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记:民国时期山东省的“四大省立师范学校”

2019-10-06     杆石桥外老校园

文/姜国利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0月,山东巡抚周玉山(周馥)组织考选了山东廪生、增生、附生104名,令在山东大学堂附设师范馆,校址设在济南旧城中心贡院内,这是山东兴办最早的官立师范教育,也是省立一师前身。1906年,山东省属之十府、三直隶州各设初级师范学堂一处,同年,官立曲阜四氏初级师范学堂成立。1914年8月,全国师范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在这次大调整中,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校改为的省立师范,名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省内的师范学校也有较大的改变。除两所女师外,原有的14所省立师范学校,分别并入岱北道、岱南道、济西道、胶东道所设4所师范学校,校名分别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址济南;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址曲阜;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址聊城;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址益都,以上四校常被当时的教育界师生习称为,民国时期山东省“四大师范”。1928年之前,山东师范教育虽有一定规模,但相对全国来说是较为落后,布局也不是很合理。山东胶东、鲁南地区师范学校设置不多。1928年5月15日,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全国教育会议,要求在全国广大农村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厅对山东省师范学校进行地区性调整。在菏泽增设山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其它县区增设八所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县立简师17所、县立师范讲习所40处。 1932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师范学校法》和《师范学校规程》,规定省立各师范学校以所在地名命名,1934年起,山东在各地省立师范、更名为以地区名命名的省立师范学校和省立简易师范学校。1937年10-12月间,大多省立师范学校,在山东省教育厅安排下西迁,与山东流亡中等学校合并为国立第六中学,校址设置在四川梓潼县。梓潼县的山东流亡学校被设为国立第六中学第一分校,该校均为山东流亡学校中师范学校学生。以下对五所省立师范及省立女子师范以简略介绍。

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校门(省立一师)

1、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济南)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立于1914年8月,前身为1902年山东师范馆、1908年山东高等师范学堂、1909年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和1911年山东高等师范学校。学校初建时有省立泰安师范学校、省立武定师范学校并入。校址西门大街泺源书院旧址,校长鞠思敏。招收济南、青岛、历城、泰安、潍县、德县等27县高小毕业学生,起初学制五年,1922年后改为六年制。主要培养高等小学教员和少数初中教员。1914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秋在双桥寺村设置北园分校。1927年在校生14班473人。1934年全省师范学校改为以地区命名,遂更名为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校长蔡复元。1937年10月省立一师奉命西迁,途中与山东省其它学校组成山东省联合中学。1939年春山东省联合中学到达四川绵阳,遵教育部令命名为国立第六中学,省立一师与全省西迁师范学校,奉命编入国立六中一分校。1945年9月,民国政府派张彦生接收日伪时期济南师范,并名为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校长张彦生,学校下设两个附属小学。1948年9月下旬,新政府派袁驼同志为首工作组接管济南师范学校和进行复校工作。由于学校在战争中损失严重,遂搬至经五路卫六路的私立向村中学和遗族中学暂时复校,校长王俊千。1949年8月省立济南师范与省立女子师范合并,更名为山东省立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学校迁至济南金牛山南济南市立中学旧址。1950年8月,济南第一师范又与历城乡师、济南临中简师组合的济南第二师范合并,命名为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

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校长蔡复元

2、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曲阜)

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创建于1905年,学校初名“曲阜县官立四氏初级完全师范学堂”,初时学制五年,预科一年,本科四年;1922年后改六年制。1912年,学堂更名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1914年全国师范调整,曲阜师范与岱南道立兖州、沂州、济宁、曹州四处师范合并,成立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设址于曲阜师范原址。是年始,教员一律以高等师范正科毕业生充任,常年学生近400名。1929年6月,曲阜二师进步师生公演历史剧《子见南山》,掀起一场反封建斗争,轰动了全国。1934年学校改称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1937年10月学校西迁,途中并入山东省联合中学。1939年春,山东省联合中学到达四川绵阳,遵民国教育部令成立国立第六中学,原曲阜师范学生编入国立六中一分校。

1947年6月,流亡于安徽阜阳山东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复员至曲阜,名为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

山东省立聊城师范学校毕业证

3· 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聊城)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出一系列教育举措。在此形势下,1904年(光绪三十年)4月,聊城南门里西原东昌府考试院,建成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1908年,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更名为东昌府初级师范学堂。学校设学堂监督(亦称堂长)一人,学监若干人,附小办事官一人教员、副教员若干。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建校之初,学堂监督为杜惟俭。

1912年,东昌府初级师范学堂改称为山东省立聊城师范学校。1914年,全国各地师范学校进行一次大调整,山东省立聊城师范学校改称为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与济南、曲阜、益都的省立师范学校并称为全省四大师范学校。调整后的省立三师,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等小学教员,学制5年,1年预科,4年本科。1922年,全国实行新学制,省立师范学制改为6年,分3年前师,3年后师。

