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来说是可以的,因为股市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那么,只要这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处于上升趋势,那么股市也会上涨,并且,一般股市反应经济的要比实际早几个月甚至几年。
那如何保证10年后你投入股市的前增值呢?有两种方法:
1.购买范围最广指数基金,也就是买下整个市场的所有股票,分享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红利。
2.买入好公司股票长期持有,所谓好公司,首先是公司要业绩好,盈利能力具有成长性,其次要公司股价长期来看是处于上升趋势的。
除此之外,在A股,不认为还有别的办法可以保证10年后,你的投资是增值的。
说到这,可能很多人要反驳。
10年前上证指数是3000点,10年后还是3000点,这并没有增值,考虑通货膨胀之后还贬值了。一样的,都知道好公司要长期持有,但是,A股的好公司、白马股,爆雷的那么多,怎么敢长期持有呢?
对的!大家都知道我大A股的特色,那么在执行上述两种策略的时候,一是在筛选好公司的时候条件要更严格,二是要灵活一些、积极一些,没有人强制要求你或者用法律规定你,买了指数基金或好公司股票后,就必须长期持有。
为什么要这么做?A股有A股的特色,就应该灵活的去制定应对策略吧。不管是短线炒作也好,还是长期持有也好,我们最终的目的不都是为了赚钱吗?
所以嘛,在坚持投资指数基金或长期持有好公司的同时,再勤奋一点,做做功课,在股市明显过热的时候卖出变现,至于卖出多少,变现多少,在于你自己啊。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股市是否过热呢?
前面说过,股市是反应一国、一地区的经济晴雨表,既然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比股市当前成交量与当期GDP总量来看一下,股市成交远大于GDP总量的时候,也就是股市过热的时候。这个时候,经济学家一般会说:实体经济跟不上来了。
比如,2015年高点的时候,到当年2季度末,当年股市成交量达到了76.9万亿,而当年前两个季度的GDP才31.94万亿。
再比如,2007年高点的时候,是当年的3季度末了,当年前3个季度股市成交量达到24.35万亿,而前3个季度的GDP总量才19.15万亿。
很简单,当一个地区股市的成交量超过GDP总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说当前股市已经过热。
所以,笔者认为,放下贪婪,放下各种对价值投资、技术投机的执念,长期投资于股市,多做点功课,灵活操作还是可以达到资产增值目的的。
价值投资,相信是股民、基民最熟悉而又最迷糊的一个词语,很多人以为像巴菲特那样买入并持有就是价值投资了,其实不然,巴菲特的投资套路有两个前提:一是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作支撑,可以不断回补;二是被津津乐道的运通、可口可乐等巴神代表作,其实只是他投资过的股票数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与多数人认为的买入持有恰恰相反,我们时不时都可以看到其披露信息中每季度都有增持、减持甚至清空的品种。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策略能够在数十年的牛熊市轮回中屹立不倒,依靠的是他对个股细致入微的研究和精选组合。
在A股投资中,有两大门派,一是盯住指数走势,这类投资者(包括机构和散户)主要投资标的是指标股和热门股,主要策略是波段操作,实际上他们执行的是β(贝塔)策略,赚取与指数关联程度高的品种的波动收益,其原理是假设他们比其他投资者聪明,总是可以在低位买到比他更傻的投资者卖出的筹码,然后在高位则把筹码派发给他们,最终是一场零和游戏;另一大门派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他们主要通过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进行中长期投资、主题投资,以股票价格是否合理反映其未来估值为准绳进行投资,这称之为α(阿尔法)策略,与贝塔策略的差别是他们并非赚取其他投资者的钱,而是赚取上市公司价值成长和分红、扩张股本的钱。
我们不妨做一个统计,从2009年3478点至今,累计涨幅最大的是什么个股?既不是重组股,更不是指标股,而是大华股份和歌尔声学这样的中小成长股。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属于朝阳行业、波动率不高,多数投资者都嫌他们价高、走得慢不会买入,支撑其长牛走势的不是题材也不是“大盘”涨跌,而是其内在的稳定业绩成长性,这就是价值投资的典范。
今年以来,在期指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和转融通将要推出的大背景下,做空时代已经来临,大资金无论指数涨跌都可以赚钱,这更使得过去只要盯住指数涨跌就可获利的策略执行起来愈发困难。精选个股,炒股不炒市,寻找下一批像茅台、歌尔声学这样的价值股构建投资组合,才是在新形势下长期稳健获利的法宝。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的历史阶段,我们不妨可以从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例如石油开采、现代农业、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去寻找、布局价值股构建投资组合。
