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40年,袁玉兰: “你为国捐躯 我替你尽孝”

2019-12-14   平安渝中

40年前,50岁的袁和菊痛失独子,因为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把儿子的遗像摆在了枕头边,暴瘦30斤,整日以泪洗面。继丧女、丧夫后,她不得不接受丧子的残忍现实。


40年后,90岁的老人面色红润,身体算硬朗。会噘起嘴孩子气般地挑剔,说雪地靴没有拉链不好穿,然后一笑就露出慈祥。从她身上,似乎已很难窥见从前痛苦和绝望残留下的影子。


在当年,把伤痛留给时间,以此抵抗痛苦的方法其实不见效。


让老人幸福感洋溢在脸上、如今随时把“我享福嘞”挂在嘴边的功臣,是谁?


是儿子的未婚妻,是精心奉养烈士母亲、一句“妈妈”一喊就是40年的袁玉兰。


一家人的幸福洋溢在脸上


投票失败的烦恼


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66岁的袁玉兰入围2019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她成了小镇上家喻户晓的名人。


这个面积80.7平方公里的小镇常住人口两万多人,多数老人留守在家,用的是老年机,不具备上网功能。就算有,老人们也不会用——这个事实,最近让大伙儿很烦恼。


这个月的3日~9日,2019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进入社会公示投票阶段。“我们想给袁大姐投票呀,但是不晓得该怎么投。”“你们可要好好给袁玉兰宣传,我没投出去的票,别人看了肯定会替我补上。”“打心底里佩服。我心中这票早就投给了她!”


你一言我一语,朴素的村民拿出了十二分的热情。他们拉着我,期望着能再说两句,再讲一讲他们眼中的袁玉兰。夸赞滔滔不绝,事例源源不断,那个轻飘飘的提名者名字在此刻被拼凑得如此清晰,也被还原得如此有分量。


假媳妇 真母女


旁人不遗余力地讲,而主角袁玉兰则有点忙。近来寒意渐生,前几天替袁和菊洗的围巾晾干了,她正要往衣柜里收。


说忙,是因为围巾的数量。整齐地搭满了两个衣架,材质从羊毛到绒料,颜色从紫到红,甚至还有新潮的黑白豹纹,足足有16条之多。“全都是袁婆婆的吗?”袁玉兰笑着点点头:“老太太臭美着呢,还挑。有些是我给她织的,有些是我买的,还有些孙女给她买的。”


90岁高龄的袁和菊耳背,当年没日没夜的哭泣让她的左眼雾蒙蒙的一片,至今不太能视物。“喊她吃饭听不见,原来我爱拉她,她佯装生气,说我怎么敢‘打’她?我就换了个方式。”吃饭,袁玉兰拿着饭碗跑到袁和菊耳边叮叮咚咚地用筷子敲;这边袁和菊刚低哑地咳了一声,那头袁玉兰赶紧递来了垃圾桶。


同一个屋檐下,40年的共同生活让二人表现得默契十足。不知情的人,定会认为这是一对再亲不过的母女。


同姓“袁”,也是“缘”。袁玉兰把其归结为前世就结下的母女缘分。当年那一句“你为国捐躯,我替你尽孝”的承诺背后,是跨越血缘的动人大爱。


家里有规矩,老人每顿都吃新鲜饭


“嫁人可以,我得带着妈”


上个世纪70年代,忠县石宝镇姑娘袁玉兰和小学同学、同村小伙张宜华确定了恋爱关系。1975年,20岁的张宜华应征入伍。两个年轻人许下爱的诺言——退伍之时,便是成家之日。


悲剧,将美好撕碎给人看。4年后,张宜华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回。两个女人流不尽的眼泪,体重暴减。“去开追悼会,妈饭也不吃,把遗像放在枕头边,醒了就坐那儿,呆呆地哭。”


替未婚夫照顾好母亲的承诺犹在耳边。不顾所有人反对,袁玉兰顶着闲言碎语的压力,毅然搬去和袁和菊同住。“他为国家奉献了生命,是英雄。他的母亲,是英雄母亲,我也该承担起我的责任,奉献我的力量。”


两个女人的家,袁玉兰是唯一的顶梁柱。操持家务,忙里忙外,袁玉兰没叫一声苦。“我就是袁和菊的女儿,张宜华的孝,我来尽!”她的付出,最先看不下去的,是袁和菊的亲弟弟、张宜华的亲舅舅:“玉兰才26岁,给她找个好婆家吧,莫耽误了别个姑娘大好的青春。”


袁玉兰极力反对。“我嫁人了,妈怎么办?”最后袁和菊也加入劝说队伍,袁玉兰终于松口,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嫁人可以,我得带着我妈。”这个条件近乎苛刻,但万州武陵镇的彭国政欣然同意。


彭国政老实本分,至今说起和妻子的相知相遇,他憨厚一笑,认为是自己的福气。“她是个有情有义的好女子,当年就被她的善心和孝心打动。”


