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2019年的下半年,中美合拍的西游记仍是杳无音讯。
不过被川普抢饭碗的奥巴马最近倒是鼓捣出一部中美合拍,这部中美合拍也是网飞投资他之后拍出的处女作纪录片。
前总统的这部新片聚焦了一个很有趣的典型事件——中国的玻璃大王曹德旺跑去美国的铁锈带开了一家大工厂。
中美的差异性让这样一件全球化进程中的小事充满喜感,猎奇也让人们对此事格外关注,无怪乎电影在网飞上线后,各种讨论五花八门。
有人觉得这是奥巴马美国梦的延续,把他那时当总统没讲完的话都补全了;有人说这部纪录片触及到了当下社会面临的终极危机和考验……
至于这部纪录片有没有达到如此高度,中国模式究竟能不能挽救美国制造业,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
《美国工厂》
American Factory
2008年12月23日,美国俄亥俄州,通用汽车公司代顿工厂宣布倒闭。08年的凛冬,鲜有人能躲过这波浪潮。
代顿工厂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倒闭意味着数千名工人在平安夜的前一天失业。耶稣的诞辰并没有给他们注带来好运,而他们接下来的生活也将难以为继。
被搬空的工厂陪同着这一糟糕的状况,在这里风吹日晒了整整六年。
与此同时,中国的玻璃大王曹德旺瞄上了美国市场,他一直在美国为自己的福耀集团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
俄亥俄、阿拉巴马、田纳西、肯塔基、乔治亚、密歇根等几个州转了一圈,曹德旺最终看上了这个前通用汽车的工厂,砸了6亿美元将其改造成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工厂——“福耀美国”。
“福耀美国”落地后,最直接受益的显然是重新获得工作的当地人,他们欣喜若狂地感谢着上帝,斗志昂扬地活跃在新的工作岗位。
他们由衷地感谢这位东方来的中年人,为他欢呼,纷纷邀请曹德旺来参加自己的家庭烧烤聚会。
不过,曹德旺的身份并不是救世主,他说到底就是个精明的商人。一来两边政府都有补贴,二来美国的能源(天然气和电费)便宜,三来省去了运输成本和高税负。这笔买卖怎么看都划算啊,盈利还不是迟早的事?
可我们想象中的这笔划算的买卖,曹德旺用了好些年时间才真正实现了盈利。问题出在哪儿了?
1.美国制造业死了?
其实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就可以预料到中美文化的碰撞是避不开的一个元素,事实上,这种文化冲突也在一开始带去了不少笑点,比如花三万五千刀来改工厂大门的朝向,仅仅是因为风水问题。
随之而来的,则是短暂蜜月期磨合告一段落,更多的矛盾暴露出来。
福耀的中国工厂里,有一条日产量7000块玻璃的流水线,这让美国管理层叹为观止。感叹完,他忍不住抱怨一句,“美国员工太懒了”。
懒倒也不至于,中国工厂的模式近乎军事化管理。工人们干活不歇息,甚至可以抛弃双休来赶进度,媲美机器臂的效率。
这也是制造业最理想的模式,低成本、高效率、严管控、少福利。福耀最开始就是想在美国复刻这种成功,于是一边把美国中层骨干派来中国学习,一边把中国的技术精英调去指导,试图用996的氛围打动“到点下班”的老外。
老外们当然不买账。
提供就业机会,我感激;交朋友,我们也乐意,但你工资还不如之前通用一半高,还想让我累死累活给你加班?
更何况老美崇尚自由,凡事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觉得我工作不饱和?OK,开叉车的大妈索性鼓捣起垃圾箱来抗议。
倒不是说他们不勤劳不努力,只是他们更爱去表达。好的沟通能事半功倍,可对于机械化的工厂而言,自我表达就是在浪费产能。
在“福耀中国的模式救不了美国福耀”这件事上,可以有很多展开,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我也不多讲。
只是觉得《美国工厂》某种意义上佐证了特朗普的那句“让制造业回流”更像是忽悠民众选票的口号,至少这种口号不适用于下岗再就业的美国工人。
2.中国速度的代价与出路
《美国工厂》里,有两位很典型的中国员工。其一是想着怎么让老外加班,外加勾心斗角的小主管,这个角色不太积极,我们不去讨论。
其二是姓王的一位工人,我们就叫他“王工”。王工是18岁就入职福耀的老员工,他努力工作,也热爱自己的工作。
因为技术水平过硬,他被安排到美国指导工作两年。但这期间,他不得不远离家人,且没有奖金。
如果说美国人信奉基督教,其实中国人也并非毫无信仰。很多中国人都信“幸福”,他们为着未来或是下一代的幸福,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他们是中国腾飞崛起的重要力量。
王工这类人显然是值得更好的生活,他很快和美国朋友打成一片,一起过感恩节,一起骑哈雷玩猎枪。他在草坪上和孩子玩耍,享受起生活。
然而当他捋起袖子,我们仍然能依稀看到他胳膊上有着诸多被烫伤的痕迹。
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入到了“安全生产”的问题上,乃至……工会问题。
曹德旺在建厂之初就表过态:坚决拒绝工会。工会的介入,必定会影响福耀的管理,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生产效率。
但既然聊到工会,就不可避免地扯到深层的制度上的矛盾,这是比文化和习惯更加不可调和的,也是影片的重头戏之一。
一边是美国人没法理解以效率为自豪感的集体主义心态,一边是中国人不明白工会抗争的意义,就在你纠结孰是孰非的时候,镜头突然对准了一旁运作不息的机械臂。
领导们指着机械臂,轻描淡写地说,这里(的机器)安好,下次就可以取消四个工人了。
这就是《美国工厂》高明的地方,讨论戛然而止。努力工作的中国人和要求尊严的美国人,转眼都成了炮灰,那些带着人文色彩的讨论就这样被机械的声音盖了过去。
工业文明中的劳资游戏、文化冲突,仿佛遇上了二向箔,一切在自动化浪潮里都不堪一击。
1986年,有一部基顿主演的喜剧片叫《超级魔鬼干部》,电影里的情节和《美国工厂》近乎如出一辙。
日本人收购美国工厂后,二者闹出不少笑话和冲突,最终他们用喜剧让一切强行happy ending,兴许那时候他们就知道这类问题的讨论,无解。
电影里魔鬼管理下的日企,与流水线式作业的中国工厂并无区别。看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用工荒,再看看国内不少去越南、柬埔寨开厂的老板……
似乎我们也无暇替那些被“取消”的美国人操心了。
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上,《美国工厂》荣获纪录片类别最佳导演奖,还提名了评审团大奖。烂番茄保持着98%的新鲜度,豆瓣电影分数高达8.5。
它借着福耀美国的盘子,盛上了文化、经济、社会几道好菜。这些菜里,能尝出个体的酸楚,也有时代浪潮的咸淡,这一口,为国为民,也是回味无穷啊。
在影片的倒数十分钟时,有这样一个镜头。
了却了心事,拜完佛的曹德旺坐在车里,他自言自语地怀念那个虫鸣鸟叫的年代,看着远处的小花小草,他兀自问了一句:我到底是有功之人呢,还是有罪之人?
这一问,似乎把机械臂上的冰冷感,拂去了。这一刻,摧残人性压榨价值的商人们变得不那么可憎。
只不过,马云的那句“我对钱没兴趣”,仍压在心口,久久不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