中国股民的价值投资之路,为何鲜有成功案例!?这个问题很宏观,也很微观,因为涉及到每个股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值得每一股民深思。
首先,股民必须明确。投资永远都是极少数人才能盈利的小概率事件。如果思考中国股民的价值投资之路,为何鲜有成功案例,这个问题的答案。好比思考我用某某方法买彩票为何不能中大奖。虽然中国没有相关公开的数据,只有模糊的“二八定律”。但是,从国外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来看,一个股民通过刻苦学习,能够在五年后达到持续稳定盈利的概率,不足千分之一。所以,从这样一个宏观的角度讲,价值投资盈利就是小概率事件。
其次,股民不具备价值投资的人力物力。很多股民,你让他看一本菜谱当厨师开餐厅,他是不敢的。但是,又有多少股民,是没有完整看完一本投资相关的书籍,就开始的投资之路的那!?至于,价值投资的原则,核心理念,股民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学的最好的往往是资金压力比较小而且“视财如命”股市大妈。因为,至少他们学到而且做到了,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的之一大周期长期持有。
至于,价值投资所要求的研判能力,以及信息收集能力。股民,是不具备的。即使,信息流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因为,有价值的信息难以得到,错误无用的信息漫天飞。在错误的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错误决策,难以负负得正的。
还有,中国股市缺少价值投资的标的。30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真正具备价值投资的个股少之又少。本质的原因,不是中国的企业不行。而是,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上市公司的目的,肯定是利己的。在制度的不完善之下,就不要奢求上市公司为了股民的利益牺牲自身的利益了。其最有利的选择,无疑是上市圈钱。因为,这样做既简单又高效。没有价值投资标的的A股市场,寻找有价值的上市公司。无疑于在一群垃圾中,寻找宝物。其成功率,可想而知。
再者,以现有的通货膨胀率,很多价值投资高手的收益率都难以跑过CPI。价值投资,很难以取得20%以上的收益率。散户,限于种种原因,收益率更低。以7%甚至更高的CPI,即使跑赢账面的数字。也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入市十年8万变20万,但是,以前的8万可以买座房,现在已经不够首付。
最后,价值投资相对于技术分析,有种种的劣势。限于篇幅与主题,不再深入探讨。只说一点,价值投资是股民学不起永不会的投资方法,而技术分析却可以学得起用的会方法。
我们知道了眼光决定财富,发掘价值成长股。但是我们都是凡人,基本上也是凡眼,怎么才能具有艺术的眼光呢?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这里我只能提出艺术眼光的一些基本要素,供大家参考。
笔者认为发掘价值成长品种的眼光要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要有趋势眼光。看问题关键是看趋势,代表事物发展趋势的东西,代表经济发展的方向的东西,代表行业发展前景的东西,往往有发展潜力。20世纪90年代,冰箱、彩电、空调是中国人的主流消费产品,于是造就了四川长虹、格力电器公司的发展壮大;21世纪以来,电脑、网络引领时代潮流,于是又造就了联想集团、百度公司的发展壮大。
二、是发展眼光。一样东西是否具有发展的前途很重要,像中国石油那样的超级大盘股,个头已经那么大了,再发展就难了。一些一般加工企业,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而一些小型公司,有经营特色、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却会不断成长壮大,如一些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公司。
三、是要有问题眼光。市场有问题了,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问题就只能四平八稳。法人股上市流通曾经是中国股市中较大的问题,它带来了一次价值投资机会,国有股上市流通更是中国股市的最大问题,结果它带来了中国股市更大的价值投资的赚钱机会。
四、要有新、奇、特、优眼光。凡是新的奇特的优秀的东西,大家开始还不太了解,特别是开始时还不看好,就有机会了。奇特的东西别人没有,容易有发展机会。
市盈率高时,股票的投资价值就低;市盈率低时,股票的投资价值就高。
用市盈率来衡量个股的投资价值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但用市盈率来衡量整个股市的投资价值仍不失为一种简明的指标
招商银行十年来最低市盈率只有4.55倍,最高市盈率也不过15倍;贵州茅台十年来最低市盈率只有8.83倍,最高市盈率约35倍;恒瑞医药十年来最低市盈率32倍,最高市盈率约70倍。
这三家公司的相同点是公司都是行业最优秀的公司,十年来股价基本都涨了十倍左右,不同点是估值相差巨大。
为什么呢?
