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是画面非常重要的元素。
东西方绘画在没有交汇的时候,各自的空间观发展得都很成熟,有完全不同的面貌。不过,伴随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观开始相互渗透,今天,我们用图解的方式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简单地说,写实性油画的空间观建立在焦点透视的基础之上。焦点透视是利用“近大远小”的视错觉发明的一种画法。
看下面这张照片,你会觉得远处的房子很小,近处的房子很大,然而,那只是错觉,远处的高楼实际上也是庞然大物。
我们来看看油画中的近大远小。
油画中的近大远小
在这张画中,我用黄色线条标示出三棵树的高度,用红色线标示出三个骑马人的高度。最远的人和树很小,最近的人和树要大很多。
油画与照片中近大远小的规律是一样的。
“近大远小”有一个关键的知识点,就是——有纵深感且相互平行的线都消失到一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消失点可以有无数个,不过大多数画家一般只会以一个消失点为主。
街道透视图
在这张街景照片中,街道上的电车轨道、马路旁的台阶、楼房门窗的纵深线是相互平行的,所以都向画面内延伸到一个消失点。
西方油画家正是利用这个规律,才能画出建筑的立体感。
油画透视图
在这张油画中,屋檐、门窗、台阶的纵深线都是相互平行的,也都向画面内延伸到一个消失点。
所以,写实油画的画面效果类似于照片。
焦点透视的效果在室外建筑上最明显,不过,要注意的是,焦点透视并不是只存在于室外建筑。
在写实油画家的眼中,无论是在室外还是在室内,无论是风景、人物、还是静物,画面上所有的东西都会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大到一栋房子,小到一张凳子,都是如此。
油画室内场景透视图
这张油画室内场景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没有室外那么强,因为房间内的空间深度有限。不过,规律是一样的,屋顶、窗户、桌子、椅子、墙上画框的纵深线是平行的,所以也都向画面内延伸到一个消失点。
总结一下:用焦点透视的法则画画,就是把静止站在一个地方看到的东西如实画下来,画里的时间和空间像是瞬间定格的世界,所以古典油画的效果跟照片很相似。
关于中国画的空间观,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是——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的概念是有争议的,古代中国没有这个说法,这是现代人根据西方的透视科学原理安在中国画领域内的,不能完整地说明中国画的空间观。
不过,“散点透视”的概念流传广,对于大众来说易于理解,咱们姑且将学术争议放置一边,先用一用这个不完美的概念。
散点透视的视角很自由,可以跨越时空,就像是一个人边走边看,最后将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集中到一张画上。
《桃花源图》的作者是明朝的仇英,画的是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的故事。
《桃花源图》局部 仇英 明朝
《桃花源图》局部 仇英 明朝
这张画将渔夫发现桃花源洞口、走进桃花源、与桃花源内的人相遇、受邀做客等等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全部画到一张画上。
看这张画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观众随着长卷的展开,边走边看。
《百花图》的作者为清朝画家恽南田,画中有几十种花——水仙、月季、碧桃、鸢尾、玫瑰、荷花、海棠、芙蓉、百合、雏菊、梅花等等,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都有。
《百花图》局部 恽南田 清朝
《百花图》局部 恽南田 清朝
《百花图》局部 恽南田 清朝
《百花图》局部 恽南田 清朝
恽南田将四季花卉集中到一张画上,也使这张画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相对而言,山水画与花鸟画在跨越时空时,空间转换的问题不难解决,不同地点的山水景致切换不会让观众有不适感,不同季节的花卉搭配在一起,看起来也没什么违和感。
最难的是人物画场景空间的切换。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五代南唐顾闳中,画中画了南唐高官韩熙载晚上在家里大宴宾客的场景,画家将不同时间的活动巧妙地安排到一张画上 。
开卷部分是“听乐”,韩熙载正在和众宾客听乐伎弹奏琵琶,穿红袍的是重要的客人——当朝状元郎粲。
第二部分是“观舞”。韩熙载亲自打鼓,给正在跳舞的宠姬王屋山伴奏。
既能将这两个场景的空间隔开,又起到连接作用的,是屏风。
在屏风两侧,男子与乐伎一站一坐,男子属于“观舞”部分的人,乐伎属于“听乐”部分的人,屏风将这两人连接起来,也就连接了两个画面,这样,全卷画面便完整了。
不过,虽然二人离得很近,但是背对背没有交流,并且将目光分别导向了各自所属的画面,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这样既连接又隔离的安排真是太巧妙了!
