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到苏轼从杭州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可谓是苏轼人生最狂的一首了,苏轼一生是没有经历过战争场面的,但是又是什么让他写出拥有战争场面的作品?
今年年初从东非爆发了百年难遇的蝗灾,蝗虫从非洲一路席卷到印度,所过之地寸草不生。或许让苏轼写下这首词的灵感就来源于蝗灾。
熙宁七年(1074年),密州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其凄惨程度到了能在路上看到许多因为饥饿被父母抛弃的弃婴,苏轼上任后立马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那些被抛弃的婴儿,苏轼挨家挨户委托别人赡养,并由朝廷出资提供赡养费。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苏轼忧国忧民的心境,平生写过五千卷书,但是没有一个字可以解决饥荒问题。
今天常山这里有一座雩泉亭,这是当地百姓纪念苏轼之所,通常蝗灾是由旱灾所引起,苏轼到了密州之后开始下起了雨,当地的百姓相信是苏轼带来了雨,当然苏轼也因为迷信写过祈雨的诗文,但是终究还是因为人民对于一个人的信任才会相信雨是他带来的。
《留别雩泉》
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
何时泉中天,复照泉上人。
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
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雩泉亭
王安石变法之后由于民生凋敝,中国北方出现了许多因生活所迫出现的盗贼,我们熟知的水泊梁山便是在山东,苏轼在职期间密州也是盗贼流寇横行,根据史料记载苏轼任职期间就有一群盗贼四处掠杀,村民们纷纷前来告状,一开始苏轼先是装傻说:“必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他这话一出盗贼便不害怕苏轼,之后他把这帮人招降,然后调查他们,证据确凿后再将他们一一处死。看来苏轼也是有“阴险”的一面啊!
倘若你从头读我写苏轼的内容,你可能会发现苏轼早年的作品全是诗几乎没有写词,苏轼开始写词是从担任杭州通判开始,而他的词到达巅峰应该是在密州的时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词不用我翻译,学过中文的人都能背,放在这里就是介绍一下这是密州时期的作品,写于中秋节醉酒之后。因为这首词黄庭坚把苏轼与李白称为“两谪仙”,却是李白我认为是中华历史上的第一偶像,而苏轼是宋朝的第一偶像。
但不同的是李白是一个自我为中心的真正偶像派,但是人们对于苏轼的爱来源于他对于人民的付出所得到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