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0年10月末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以顽强悍勇的打法打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步步后撤,联合国军的战线出现崩溃的趋势。到了1952年,志愿军已将联合国军推至38线以南,而联合国军并未取得任何一场大型战役的胜利,而士气低下。在1952年,美军为了挽回颓势、振奋士气,决心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型战役,投入巨量物资和人力,在志愿军的战线上撕开一道口子,使部队长驱直入,来获得一场胜利。而这个想象中的“胜利之地”,被选在了上甘岭三角地区。
1952年的美军已经摒弃了之前的狂妄与嚣张,每个作战计划经过缜密的思考,在物质上也做足了准备。担任上甘岭进攻任务的是韩二师和美七师,美七师是第八集团军的下属部队,其总司令官是因“范佛里特弹药量”而出名的范佛里特中将,所谓“范佛里特弹药量”是一种凶狠到极致的优势火力学说,主张准备比以往更多倍的弹药量,对目标阵地进行火力覆盖,美军狂妄地认为,在这种程度的火力覆盖下,没有人能够存活下来,但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做到了!
在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美军用340门大口径火炮、50多架飞机对志愿军的阵地做“火力准备”,炮轰时间长达数小时!火力最密集的时候,志愿军阵地上每秒落弹就有六发,每隔几分钟就会有新的一批炮弹落在志愿军阵地上!在“火力准备”后,美7师的先头部队,到达了他们认为不可能有人存活的阵地前,而迎接他们的是志愿军充满怒火的子弹。原来志愿军在美军火力准备时期的前几天,没有借助任何大型机械,不分昼夜的、硬生生的在山体之中挖出了无数的坑道与地道。
在10月14日和11月25日期间,美军为了打击在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提高了自己的火力支援力度。直至11月25日,美军撤出上甘岭地区后。美军对志愿军的两个高地倾泻了190万发炮弹,飞机出动过3000架次,投弹超过5000枚。平均上甘岭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就爆炸过76枚炮弹。上甘岭山头被削平2米,炮火彻底修改了上甘岭的地表。但坑道和地洞使绝大部分的志愿军有生力量保存了下来。
就是在这样凶狠的炮火支援下,志愿军战士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阵地、坑道争夺战。炮火一停,敌军开始冲锋时,志愿军战士就走出坑道,与敌军在近距离战斗,每一条战壕、坑道都反反复复易手数十次。隐蔽在坑道的志愿军,会组成一个个战斗小组上阵地进行反击,随打随补。而这些战斗小组的生存时间往往只能用分钟来计算,年轻的战士们用肉身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挡住了凶狠的敌人。
直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美军撤出上甘岭前,志愿军共击退营级以上规模冲锋29次,营以下600余次,与敌争夺坑道、阵地29次,诞生了无数的志愿军英雄,有请求战友向自己开炮的王成、用身体接通电话线的牛保才、堵枪眼的黄继光、用身体抵住爆炸筒的龙世昌等英雄烈士。上甘岭战役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幻想”,妄图通过炮火轰炸和优势火力击垮志愿军的“幻想”。上甘岭战役中美韩共伤亡15000人,美媒称此地为“美军的伤心之地”,无数美指挥官在此役过后感到绝望,志愿军用事实向世界宣告:“永远不要试图向中国人防守的阵地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