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2019-07-29     木荣君说

获得戛纳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双提名的小语种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生活在最底层,没有身份、没有人权的12岁小男孩控告亲生父母的故事,看完后心情格外地沉重。

我们常说,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一切应以父母为大。然而如果当孩子出生后,面对的只是世间的丑恶,谁又该为这个孩子负责呢?

一. 我本就来得荒唐

电影里,在监狱里男主母亲告诉男主她又怀孕时,开心地表示“我希望她是个女儿。”为什么?因为在那里女儿被当做牲口一样进行交易,一个女儿的出嫁可以为这个家庭挣得一笔颇丰的利润。孩子在他们眼中不过是用来养家糊口的摇钱树。

反观现在中国,大众思想愈发开发,婚前性行为也屡见不鲜,甚至在很多在校大学生中也成为了常态,在知乎上随处可见女大学生怀孕被渣男甩的故事,许多孩子就这样在父母毫无准备,甚至毫无经济能力的的情况下出生,试问,这样出生的孩子谁能为他的未来负责?我身边一个朋友的哥哥,20不到与女朋友发生性行为后,女朋友怀孕了,男方家长被女方一哭二闹三上吊逼得只能接受这个孩子,而孩子出生后,小两口为各种琐碎事物争吵得鸡飞狗跳,最后不欢而散,可想而知,孩子最后也是落得四处遭人嫌弃,饱受白眼与冷语的下场。

总之,无论是前者被当做交易,为了利益而生下来的孩子,还是后者在没有任何准备,如同儿戏一般生下来的孩子,都是身为父母对生命的轻贱。

“你既然没有能力养我,为什么还要把我生下来?”——这是这个被社会践踏的男孩悲痛地控诉。

二.我内心千疮百孔

电影里,男主赞恩在描述他的家庭时这样说道,“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个垃圾””,家庭暴力无论在哪都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施暴者打着“这也是为你好”,“打是亲,骂是爱”的名义对孩子肆无忌惮地拳打脚踢,而孩子能做什么呢?除了一边身体上忍受着父母对自己的暴力,一边让自己的心被冰冷的话语扎得千疮百孔。


前段时间随着《都挺好》的播出,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广为人谈论,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原生家庭给人留下的印记实在太深刻了,可能有的人用一生都难以释怀。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孩子,长大了会自卑,会敏感多疑,会警惕与怀疑身边的一切。拿我自己为例,我的父母供我读书,让我吃穿不愁,尽力满足我物质上的需求。可是即便如此,他们说过的“养你就是养个累赘”,“凡事沾上你就倒霉”,“我要是你我就从楼上跳下去死了算了”…这些话仍然让我在无数个夜晚躲在被窝里痛哭,时常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在中国,父母对孩子这样的指责却似乎四处可见,甚至习以为常得令人可怕。

家庭暴力,无论是语言上的还是肢体上的,都是法律最难以染指的禁区,孩子懵懂无知,法律意识贫乏,家长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肆无忌惮地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些遗留的自卑木讷,偏激敏感,都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吧。

三.我也希望被温柔以待

在日本电影《菊次郎的夏天》里,菊次郎大叔带小男孩正男去找妈妈,一大一小的顽童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善良童趣的小情侣,亲切的游吟作家,大胖子和瘦光头...他们逗正男开心,给他表演,陪他做游戏,扮成八爪鱼,外星人给他惊喜...

同样是大人,但是面对孩子时,他们都藏好了身上的世故,收敛了锋芒,掏出一颗颗赤诚的心守护正男的童真。

我们面对孩子时不就该这样吗?珍视每一份纯洁,守护每一份天真。

影片最后的字幕说道,《何以为家》改编自黎巴嫩贫民区的一个难民男孩的真实故事,男孩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得到了电影组和联合国的资助去到了瑞典生活。

而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受伤的孩子,等待着被救赎——愿每一个勇敢的孩子,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BBQWwB8g2yegND6o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