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历史特约作者:子湫)
洪学智小传:朝鲜战争的萧何,新中国唯一两次授衔的“六星上将”
1913年2月2日,洪学智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15岁),洪学智加入了中共领导的农民武装。第二年,洪学智加入当地游击队。他随游击队参加商
1930年(17岁),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洪学智参加了四次反“围剿”,从班长、排长、连长,升到团政治主任、师政治部主任,一直到红四军政治部主任。
(《上将洪学智》在安徽金寨开机)
1935年(22岁),洪学智参加长征,主要负责军队的粮草筹备工作。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时,他立刻送去4批粮食,解决了红一方面军的燃眉之急。
洪学智与当地藏民歃血为盟,筹集了大量粮食物资,帮助红军顺利穿越藏区。长征结束后,洪学智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时期的洪学智)
1937年(24岁),抗日战争爆发后,洪学智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一支队支队长。1939年,洪学智率领抗大学员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日伪军“扫荡”的战斗。
1940年11月,洪学智率抗大华中派遣大队奔赴苏北抗日前线,跨越晋、冀、鲁、豫、皖、苏6省。次年4月到达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全队竟无一减员。随后,洪学智出任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培养了大批新四军干部,有力支持了新四军的抗日。
1943年(30岁),洪学智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参与指挥阜宁、淮安等多场战役。1945年9月,抗日刚刚取得胜利,洪学智率部进军东北。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他疏通了承德到辽西的铁路线,确保了大批部队及时进入东北,至为重要。
1946年,洪学智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1948年,洪学智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军长,率部南下参加平津战役,围困北平,促使傅作义和平起义。
1949年5月(36岁),洪学智率部参加渡江战役,从湖北三处渡江,解放武汉。随后,洪学智参加湘赣战役,解放大冶、九江、南昌等城市。10月,他攻占广州,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然后,他参与指挥海南岛战役,解放了海南岛。
(志愿军补给线)
1950年10月(37岁),朝鲜战争爆发,洪学智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奔赴东北。1951年,他兼任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主持志愿军后勤工作。
在没有制空权和频遭洪水袭击的情况下,他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有力保障了志愿军的前线作战。
战争结束后,彭德怀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他说:“这勋章授给我不合适,第一应该授给高麻子(高岗),第二应该授给洪麻子(洪学智),如果没有他们两人昼夜想尽办法支援志愿军的粮弹物资,志愿军是打不了胜仗的。”
(1955年,洪学智授勋时照片)
1954年(41岁),洪学智回国,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洪学智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9年(46岁),庐山会议中,因支持彭德怀,洪学智受到牵连被撤职,下放到吉林工作。文革中,他多次遭到批斗。1977年(64岁),文革结束后,他被调回北京,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67岁),他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
(左一为洪学智)
1988年9月14日(75岁),中央军委再次授衔,洪学智在十七名上将中位列首位。他成为唯一一位在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领。有人尊称他为“六星上将”。
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他的骨灰安置在安徽金寨的烈士陵园,留下的六百多件遗物,全都无偿捐献给了革命纪念馆。
(洪学智之墓)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85篇作品,营员“子湫”的第17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