第三部分是“休息”,韩熙载正坐在榻上洗手,几个姬妾则陪伴左右。
“观舞”与“休息”的衔接就更别具匠心了——没有借助东西作为道具,只是用了两个人。
一个侍女正托着盛酒的盘子往“观舞”的人群中走来,一个乐伎则扛着琵琶往“休息”的人群中走去。二人行走的方向将两个画面分隔开,但是二人回头的动作又将两个画面统一到一起。
这种空间切换的技巧最隐晦,也最高级。
第四部分是“清吹”,韩熙载正坦胸露怀坐在禅椅上,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凝神听几个乐伎吹笛。
将“休息”与“清吹”这两个空间衔接起来的又是一道屏风。
屏风在真实的室内空间中本来就有分隔、美化、协调的作用,选择屏风来切割与连接画面,是选择了一个最恰当的道具。
第五部分是“送别”,韩熙载正挥手示意,似乎在与客人告别,他右手拿着鼓槌,好像对晚宴的结束还意犹未尽。
将“清吹”与“送别”这两个空间衔接起来的,还是屏风。
或许是为了呼应主角韩熙载对夜宴的恋恋不舍,也或许是为了与第一处分割画面的处理手法有所区别,这次屏风两边的人有了交流。
男子的身体面向“清吹”的空间,女子的手指向“送别”的空间,这两个动作将两个画面分隔开,二人回头交谈的动作又让两个画面有了衔接。
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不同时空的场景切换既清晰,又委婉,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手法,是顾闳中高明的地方。
总结一下:用散点透视的法则画画,可以将不同空间与不同时间自由地组合在一起,画中的时空是流动的,而不是像焦点透视那样瞬间定格的时空。
如果说用焦点透视画出来的油画像一张大照片,那么,用散点透视画出来的画就像一部微型电影。
明清时期,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画的空间处理手法有了一些改变。
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是一个会画油画的天主教传教士,他来到中国以后,学会了工笔画的技法,不过,他的空间观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焦点透视基础之上的。
判断一张画是否是焦点透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有没有消失点。
《正月观灯图》透视图
黄色的线是焦点透视的透视线,由此可见《正月观灯图》这张画毫无疑问用到了焦点透视,只不过消失点在画外,比较隐蔽。当时的郎世宁还无法合理的处理远景(红色线条标示),所以远景用的是散点透视。
我们再看看地道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对比一下。
画中标示的黄色线是有纵深感且相互平行的线。
在散点透视中,这些线条是相互平行的,如果从焦点透视的角度来看,这些黄色的线在远处会消失到一点,下图是按照焦点透视改造后的画面。
通过《正月观灯图》与《清明上河图》的对比,相信你对焦点透视悄悄跑进中国画有了清晰地认识吧?
冷枚也是清朝宫廷画家,在当时学西方画法的中国画家中,他是拔尖的,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学焦点透视的。
《十宫词册页》透视示意图
冷枚的焦点透视有不少缺陷,黄色的线是正确的透视线,蓝色的线是错误的透视线,冷枚画错的地方还真不少。
现代中国画家对焦点透视的运用比古代中国画家熟练得多。
北京画院青年画家王冠军的作品中就用过不少焦点透视。
《锦瑟年华之多雨季节》透视示意图
王冠军《多雨季节》中用到的不仅是焦点透视,还是焦点透视中比一个消失点难度更大的两个消失点。
不仅东方艺术受西方艺术的影响,西方艺术也受东方艺术的影响。
自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以后,西方大多数油画家逐渐从古典走向现代,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写实画风,引发印象派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浮世绘”。
“浮世绘”是日本画的一种形式,早期日本画深受中国画的影响。
古典日本画透视图
在这张日本画中,标示为红色的线是有纵深感且相互平行的线。如果按照焦点透视的规则,这些线会消失到一点,如果按照散点透视的规则,这些线会相互平行。
毫无疑问,这张日本画的空间关系是散点透视。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油画家们是如何学习浮世绘的。
梵高曾经临摹过很多日本浮世绘作品,这对他创作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可以说,没有浮世绘,也不可能有后来享誉世界的梵高。
西方油画家受浮世绘的影响以后,他们的画面开始不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
莫奈没有焦点透视的风景画
从莫奈的这张描绘火车站的油画可以看出来,焦点透视已经不复存在。
在日本画影响西方绘画的同时,西方绘画同样也影响了日本画。
学焦点透视的日本画
这张日本画中便有消失点,用到了焦点透视的方法。
东方与西方绘画的空间观相互渗透以后,东西方艺术的面貌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要想透过迷雾看清真相,回头看看演变的历史过程,便能清明几分。抽象的艺术理论对广大美术爱好者来说,未免枯燥,且不易懂,“图解”是我探索的一种表述方式,如果读者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