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战略轰炸机曾在空中发生核爆炸,数百人丧命,从此美军涨了记性

2020-04-06     谷火平

原子能技术是20世纪的重大发现。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试射成功,随后世界展开了对这种物质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发,如今原子核能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核能源,核医学,核武器等多个方面。原子核能的诞生促使了核电站的发展,通过核聚变和核裂变反应,可以将核燃料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使用。除了核电站之外,核武器也是核能发展的重点。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核武器是各国互相制约的有力武器。不过随着核能发展的同时,核危害也在逐步提升,核事故问题时有发生。

根据定义,核事故指的是核设施内部发生意外情况,从而导致核反应堆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泄露,从而使外界人员遭受辐射伤害。核能本身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但是如果发生核爆炸或是核电站泄露,哪怕是轻微的泄露,其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都会大范围地传播,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提起核事故,许多人第一反应想到就是发生在1986年4月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那次事件直接造成俄国,乌克兰,白俄甚至北美的东部地区受到核污染,超过33万多名群众被迫迁移到其他地方,因为核事故受到辐射的人数大约有60万人,直到现在这种伤害还没有完全去除。对于许多人来说,核污染是一种极其可怕的事故,平时使用中随便一个不经意的失误都很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核事故,在苏联的这个核电站事故之前,美方的一架轰炸机就曾发生了核爆炸事件,并且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还差点毁了一个国家。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上世纪60年代,美军为了对抗苏联,开展了一项武器预警行动,其主要任务就是应用B52型轰炸机对苏联进行监控预警,并且为了更好地对苏联产生威慑,更快对其展开攻击,B52轰炸机上常会搭载一定数量的核武器。然而就在一次B52轰炸机的航行过程中,发生了核事故。

据了解,当时美方派遣一架B52G轰炸机从美国境内出发,准备前往位于格陵兰巴芬湾地区的图勒基地,整个航行要持续很长的时间,因此飞到中途的时候,B52G通过伴飞的KC 135进行加油。随后飞机继续朝着目的地飞行。就在这时候,问题开始出现。由于系统故障,机舱内部的加热器反应失常,飞行员就打开了发动机的放气阀门,希望借此可以让发动机的热量转到加热器上面,从而保持正常供暖。但是因为加热器的问题,发动机的热气直接灌输到机舱里面,飞机的温度迅速上升,随即机舱内部通风口上面的三个泡沫坐垫被点燃,飞行员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晚了,即使使用了灭火器,还是无法减轻火势的蔓延。因此这几个机组人员在向控制台报告以后就选择跳伞了,而这架飞机最终坠入海里。

不过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由于这架B52G上搭载了4枚核炸弹,而这4枚炸弹采用的是比较老旧的高爆炸药引信,在飞机坠海的时候,这些炸药发生爆炸,连带着机上的100多吨航空燃料一起沉入海底,这片海域因此受到严重的核污染。事故发生之后,美方和丹麦政府立即组成专业团队在整个海域展开搜寻,希望找到这些爆炸残骸。最终,有3块炸弹残骸被找到,93%受到核污染的冰块和海水也都进行了回收。不过在此次搜索工作中,由于核辐射的问题,有400多名员工感染癌症,不幸丧生。正是考虑到这次核爆炸事故引发的后果,美方在此之后不再往派遣到境外领土的轰炸机上面搭载核武器了。(牧夷嘉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yXvZXEBfwtFQPkdnPk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