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动不动就肚子痛?
时常腹泻拉肚子?
很多人觉得不过就是“闹肚子”,
其实,
拉肚子真不是件小事,
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肠胃病!
普症性肠病(IBD)包括两个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IBD是一种慢性且终身复发性疾病,北美、北欧高发,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我国,近10年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克罗恩病。这或许和国人饮食西方化有关。
炎症性肠病起因于胃肠道黏膜无缘无故地发生炎症,一般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只位于大肠(结肠),但克罗恩病可出现在消化道的任何部分,从口腔到肛门。
目前还不清楚炎症性肠病的具体病因,也没有根治的方法,所以对患者而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复发很重要。除了要坚持正规的药物治疗,由于饮食和炎症性肠病有着重要关联,炎症性肠病患者还应该学学怎么“吃”。
炎症性肠病的饮食建议
那么,炎症性肠病患者究竟该怎么吃呢?提醒患者注意,炎症性肠病的饮食应该是个体化的,因人而异,因病变而异,并不是哪一种食物能吃,能够防止复发,而是怎样选择、烹饪,怎样吃的问题。
对此有以下一些饮食、生活建议可供参考。
关于炎症性肠病的
几个误区
误区一:
炎症性肠病是吃出来的病?
有些患者因为一次“吃坏了”腹泻而就医,发现了炎症性肠病,因此就认为这是一种“吃”出来的疾病。当然不是!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仍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环境因素等有关。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是饮食导致炎症性肠病的。
但是,一旦得了炎症性肠病,就需要特别注意饮食了。因为饮食与炎症性肠病造成的腹痛、腹泻等症状有一定关系。
很多炎症性肠病患者会发现,在吃了某些食物后就发生了腹痛、腹泻,在疾病活动期更加明显。而注意饮食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改善营养,而且还能促进恢复。这主要与炎症性肠病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有关。
误区二:
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
食物不耐受与人们熟悉的食物过敏是两个概念:
食物过敏意味着摄入这类食物,哪怕摄入量非常少,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比如全身水肿、皮疹、喘息等。
食物不耐受表现为能够耐受少量这类食物,但如果大量摄入就会引起不适。如有些人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但能够耐受少量牛奶。
IBD患者常见的有谷物、乳糖和酵母产品不耐受,但这都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建议患者可以记饮食日记,按时间段把每天饮食的种类、分量以及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情况都相应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了解究竟是对哪种食物不耐受。
对不耐受的食物可以在饮食中“排除”,选择替代品。比如乳糖不耐受,可以选择含钙丰富的替代品如豆乳、不含乳糖的牛奶等,尽可能保证营养供给。
误区三:
严格限制饮食
有些炎症性肠病患者害怕复发,严格限制自己的饮食,反而发生了营养不良。所以患者应该认识到虽然不控制饮食会使病情发作,但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
实际上,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随低蛋白血症、体重下降、贫血、电解质紊乱、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等问题。
除了饮食因素,其原因与病情本身相关,比如与肠道病变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有关;由于手术切除了部分肠段,或造瘘,进食数量和速度受到限制;疾病活动期为了修复组织消耗能量增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等。
所以建议患者一定要遵医嘱积极治疗,并且合理控制而不是过度限制饮食。在已经无法靠吃东西保证营养,或体重下降太多的情况下,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肠内营养或全肠外营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