不能让妈妈操劳


袁和菊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多了女婿,还是多了个儿子。但夫妻二人的付出,她却看在眼里。彭国政在武陵镇当搬运工,最初袁彭二人忠县万州两地分居。彭国政往返走4个小时山路,想方设法回家。“我多做点家里的农活,她们俩就少做一点。”1980年,女儿彭燕出生,次年儿子彭波出生,彭国政指着袁和菊反反复复教孩子:叫奶奶。


内心的伤痛渐渐地被家长里短的温暖抚平。1984年,夫妻俩结束分居生活回到武陵镇。回忆起当年的日子,彭国政只说辛苦。袁玉兰一旁快言快语地补充,“是你们想象不到的,实在是太苦。”


一家五口挤在20多平方米的小土屋内,老人带着孙女睡一张床,夫妻俩搂着儿子睡另一张床。家里的灶屋(厨房)是夫妻二人捡的断砖垒成的,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甚至让一个女人在水码头扛起一百多斤重的包袱,做起和丈夫一样的搬运的工作。


家中的农活夫妻俩很少让袁和菊插手,洗衣做饭更是一并揽下——老人当时身体状况堪忧。袁玉兰说,“况且接她过来,就没想再让她操劳。”


后没后悔过?这次彭国政答得很快“只是多一副筷子。如果后悔,我当初根本就不会接妈回武陵。”袁玉兰和丈夫相视一笑,然后袁玉兰轻轻地说了一句,“所以我说,‘军功章’绝对有他的一份。”


袁玉兰(右)悉心照顾袁和菊(左)


细节处的孝心


冬日,家中十几只鸡产蛋量急剧降低,每天仅有的一两个鸡蛋却照例进了袁和菊的口中,早上爱吃白水煮的,下面条时爱吃煎的;不管夫妻俩谁做饭,为了照顾老人,一日三餐每一餐都得做新饭。


“今年90岁了,牙口不好了。”袁玉兰笑言鸡蛋没有白吃,“你看我妈这个红润的脸色,皮肤上连老年斑都没长几个!”


“我自己也有婆婆妈,洗脚洗澡,做饭洗衣,扪心自问我都做不到他们这样好。”68岁的向立珍是袁玉兰40多年的老邻居,“我没听过这家人吵过架,对老人,那是这个。”向立珍比出大拇指,不住地夸赞袁玉兰两口子的孝心、孝行。


久病床前也有孝子


袁和菊脾气好,袁玉兰两口子也是耐心人。大家和和气气处了40年,老人表面上虽从未道过谢,但背地里,却不止一次地夸赞二人的孝道。她会得意地给自己的老姐妹炫耀。“吃的穿的用的,我女和女婿对我,那简直不说了。”


生活中桩桩件件的细节,都有夫妻二人精心照料的影子。


冬天到了怕老人冷,又担心电热毯不安全,袁和菊取暖装备堪称齐全。加绒睡衣三套,孙女送的;白天用彭国政买的木制取暖器烘脚,袁玉兰还准备了两个电热水袋,用途分明:一个白天暖手,一个晚上烤脚。


椅城社区书记周青琼说:“老人家能这么长寿,真的多亏两口子照料得好!”,她们印象中,袁和菊唯一一次生大病,是4年前去街上看戏时不小心摔断了股骨。住院20多天,一直是袁玉兰陪侍病床前,老人喊痛,她耐心哄,擦拭身体,喂饭复健从不假手他人。


彭国政也没有闲着,他负责做饭。老母鸡、鲫鱼换着花样给老人补身体,连主治医生邓红平都惊讶于老人的恢复速度。听到医生建议家属尝试让老人多动,利于复健。彭国政便日日把袁和菊背出病房,再搀着她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直至出院,同房的病友谁都没有怀疑过,这对为老人忙到脚不沾地的夫妻,其实和老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袁和菊拿着儿子的遗像,仔细地瞧


唯一心愿:带母亲扫墓


五口之家三次迁移,才搬到如今镇上的将军路。但不管搬到哪里,除了始终被带在身边的袁和菊,墙上张宜华烈士遗像仿佛也约定俗成,一直被挂在家中进门最显眼的位置。


因腿脚不太方便,以前爱四处溜达的老太太,如今活动范围缩小到了家里。平日,老人爱颤颤巍巍地踱步到照片下,仰头看看儿子的戎装照,微笑着说:“你,你啷个爬到墙上去了啊?”听到袁和菊说这话,袁玉兰忍不住眼眶发红。“以前妈一看到照片就哭,现在,她至少笑得出来了。”


前年,战友带来了张宜华的墓碑照片。38年后,烈士母亲总算知道儿子的归处,那个曾经模糊的埋骨地点也终于清晰到陵园具体位置:云南屏边。“我现在唯一的心愿,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带我妈去云南为张宜华扫一次墓。”袁玉兰说,她们母女二人相处,老人从不跟她见外。考虑到路途遥远和身体问题,一次远行的要求,袁和菊从未开口提过,但袁玉兰懂。


“她永远是我的亲人,她需要我,我也需要她。”袁玉兰并不善言辞,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煽情的话,她说不出口。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这片热土上,总有人在用自己的行动告慰英灵:热血仍在,魂不灭。


“她是英雄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袁玉兰紧紧地握着袁和菊的手,“照顾她是应该的,我们要为她养老送终,让她享受天伦,让她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