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时中国用什么样的战斗机去面对日本?答案令人心酸

2019-06-11   顾氏造船厂厂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之前一直妥协退让的南京国民政府终于意识到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而决心对日抵抗,中国空军终于也从“剿共”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投身抵抗外辱的卫国战争中,和强大的日本海军和陆军航空兵相比,中国空军无论在规模和质量上都远逊于对手。和这样的对手对抗无异于飞蛾扑火,尽管有各种自身的问题和缺陷,而且有些更是久治不愈的顽疾,但孱弱的中国空军依旧没有退缩,而是凭借着从35年开始培养出来的一批尚能算合格的飞行员义无反顾的站到了抗日的第一线。本文介绍的就是中国空军战斗机(驱逐机)部队在抗战爆发时的全部家底:柯蒂斯-莱特“霍克III”型战斗/轰炸机71架、柯蒂斯-莱特“霍克II”型战斗/轰炸机9架、波音281型战斗机10架、菲亚特CR·32型战斗机17架、布莱达BA-27M型战斗机5架、中岛91式战斗机13架。总共125架。

柯蒂斯-莱特“霍克III"型战斗/轰炸机

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所属IV-1号霍克III型战斗机

柯蒂斯公司的鹰III型战斗机,音译为“霍克III”,中国飞行员称之为“新霍克”或者“新霍三”,之前装备过的“霍克II”就被称为“老霍克”。该型机是柯蒂斯公司在其为美国海军研制的F11C-3“苍鹰”型舰载战斗机/轰炸机的基础上取消着舰钩、换装木质机翼,将2挺7.62毫米机枪中的1挺换成12.7毫米机枪以强化火力,变敞开式驾驶舱为半封闭式,并将起落架改为可收放式。结果发现新机虽然速度有所提升,但因为起落架收放机构增加了不少死重,导致“霍克III”的机动性反而较“霍克II”有所恶化。

1936年2月,广州当局通过洲际航空公司向柯蒂斯公司购买了1架整机和29套散件,随后又增购了11套散件。同时南京中央国民政府也通过洲际航空公司订购了30套散件。南京和广东购买的首架样机分别于1936年3月和5月分别运抵上海和广州,散件则于6月下旬分批运抵。1936年6月至9月的“两广事变”平息后,广东地方政府订购的41架霍克III全数被南京中央政府接收。因此总共有71架霍克III进入中国空军服役,分别装备空军第三大队第七中队,第四大队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中队,第五大队第二十四、二十五中队。暂编第二十九和三十二中队。是抗战爆发后中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主力机型,这批飞机大部分在1938年损耗殆尽,剩余的少数连同补充订购的该型机调入二线做要地防空。1941年停用。

性能数据

乘员:1人

长度:7.14米

翼展:9.6米

高度:2.98米

空重:1457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958千克

发动机:一台莱特R-1820-F53“飓风”型9缸气冷发动机,745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386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925千米

武器装备:头部安装一挺勃朗宁12.7毫米机枪(左侧)和一挺勃朗宁7.62毫米机枪(右侧),中线挂点在不挂副油箱时可挂1枚227公斤炸弹。四个翼下挂架可各挂一枚50公斤炸弹。

柯蒂斯-莱特“霍克II”型战斗/轰炸机

中国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十八中队2804号霍克II战斗机

“霍克II”型战斗机是柯蒂斯公司在美国海军F11C-2“苍鹰”型舰载战斗机/轰炸机的基础上换装700马力发动机、取消着舰钩、尾轮改为尾撬、增大油箱容量的发展型。中国飞行员称之为“老霍克”。

1932年5月,广州当局通过洲际航空公司向柯蒂斯公司购买了18架整机,编入广东空军第五和第六中队。“两广事变”后两个中队并入南京国民政府;1932年4-5月南京中央国民政府也通过洲际航空公司订购了1架整机和31架散件。总共购买了50架。抗战爆发前大多被“霍克III”取代,剩下9架装备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十八中队。在战斗中多次击落日机,自身也损耗甚快,最后3架于1940年退役,分别在宜昌、成都和昆明三个机场当教练机用。

