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上映,就已经在朋友圈吹爆!人类逃脱不了真香定律

2019-07-26   幻醒电影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未上映,就已经被朋友圈吹爆。于是醒醒乎,牺牲了周末吃吃喝喝的经费,去看了点映……

因为对近几年的动画走势并不太看好,所以在看之前就对这部片子的口碑颇有怀疑。但还是没有逃脱真香定律。

好看!真香!吹爆!

我真的是爱上了这个大黑眼圈、声音粗哑、性格乖张的邪典魔童。没看之前还觉得人家丑来着。


而且不仅哪吒和太乙真人的人物形象颇具颠覆性的设定以外,《哪吒》的剧情、内核和主题皆是对传统哪吒的革新,并加入新时代的特色。

哪吒形象最早来源于汉文佛教典籍是北凉(401-439)时期三藏法师昙无谶(天竺高僧)翻译的《佛所行赞》,梵文全名为“那罗鸠婆”。

经过后世的加工整理,哪吒的形象和故事也颇为丰富。并最终由佛教神衍生为道教神,并体现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

唐朝国力强盛,征战四方少数民族。哪吒的父亲是北方毗沙门天王(战神)的第三子,因其父亲的影响地位也逐渐普及。哪吒身为护法神祗,这个时期的形象是“三面六臂的鬼王”。

“尔时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僧人大广智不空译。

到了宋代,开始出现”割肉还父“的情节。

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普济《五元灯会》。

宋代佛学大师们的《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密庵和尚语录》、《景德传灯录》中已有哪吒“三头六臂”“析骨还父肉还母”,武器又出现了“捆绣球”等记载。

再加上儒道两家开始借鉴佛教学说,哪吒开始被道教所吸收和消化。从一位佛祖身边的护法神转变成为具有降妖伏魔、驱邪避凶等法力的道教神祗“神仙道童灵珠子”。

元代由于文人的演义,哪吒的形象已经很接近大众完整化了。在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还粗略的还粗略描绘了哪吒降妖的情节,为后世的少年英雄形象奠定基础。

明代的吴承恩的《西游记》对哪吒形象进一步描绘。随着时代的发展,哪吒的外貌、武器、神力、性格等方面逐渐成熟,最后定型于《封神演义》。它第十二回这样写道:“这位神圣下世,乃姜子牙先行官是也,灵珠子化身”。

由此看来魔童哪吒中的灵珠设定并不是没有根据,只不过这部电影里的哪吒继承的不是灵珠,而是命中注定必遭毁灭的魔珠。

就像电影宣传所说的那样:“打破一切是非定律”、“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


三岁魔童明摆着就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与人斗!与妖斗!与神斗!与天命斗!

别忘了,1979第一部主演哪吒的电影《哪吒闹海》。和90后的童年记忆《哪吒传奇》。“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复活后的哪吒最后都归于体制当中。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爱上许仙的白娘子不也都是作为体制的反抗者,最终又回到体制当中的故事吗?


而相较于当年关于哪吒的作品所处的“反封建”、“闹革命”的时代背景。魔童哪吒所表达的是我们这时代的人心之所望:自由、平等、个人价值的实现等等。

内核的变动,其原因一定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并向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性最深处挖掘。魔童哪吒无疑是创造了这个时代的哪吒的新神话。



但,往往一个时代倡导什么,恰恰证明这个时代缺少什么。

网上经常流行说“家里没有矿,只能老老实实做个咸鱼”这样的悲观论调。而不同的选择缔造了不同的我们。当然,很多时候,很多人,是被现实的残酷折断了理想的双翅!

那么,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你想起曾经的理想了吗?

而你对所谓的认命与不认命,又是怎么想?


我是醒醒:幻醒电影,唤醒灵魂

科幻热片解读

X战警 | 黑衣人 | 海市蜃楼

你还可以在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搜索

“幻醒电影”。防失联,快去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