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电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
“我小时候住在竹笆市,家旁边有座电影院,每天放学路上,戴好胸前钥匙,手里捧着军绿色水壶和月票,摇晃着里面一块钱几袋的橘子粉冲泡的‘高级饮料’,看着影院散场的人一群群走出来,看够了,就回家,搬出两条板凳,俯身写作业。”
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关于童年的一段回忆。白云苍狗,荏苒变迁,曾经的懵懂稚子已步入而立之年,翻开记忆泛黄的相夹,总有斑驳,但是关于老电影院的记忆却始终存于内心的深处,成为一段段道不尽的回忆。
20世纪90年代,文化界百花齐放,潮流分支齐头并进。多年来累积的力量随着祖国的日渐昌盛在社会各界强烈迸发,西安市的电影文化被夹裹在历史的洪流中奔腾向前。
西安八大影院成为孩子们节假日最向往的地方之一。东大街的钟楼电影院、南大街的光明电影院、西大街的群众电影院、北大街的和平电影院、解放路的解放电影院、竹笆市的阿房宫电影院、东门外的红光电影院和西北影城,共同见证了西安影业的繁华,成为那个匮乏年代不可多得的文娱生活代表。
1989-1999
十年演绎辉煌,我们更眷恋背后的情怀
阿房宫电影院作为西安最早兴建的正规电影院,是由陕西最早从事电影艺术工作的周伯勋先生于1932年创建,院址是周先生自家位于竹笆市北口路东的私宅,初名阿房宫大戏院,1989年更名为阿房宫艺术电影院。作为西北第一家大戏院,阿房宫电影院同时兼具唱戏和放电影的功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精神上并不荒芜的年代,为众多的西安市民的心中播种了深厚美好的文化记忆。
20纪90年代,阿房宫电影院声名显赫。那时娱乐项目并不多,电影无疑是最佳的消遣方式,记忆中的阿房宫电影院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排队买票买不到还需“托人”,放映叫好叫座的电影时,经常座无虚席。那个时代的阿房宫电影院,带给人们极为丰盛的精神食粮,也让单调而又枯燥的文娱生活因那片刻的欢愉有了更多的意义。
1999-2009
英雄迟暮,电影胶片黄金时代后的落寞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的初始,阿房宫电影院绝对是西安最火爆的电影院,没有之一。有时候当日来买几天后的票都可能买不到,基本上场场爆满,根本不存在卖不出去票的情况。然而,迈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开始实行彻底的院线制改革,电影市场的规模、体量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中国的老胶片电影院也在润物细无声地发生着跨时代的质变,阿房宫电影院昔日的繁华和喧嚣便也荡然无存。
走进阿房宫电影院,推开厚重的大门,漆黑的放映厅里已经是断壁残垣,破败的观影椅诉说着落寞,昔日的银幕不见了踪影,很多舞台设施早已被拆除。时间埋没的不仅仅是老式电影的设施,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
在数字电影和新兴影院的夹击下,西安的老电影院犹如灯油将尽的烛火,诉说着英雄迟暮的悲凉:或暮年垂老、或稍纵则逝、或崩塌瓦解、或积极改变、或涅槃重生。钟楼电影院被拆;西北电影院、群众电影院、光明电影院、红光电影院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历史的舞台,不复存在;和平电影院现拥有着西安最大的3D厅;解放电影院被改建成了西安市第一个国营电影院;而阿房宫电影院也顺应着时代洪流中,在历史中摇摇曳曳,仅凭着一己之力,闪烁着微弱的希望之光,在承载和羁绊中渐行渐远....
2009-2019
破茧蝶变 文化和记忆在承载中延续
老电影院的故事就像是一代人的故事。1990年代中期以来,数字化革命浪潮席卷了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磅礴的数字特效及令人眼前一新的观感,全面收割电影票房。中国电影也走过胶片时代,迎来了五彩斑斓的数字电影大时代。阿房宫电影院经历过从人山人海到门可罗雀、从座无虚席到悄然陨落,也见证过电影从黑白老胶片到多彩数字化的变迁,充满了记忆。2014年,阿房宫电影院关闭整改,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影院,终究没能成就百年。
2017年,西安曲江新区纪念“三八”妇女节宣传演出便选择在阿房宫电影院举办,经过多年的翻新和整改,老电影院变身现代化剧院,翻飞的旗袍裙摆迎来了阿房宫电影院的第二个春天。
作为记录历史的活教材,阿房宫电影院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在历史的必然潮流中积极转型,开启文脉传承,为西安市民构建出深厚且美好的文化记忆延续。它就像是一部承转城市故事与记忆的放映机,展现着老字号文化场所的吸引力和亲合力,用自身的履历讲述着西安市民心中不朽的“影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