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鸣
昨天刷微博时,被一个小小男子汉感动的不行。
在河南汝州,五年级的闫一航原本有一个温暖的家,弟弟生病后,日常全部被打乱了。
他每天6点起床,去菜园里去拔菜,拔完一天要卖的菜,赶在上课前去摆摊卖菜。
菜摊上,有一个放钱的奶粉罐,上面写着一元一把。旁边还有一张纸板,上面是他亲手写的自己家庭的情况:
弟弟换了血液病,已经一年没回家了,我很想他……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爸爸妈妈的想念,以及对弟弟深深的牵挂。旁边有个奶粉桶专门用来放钱,上边写着一元一把。有一些好心人也会多放些钱进去。
傍晚,他把卖剩下的菜和卖菜赚的钱再带回来。
他的弟弟闫策被确诊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已经治疗4年了,花费超过70万。爷爷奶奶要种菜,卖菜。爸爸为筹医疗费去打工赚钱,妈妈要在医院里照顾弟弟。
弟弟严重的病情已经让这个普通的家庭捉襟见肘了。
家里人都在想办法帮弟弟度过难关,对他的照顾也就微乎其微。相反,他用稚嫩的双肩承担了那份沉重的担子。
当记者问道:你让大家捐款就好了,为什么自己还要辛苦赚钱?
他的眼圈立刻红了,含着泪说:“我不救我弟弟,谁救,不能光靠捐助,我也要尽自己的力量赚钱。”
内心强大的孩子,心中都有光。就算有一天陷入困境,也不会畏惧,因为内心的光亮会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能量,让他有能力与之抗衡。
在一个正能量的家庭里,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他们会拥有宽广的眼界和远大的格局,因为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支撑他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每一位父母都渴望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那么正能量的家庭有什么特点呢?
一、父母的好情绪
在不久前的2019清华大学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点名了四个孩子,其中就有来自云南宣威阿都乡的学霸林万东。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正在工地搬砖赚钱。
他出生在云南深度贫困地区一个贫寒家庭。爷爷85岁,常年独自生活。爸爸的腰伤和脑梗让他失去了重体力劳动的能力,家里的经济压力全压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
林万东的妈妈孔大桃,今年才41岁,是一位农村妇女。
为了供养三个孩子读书,给丈夫和公公看病,她来到昆明一家工地上,每天和男劳力一样和泥沙、背砖头、运材料。
孔大桃说:“压力最大的时候,我心里仍然非常高兴,只要孩子听话,我一直都能吃苦耐劳。”
家庭负担这么重,贫困生活这么苦,工地劳作这么累,但妈妈从来没有在他面前抱怨过。她一直非常乐观的面对生活。
丹尼尔·戈尔曼曾在《情商》一书中写到: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于智商的高低,80%取决于情商。
管理情绪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自制力和修养,能管理好情绪的人,才能有大的担当。
父母对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情绪负责,孩子才能摆脱愧疚感和负罪感,在自信和舒展中活得阳光洒脱。
二、懂得示弱
成人版《爸爸去哪儿》中徐锦江的表现让大家哭笑不得。
生活中的徐锦江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加硬汉形象,而在徐锦江的家庭中却是干啥啥不行。但儿子徐菲却对巨婴老爸有求必应。
“不会做饭,不会生火。”
“帮我订外卖外卖,需要我给钱吗?我该怎么拿呢?”
面对老爸的夺命连环call,儿子徐菲细心温柔的一一解答,把老爸的生活安排的妥妥贴贴。
网友们毫不吝啬地夸奖徐菲,觉得这样的儿子懂事又体贴,独立有眼光绝对是家里那个连接油瓶倒了都懒得扶一下,遇到事情就会找爸爸妈妈的熊孩子的好榜样。
但是,家长却很少意识到正是因为徐锦江向儿子展露出来自己不会做,做不好的一面。才促使儿子变得更独立更懂事。
好多家长都喜欢在孩子面前展示其“无所不能”,可是,你想过吗,有时候,无所不能的家长反而会阻碍了孩子的人生发展。
作家李月亮曾说: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养出会与世界相处的孩子。
每一个独立的孩子,都有一对懂得“示弱”的父母。父母越“强”,孩子越依赖;父母越“弱”,孩子越独立。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也说过:
父母要学会示弱,遇到问题可以向孩子寻求帮助,让孩子帮忙出主意,这样孩子才会去思考,成熟的更快。
比如,新买的书架求助孩子来帮助安装,孩子感到自己被重视,也一定会尽力而为,不仅提高他做事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生活中,很多小事适当利用,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好品质,长久以来,长大后肯定会比别的孩子更懂事明理,情商更高,未来更优秀!
三、勇于放手
前不久,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借钱”上大学,引发网友热议!
曾健宇告诉记者,暑期已挣得部分学杂费,其余是找父母“借”的,会归还。
他现在每月生活费1700元,父母也没有因为自己有了女朋友而多打钱。
父亲和他说过,“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曾健宇高中后开始自学管理课程规划支出,打算大学做程序开发赚生活费。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忍孩子劳累,要求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事情都不用操心”,在生活上给予过度照顾,忽略了对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
敢于放手,才考验了父母的心理素质、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而且,它需要父母付出更多心力。
父母勇于放手,孩子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能力,或许孩子会带来你意向不到的效果。
四
娜奥米·阿尔多特在《完美的教养》中所说:与一个优秀的孩子分享生活,他的优秀不是来自惧怕,而是来自快乐和爱。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谎言?”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这句话不是谎言,只是用错了对象。孩子人生的起跑线不是孩子自己,而是来自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影响。
孩子沐浴在正能量的氛围中,才能拥有充满阳光的心境,不仅能使自己强大,还能给他人的心灵注入能量。
只有正能量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即使未来的道路荆棘丛生,他们也会无所畏惧,从容不迫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