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之初,皇位继承和传递屡屡出现偏差。明初的靖难之役,更是将皇位争夺的血腥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藩王的朱棣,竟然靠武力,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经过电视剧和文化媒体的传播,有很多人说,朱标死后,朱棣才是朱元璋心中理想的皇位继承人,朱允炆实际上并不令朱元璋满意。那么,到底朱允炆和朱棣,谁才是朱元璋心中理想的继承人呢?
为了维护君臣秩序和皇室威严,王朝的统治者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继承制度体系-嫡长子继承制度。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君主们做立长和立贤的选择时,往往更加中意于立“长”,这种制度几乎已经演变成一种定制,违背它的风险很大。如果皇太子死在皇帝的前面,是否选择嫡长孙,就要跟国家的形势、嫡长孙本人的年龄和能力有关了。
朱元璋之前,历史上不乏长孙即位的案例。
南齐永明十一年,武帝萧赜的太子萧长懋去世,萧赜几乎毫无犹豫的立了嫡长孙萧昭业。金大定二十五年,世宗完颜雍的太子完颜允恭去世,完颜雍同样立了允恭之子完颜璟为皇太孙,是为金章宗。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死于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同样选择了真金第三子铁穆耳,而不是真金的兄弟们。
由此可见,皇位的归属问题上,皇帝们往往倾向于长孙而不是太子的兄弟们。
况且懿文太子朱标死时,嫡长子朱允炆已经15岁,表现非常孝顺。朱标生病时,朱允炆昼夜不离左右。朱标死后。朱允炆哀痛非常,竟至于消瘦,连朱元璋也感动了,安慰他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一个晚年丧子的老皇帝,和一个少年丧父的孙子,一句“顾不念我乎”让我们看到了朱元璋的慈爱。王朝崇尚以孝治天下,朱标生前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而仁孝的朱允炆让朱元璋看到的朱标的影子。既是第一继承顺序,又有贤德,朱允炆自然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考虑对象。
(太祖)御东角门,对群臣泣。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皇上无过忧。高皇曰:“善”。(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庚寅,立为皇太孙。(明史纪事本末)
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八月,而朱允炆立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可见朱元璋对朱允炆十分满意。在立朱允炆前后,以及洪武二十五年到洪武三十一年这段时间,各类史籍中几乎没有朱元璋对朱允炆有所不满、想立朱棣为太子或朱棣超出其他诸王的赏赐恩宠等记载。
朱元璋是一心一意的要扶立朱允炆,并没有想要立朱棣的想法。然而,此时朱元璋已日渐垂暮,朱元璋有没有那个时间再来扶立一个皇太孙呢?
朱元璋是个认死理不回头的强权人物,既然选择了,他就会贯彻下去。为了保证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主要采取了两方面出的措施:
一、让朱允炆尽快参与和熟悉政务。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明史·卷四)
翻译过来就是,太子朱标性情仁厚,在处理邢狱类型的奏章时,大多都会宽免。朱允炆立后,处理这类事件仍然以宽大为怀。朱允炆还根据历朝历代的刑法和礼经,向朱元璋建议,删减了73条洪武律中偏重的刑罚。
这些记载说明,洪武晚年,朱允炆大量参与到朝政处理和法律制定中来,并表现出了德孝仁厚的一面,得到了士大夫的广泛认同(天下莫不颂德焉)。这些事也说明,朱元璋对朱允炆是满意的,并且愿意让他的名声传播出去。
二、大肆屠杀功臣宿将,防止尾大不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往往英明神武的皇帝都喜欢仁孝的继承人,因为他们知道国家政策不能一直保持太严或太宽。但是仁孝之君往往难以驾驭骄兵悍将,因此皇帝重要采取措施来保证新皇帝的恩威能够驾驭他们,这也是一件很考验水平的事情。
然而,朱元璋的时间不多了,为了更好的保证这一点,朱元璋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杀!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本身确有其事,两人之死也不足为惜,然而,因两案牵连的众多功臣宿将却是有些连莫须有的罪名都没有。大将中冯胜、傅友德、王弼,功臣李善长等仅剩的功臣在朱元璋晚年被赐死,大儒宋濂死于流放途中,有些人明史中连罪名都没有记载。洪武初年的公侯中,除了死在胡蓝之案前面的徐达、常遇春等人,略有点名气的仅剩汤和告老还乡得以善终,可见朱元璋猜忌之甚。
这也是朱元璋晚年最大的污点之一。同时可以看到,朱元璋甘愿背上暴虐的罪名,也要为朱允炆扫清障碍,可见朱元璋扶持朱允炆之坚定,并无犹疑。
洪武三年,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之后的几十年中,朱棣与朱元璋其他成年的亲王一样,一直在就藩地,逢年节进京朝见,并无过分的恩赏。