性能数据

乘员:1人

长度:6.88米

翼展:9.6米

高度:2.96米

空重:1347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838千克

发动机:一台莱特R-1820-F2“飓风”型9缸气冷发动机,7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325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840千米

武器装备:头部安装两挺勃朗宁7.62毫米机枪,中线挂点在不挂副油箱时可挂1枚227公斤炸弹。四个翼下挂架可各挂一枚50公斤炸弹。

波音281型战斗机

中国空军第三大队第十七中队1701号波音281战斗机

波音281战斗机原为波音公司为美国陆军航空队设计的P26型“玩具枪”战斗机的出口型,P-26战斗机(英文:Peashooter)是美国陆军航空队所使用的第一架单翼战斗机,也是波音公司拆分更名前量产的最后一架战斗机。目的是为了取代上一代P12型双翼战斗机。波音公司为了外销出口而修改了P-26的设计,编号为波音281,规格上与P-26B相同改换R-1340-27发动机,同时简化部分军用设备(比如拆除了无线电设施)。此外,轮胎也改用低压的固特异产品,以便在未经过整理的跑道上操作。第一架原型机于1934年8月试飞,仅中华民国与西班牙采购该型机,共生产了12架。1934年,广东地方政府相中了波音281的性能,和波音公司敲定了1架整机和10架散件的购买合同,同年9月,编号为X12271号的整机运抵广州,虽然该机很不幸的在飞行表演中坠毁,但其优越的性能依然赢得了广东当局的好评,因此后续10架的购买合同并未取消。1936年1月26日由货船运抵上海,后经铁路运输至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进行组装完毕后编入广东空军第二中队服役。编号分别为1-10号。两广事变后广东空军第二中队改编为空军第三大队第十七中队,淞沪抗战爆发后该中队驻防句容,负责首都南京的防空。多次击落来袭日机,1937年12月3日最后一架可以飞的该型机1706号由中队长黄泮扬驾驶自汉口飞往南京后换驾柯蒂斯霍克75前往上海作侦查飞行,这次飞行是波音281在中国可以考证的最后一次飞行。至1937年末为止该型战机全部损失。

性能数据

乘员:1人

长度:7.19米

翼展:8.52米

高度:3.06米

空重:1068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378千克

发动机:一台普拉特-惠特尼R-1340-27“黄蜂”型星型9缸气冷发动机,6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374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621千米

武器装备:头部安装两挺勃朗宁7.62毫米机枪,中线挂点在不挂副油箱时可挂2枚55公斤炸弹。四个翼下挂架可各挂一枚14公斤炸弹。

菲亚特CR.32型战斗机

中国空军三大队第八中队所属806号CR.32战斗机

该型机于1934年投产,具有十分优秀的机动性和速度性能,综合性能非常突出,深得战斗机飞行员的喜爱,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优秀的双翼战斗机。1934年国民政府听从意大利军事顾问团的建议通过义兴洋行订购了24架该型机(实际出货22架),其中第一批9架于当年年底交付,为首批该型的量产型机,原本是交付给意大利空军使用,但经墨索里尼特批优先提供给中国。因此可以说中国空军是世界上第一个该型机的使用国。第二批13架于1935年初交付。该型机分别装备空军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中队长王天祥)和第六大队第十五中队(中队长黄志刚)服役。其优美的外观和优秀的机动性深受中国空军飞行员好评。但其专用的燃料(55%的汽油、23%的酒精和22%的苯组成的混合物)中国无法自产,受制于意大利(虽然意大利人许诺会按时供应这种娇贵的燃料)。这点让中国空军非常不满。抗战爆发前有5架该型机因训练事故损失。抗战爆发后,两个中队的该型机分别驻扎在句容和南京,担负首都防空任务。多次拦截来袭日机,并有击落日机的记录。但该型机的燃料难得,意大利此时又中止了对华援助,该型机事实上已经无法作战。南京陷落后,该型机全部损失。