估值,对于投资者来说,顾名思义,就是判断上市公司值多少钱。如果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上市公司值多少钱,那么根据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价格(也就是现在的市场价)总在价值两边波动,我们就能判断现在股价是高了还是低了,从而进行相应的操作:买入或者卖出,等到价值回归,就能美滋滋的赚钱了。
计算股市平均市盈率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1、用简单平均法计算。
股市平均市盈率=所有股票市盈率之和/股票只数
=10.0+12.15+8.97+18.75+15.0/5
=12.97
2、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平均市盈率=(所有股票市盈率分别乘以各自的总股本)之和/所有股票的总股本之和
=(10.0×1000+12.5×800+8.97×700+18.75+500+15×200)/(1000+ 800+700+500+200)
=13.07
3、用理论公式计算(假设所有的股票都流通)。
平均市盈率=流通股的总市值/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之和
(=3×1000+7.05×800+6.28×700+3.75×500+15×200)/(0.3×1000+ 0.58×800+0.70×700+0.20×500+1.00×200)
=11.52
国际著名投资人约翰·聂夫在温莎基金31年间,复合投资回报率达13.7%,战胜市场3%以上,22次跑赢市场,总投资回报高达55倍。约翰·聂夫自称低市盈率投资者,对市盈率的理解较为深刻,以下为他运用低市盈率的投资法则。
1、低市盈率(P/E);
2、基本成长率超过7%;
3、收益有保障(股票现金红利收益率要高);
4、总回报率相对于支付的市盈率两者关系绝佳;
5、除非从低市盈率得到补偿,否则不买周期性股票;
6、成长行业中的稳健公司;
7、基本面好。
利用市盈率分析股票投资价值,做出投资决策,以下几点可参考:
1、 处于牛市和熊市的市盈率有所不同;
牛市市盈率相对可偏高一些,熊市则刚好相反,这也是为什么在牛市里市盈率被炒高了仍有人买,而熊市里即使市盈率在10倍左右仍无人问津的理由。
2、 从中外股市来看,成熟市场市盈率要偏低一些,而在高速成长中的新兴市场市盈率水平较高;
3、 从较长时间看,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市盈率维持不同水平,朝阳行业(如高科技行业)以及具高成长性的绩优股市盈率偏高一些,夕阳行业的市盈率偏低一些。
但市盈率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时,过低反而值得警惕。比如企业盈利高峰刚过,接下来要走下坡路了,像2008年的石油,有色金属类股票,牛市时的券商类股票,它们的好景,注定不能持续。还有的是由于非经常性收益,或因为会计方法的变更而引起的市盈率低企,如中国特色的重组,非经常肯定不能成为经常。
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我们要从横向,纵向逐一类比,这样才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总之,购买市盈率超过增长率的股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意外惊喜,最理想和乐观的结局是符合我们的预期,大多数情况下,会让我们大失所望。
如果你也在潜心研究股市,不妨关注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股海战舰(yk66009),了解更多更多财经资讯、经验技巧和操作策略和强势牛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