如果洪武朝的亲王都在京中,那么朱元璋倒也不是不可能择贤而立。但是,从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命第二子秦王朱樉就藩西安起,直至洪武十八年,成年的皇子们几乎都被朱元璋遣送就藩。到洪武二十五年,就藩的亲王已达十位,后世著名的“九大塞王”大约有六位已经在帝国的边境上建立了他们的王府。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都会有全盘的考虑,如果朱元璋真的想让朱棣入主东宫,那么其他的其他亲王们,特别是年长的秦王和晋王,肯定会有所不满。明初的亲王们手里可是实打实的野战部队。
当然,如果铁了心要立朱棣,削藩未尝不是一种途径。不是没有人向朱元璋提过。然而对大臣极不信任,又要面临北部军事压力,朱元璋对藩王们甚是倚重。叶伯巨曾为此进言,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让燕王入主东宫,于礼不合;又需要安抚其他众多藩王,甚至削夺他们的兵权。对于朱元璋来说,实在找不出理由立朱棣为储。
朱棣之所以被认为是皇位的理想继承人,大多是因为他后来登基为帝,文治武功突出。实际上,正因为他是后来的明成祖,继位之后他多处篡改历史,同时后人也放大了他即位前的功绩。
(洪武)二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晋王、燕王棣帅师征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征虏前将军颍国公傅友德等皆听节制。三月,燕王棣师次迤都,咬住等降。洪武二十四年,燕王棣督傅友德诸将出塞,败敌而还。洪武二十六年,冯胜、傅友德备边山西、北平,其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诏二王军务大者始以闻。洪武二十八年,燕王棣帅总兵官周兴出辽东塞。洪武二十九年,燕王棣帅师巡大宁,燕王败敌于彻彻儿山,又追败之于兀良哈秃城而还。(明史·太祖本纪)这些记载表明,洪武二十三年起,朱元璋对朱棣颇为器重。的确,洪武二十三年那次征讨,朱元璋发现朱棣的军事才能相当不错。洪武晚年,名将凋零,朱元璋大力重用朱棣进行过数次征讨,颇为倚重。洪武年间,诸王中唯朱棣军功最为显赫。
然而,这背后,乃是朱元璋可以培养的结果,且并不只有朱棣一个(太祖欲诸王知军旅),还有其他许多亲王,比如上面提到的晋王。
洪武九年,命秦、晋、燕、吴、楚、齐诸王治兵凤阳。洪武二十四年,五月戊戌,汉、卫、谷、庆、宁、岷六王练兵临清。洪武二十六年,三月辛亥,代王桂率护卫兵出塞,听晋王节制。洪武二十八年,周王橚、晋王、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明史·太祖本纪)
前文提到,朱元璋晚年大力屠杀功臣宿将,为了保证帝国的边疆安全,朱元璋大力的培养诸王的军事才能。最早的记录是洪武九年,看来朱元璋死早有准备。同时,诸王着重的都是边防军功,并无任何朝职。洪武年间曾规定,武臣禁止干预民事。因此,诸王并没有政务能力方面的培养,也看不出他们治政能力的强弱。
因此,朱元璋只是想让朱棣好好做他的藩王,守好大明帝国的北部边疆而已,丝毫没有让朱棣入主东宫的意思。
那么晚年的朱元璋是不是有所动摇呢?洪武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明史·卷四)。关于这次朝见,《明史·志第二十九·礼七》中有着向西的记载:二十九年,诏廷臣议亲王见东宫仪。诸王来见,设皇太子位于正殿中,设诸王拜位于殿门外及殿内·····相见礼毕,叙坐,东宫正中,南面,诸王列于东西。
可以看出,最晚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已经为朱允炆和亲王们定好了君臣名分,且扶立朱允炆之心愈发坚定,毫无动摇。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在遗诏中说,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明史中记载,朱棣曾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不让诸王入京这一点,让诸王颇为不满,认为是朱允炆的谋臣齐泰离间诸王和朱元璋。
然而,实际上说明,朱元璋死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诸王强势、中央不安的局面,而且诸王们仗着权势和地位十分的不安分。
因此,这些手握重兵又不安分的叔父们,对建文帝来说如芒在背。削藩进行的太过草率和急躁,并没有考虑过手握重兵的诸王的反应,因此没有太多的应急措施和备选方案。
即使如此,靖难之役中,朱棣收服了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还多方募兵,总兵力却总是保持在数万人而已。朱允炆布置在前线的军队一直不低于30万。因此,建文年间,并未到中央弱而藩王强的地步。也说明了,朱元璋事实上的安排都是倾向于朱允炆的,并没有有所犹豫,对朱棣和朱元璋两手安排。
然而,朱允炆将大军都放在了前线。朱元璋晚年的屠杀,多多少少让大臣们有些寒心;朱允炆又因为儒家的教导,御下严厉无恩。因此,朱允炆身边很多人并不心向建文帝。这才有了朱棣直捣南京,篡位成功。
从朱元璋的种种表现来看,朱元璋自始至终都坚定的要扶持朱允炆为皇储,并为了培养朱允炆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从那份遗诏来看,他有理由相信朱允炆能够继承好他的大明帝国。然而朱允炆还是只学到祖父的皮毛,未得其精髓,终至失位身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iTdPnUBd8y1i3sJs1R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