性能数据

乘员:1人

长度:7.47米

翼展:9.5米

高度:2.36米

空重:1455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975千克

发动机:一台菲亚特A.30 RA比斯型V型12缸液冷发动机,6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36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781千米

武器装备:头部安装两挺维克斯7.7毫米机枪,在两个翼下挂架可各挂一枚50公斤炸弹。

布莱达BA.27M型战斗机

中国空军第三大队第七中队所属702号BA-27M战斗机

该型机为意大利布莱达公司设计师帕拉罗和潘佐里在BA-27型战斗机(该机为意大利第一款单翼战斗机)的基础上改良而出的一款全金属下单翼战斗机,蒙皮结构为时髦的“拉镀铝”,飞行性能较BA-27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性能平庸未能获得意大利空军的订单,只能凭借其价格较为低廉的优势向海外推销。1935年,在意大利空军顾问团的“建议”下,中国向布莱达公司订购了18架该型机,或许也是看中其低廉的价格和对燃料没有CR·32那么“挑剔”,指望用该型机和CR·32形成“高低搭配”。1935年下半年第一批9架飞机交付给驻南昌的第三大队七中队(中队长郝鸿藻)。但没想到该机虽然不挑食,但身子骨发育先天不足,主要问题集中于坑爹的燃油系统,导致发动机经常性的莫名起火,导致在1936年短短一年内有5架该型机在飞行中失事,其中4架机毁人亡,另外1架机损人伤。以至于第七中队的飞行员们愤怒的将该型机称为“棺材”机,并拒绝再使用该型机。因此自1936年起,5架该型机(包括受损修复的1架)就长年停放在南昌中意飞机制造厂的机棚内无人问津。惹得好事者围观不断,竟成当地“一景”。第七中队换装美制霍克III战斗机后恢复战斗训练,至于剩下的未到货的9架中国人断然选择了退货处理。抗战爆发后,因战斗机缺乏,5架该型机全部启封,其中2架编入进驻句容的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与CR·32混编作战。剩下的3架则运往广东,编入暂编第二十九中队保卫广州。但也没使用多久就全部被霍克III取代,该型机就此正式退役,没有和日机交战的记录,最终结局不明。

性能数据

乘员:1人

长度:7.6米

翼展:10.7米

高度:3.4米

空重:126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790千克

发动机:一台阿尔法·罗密欧“水星”IVA型星型9缸气冷发动机,65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38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750千米

武器装备:头部安装两挺布莱达-萨法特12.7毫米机枪,在两个翼下挂架可各挂一枚50公斤炸弹。

中岛91式战斗机

广西空军教导第一队所属505号91式战斗机

91式是日本第一种自行设计并大规模装备的战斗机,1931年投产,当时具有飞行速度快、爬升性能优良、视野良好等优点,很受飞行员欢迎。1933年福建事变期间,十九路军曾向日本订购了12架该型机,但因福建事变平息后12架该型机于1935年9月交付给广西当局,连同之前广西当局在1934年9月购买的2架剩余的1架(另1架在飞行表演时坠毁)一同编入广西空军教导第一队。抗战爆发后编入中国空军暂编第三十二中队。曾经迎击过轰炸南宁的日机,并有所斩获,上演了少有的日制飞机打日制飞机的戏码。1938年5月剩余的该型机被移交给暂编第三十四中队用于训练。其后逐渐停用。

性能数据

乘员:1人

长度:7.26米

翼展:11米

高度:2.79米

空重:1075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530千克

发动机:一台中岛·布里斯托“木星”VII型星型9缸气冷发动机,52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30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750千米

武器装备:头部安装两挺八九式7.7毫米机枪。

就飞机性能而言,中国战斗机并不比日本当时陆航和海航装备的战斗机性能差多少。然而中国战斗机全都出自外购,本土并没有战斗机的大规模批量生产能力,在残酷的消耗战中只能打一架少一架,全不似日本能够源源不断的自行生产。最终,1937年底到1938年初,抗战爆发时装备的这些战斗机基本损耗殆尽。来自苏联的战斗机和部分补充外购的欧美新式战斗机取代了这些战斗机在中国空军中的主力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