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标 收听朗读音频
文/李思圆
每个人在茫茫人海中,都像是一叶孤舟。
虽然身体跟旁人依傍在一起,但心却并不那么容易得能靠近。我们时常很想把自己倾诉给别人,但无奈,懂自己的人,却如此少。
其实,与人相处,最舒服的关系,便是彼此的懂得。
懂得,是一种治愈
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
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他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
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来走去?
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也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就也站起来走走。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包开始吃,病人又问: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东西?
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呀!
病人觉得“你说的很对啊”,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病人”的时刻。有时我们明知自己应该走出情绪的低潮期,有时你明知应该选择对的那条路,有时你明知应该及时转身不回头。但就是执迷不悟,就是感到很难过,就是不甘心。
此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劝诫,因为道理都懂,需要的仅仅只是感同身受般的理解和懂得。而这份治愈,是对内心最好的抚慰。
它们远比所有正确的话,见效的药,更让人感到放松自在。
有时令我们感到痛苦的,可能也不是遇到了多么难的事,而是在最脆弱无助时,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也没有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舍身处地为自己着想。
懂得,是一份体谅
有一年,作家刘白羽的儿子因心脏病住院,但病情一直没有好转,需要从上海转院到北京。
但那时刘白羽自己也正生病住院,只能让妻子带着孩子去北京。可以想象,当时刘白羽的内心,有多焦灼,难熬。
这时巴金、萧珊夫妇来到了刘白羽的病房。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一句话,就默默地坐在沙发上。
病房里静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刘白羽微微发颤而又汗津津的手。萧珊则一边留意刘白羽的神情,一边紧张地望着桌子上的电话。
突然电话响了,萧珊忙抢在刘白羽之前拿起话筒。当电话中传来母子俩已平安抵达北京的消息后,三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当两人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到医院门口。他紧紧地握住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巴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尤其是需要那些,懂你苦,知你难,在你最沮丧,最难熬,最无助时,陪在你身边,给你默默鼓励,支持和关心的人。
人这一辈子,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可与人言者,无二三。
真正的朋友,哪怕我们不说或不提,也能懂心,能会意,也能给我们最恰到好处的体谅和陪伴。
懂得,是一种相知
杨绛和钱钟书在刚认识时,彼此都心生爱意。
那时杨绛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信,诺大的纸张中间,只有一个“怂”字。
若换作一般人,可能以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但钱钟书在收到信以后,也只回了一个字,“您”。
原来杨绛是想问钱钟书,心上有几个人?而钱钟书的回答是心上只有一个你。
许多人羡慕他们的爱情,如此清新,文艺,不落俗套。但这份相知,却来源于彼此的三观相投,以及志同道合的默契。
就如,你跟一个人说“今晚月色好美”。如果他不懂你,反而还会责怪“尽说些莫名其妙的话”。但懂的人却知道,这是含蓄又不失温柔的表达了情感。
在感情中,真正的懂得,并不容易。于苏东坡而言,他拍拍肚子,哪怕天下有再多侍妾,也只以为他是“满腹经纶”,但也只有朝云懂他是“满肚子不合时宜”;于贾宝玉而言,他也有许多要好的姐妹,但她们都像薛宝钗一样劝他考取功名,而只有林黛玉从未对他说过这样的话。
和懂的人在一起,无论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还是肝胆相照的朋友,抑或心有灵犀的爱人,相处起来都是一件极其舒服的事。
懂得,是一份明月松间照的喜悦,懂得,也是一份清泉石上流的润泽,懂得,更是一份问道天涯寻故人的期盼。友不在多,但要懂得。
主播:雪莉
朗读爱好者
心理咨询师,做一棵开花的树,用声音尽情绽放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温暖的女子(ID:wennuan-312)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