为了发展鲁西女子师范教育,省立三师1923年增设女子师范部,校址在校本部的西邻,三师女子部主任为佟惠英。

1934年,全省师范学校废除数字排列,改用地区名命名,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改称山东省立聊城师范学校。1937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电令省立中等学校向西南撤退。省立聊城师范部分师生西迁,途中与全省中等学校合并,称山东省联合中学。山东省联合中学,历经河南、湖北、陕西,最后迁至四川绵阳地区。包括省立三师的全省后师范、简师,合并称国立六中一分校,校址在梓潼,校长杨书田,继蔡复元。1943年国立六中一分校奉命改制为国立梓潼师范学校。

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门(省立益都师范学)

4 · 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益都)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青州府官立师范学堂正式开办,于伙巷街租赁民房办学,招生16名。清末的青州府官立师范学堂,以培养高等小学堂教习为主要目的,在府属各县范围内招生。设监督、监学、庶务各一人。监督即校长,由知府兼任,如宣统间,知府鲍心增任监督,府学赵汝弼任副监督;监学,又叫堂长,即教务主任,首任为青州府学教授樊春林,继任赵承元;庶务,又叫总理,后改称事务。这就是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的发端。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式迁入考院(云门书院)办学。宣统二年(1910),于丹绂受任官立青州府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1912年,官立青州府师范学堂更名为官立青州府师范学校。

1914年,山东省政府对全省师范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将登州、莱州、胶州、武定等数处师范合并于益都,定名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刘尚敬受任四师校长。学校在卫街西首路南原广仁堂故址建教室五口,学生宿舍三排及其它设施,称南舍。

1915年,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设附属小学,租赁城里当铺南楼为教室上课。

1916年,省立四师在参府街参府衙门建教室两排,附小师生迁入上课。

1925年,邹小白由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前来接任校长,不就即辞去,由刘治安继任,为时不久,由王德本继任。

1928年8月,徐轶千继任校长,至抗战开始,带领部分师生南下流亡。

1934年,奉省谕改称山东省立益都师范学校。

1937年11月28日,校长徐轶千率部分学生与省立十中校长朱骏声率领的部分学生一起,经沂水、临沂,辗转到河南许昌,与山东其他地区的流亡学生会合后,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科长杨鹏飞任校长。

1946年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昌乐县境恢复山东省立益都师范学校,招收中师两班,学生83人;简师三班,学生116人;初中两班,学生120人,教职员共23人。

5· 山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菏泽)

1915年,由田树芝在菏泽城南华街所办私塾,搬迁至张油坊街,并按民国时期学校命名形式,命名为“南华女塾”,学制三年。1922年,南华女塾更改为山东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并由芦松岭为校长。增设师范附小六个班,附小主任田午桥。1928年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改制为山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长为曹香谷,校址也调至原附小。1930年齐鸿照(字朗斎)继任校长。1934年学校改称山东省立菏泽师范学校。省立菏泽师范学校至1935年期间,学生达16班,四百五十余人,学制六年,分前期师范、后期师范。1931年开始招收男生,男生校区在文庙,女生在原校。1935年山东省立菏泽师范学校改为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建设师范学校。1937年10月,与全省西迁学校迁往四川绵阳,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建设师范学校办学结束。自1923年省立第二女师至1937年省立乡村建设师范学校,共毕业前师13届26班,后师8届21班,共1800余人。

6· 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济南)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10年,济南西关东流水第一虹桥女子小学堂正式改建为“山东官立初级女子师范学堂”学制5年,预科1年本科4年。民国开年,山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改称“山东女子师范学堂”。是年在济南南关全胜街设立“山东保姆养成所”。1913年山东保姆养成所添设师范班,改称为“山东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山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改称为”山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省立第一、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合并,名“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定济南南关全省街。1922年,曹州菏泽南华女校改为“山东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复改称“山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省立第一女师曾一度搬迁济南贡院墙根街,翌年,复迁回全省街原校址。1934年省立第一女师改称“山东省立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学制实行三三制,前期师范3年,后期师范3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省立女师部分师生在校长苏继周带领下西迁。1945年抗战胜利,民国山东政府接收正觉寺街的省立济南女师,并对师生甄别考试。1948年济南解放,济南特别市文教部接管了省立济南女师。1949年8月,省立女师与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合并,定名为“山东省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并迁校至金牛山南。1950年8月,山东省济南第一师范学校与刚成立一年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由省立历城乡师、济南的临中附设师范班组成)合并,成立“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EB-oW0BMH2_cNUgF2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