切对小女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欺骗得来的逃脱,不如通过赎罪,让小女儿能够有正确的三观生活重要。
最终,李维杰选择了自首,他明白作为一家之主,他有责任保护家人;作为一个真正爱女儿的父亲,他必须做出正确的表率,让孩子们分清对错,有清晰的是非观。这是一个父亲所能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
这不禁让人想起家庭教育的本质:“教育无他,唯有爱与榜样的力量”。
通过这几部电影,将每一位父亲心中沉甸甸的父爱展露无遗,也让观众们感受到了父亲这座“大山”的力量。
从影片的热映和票房情况来看,也证明了整个社会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地位的肯定和认可,极力呼唤现实社会中,父亲们能承担起自己的角色和力量,让父爱重新归位,让父爱不再缺席。
用父亲厚实的肩膀,撑起孩子美好的未来,撑起家庭幸福的大伞,让爱在每个家庭流动,在每个人的心中流动,并最终流向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