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125个贫困村如期退出,实现水、电、路、房、网、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卫生室、学校、幼儿园和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全县1.06万户4.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拔掉“穷根”、摘掉“穷帽”。
这是脱贫攻坚以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向党中央和全县人民交出的一份脱贫答卷,也是在青海东部门户大地上勠力同心写出的庄严承诺。
民和县是青海东部的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定贫困县,全县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人口43.8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1.7%。共有贫困村12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06万户4.58万人。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民和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和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以实施“八个一批”和“十大工程”为抓手,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定决心,如期实现拔“穷根”、摘“穷帽”的脱贫攻坚目标。
上下一心 干群齐力强担当
图为县委书记杨海林在北山搬迁安置区现场解决群众困难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有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民和县坚持党政同责,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建立了“县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脱贫攻坚工作指挥体系,形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总负责、县级领导包片督战、行业部门通力协作、乡村两级一线攻坚、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格局。
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研究制定了20多项制度,构建起以“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十大工程”和21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为支撑的“1+8+10+21”脱贫攻坚政策体系,采取“清单制+责任制”工作方法,量化工作任务,明确主责主业,确保脱贫攻坚高效推进。扎实开展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县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和第一书记遍访贫困户。县级领导以上率下,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经常深入一线督战指导解难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有一支同群众心连心、共甘苦的党员干部队伍。脱贫攻坚以来,民和县向125个贫困村和48个非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173名、工作队员346名, 110名新录用行政事业干部全部分配到乡镇工作,选派47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村开展服务活动,选派5名县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支部书记,用精兵强将夯实精准帮扶的基层力量。
同时,凝聚各界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全县 9605名干部结对10607户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7万余件,95家各级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522万元助力脱贫攻坚,全县65家企业、38家个体户、29个民主党派等广泛参与,为决胜脱贫攻坚发挥社会合力。
创新机制 助力脱贫“大民生”
图为县长马维忠深入村社督导脱贫产业发展情况
民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国定贫困县,蓄钱渠道少,花钱的地方多。为此,民和县采取“多条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撑。
多方融资。脱贫攻坚以来,民和县扶贫领域累计投资56.2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2亿元、贫困村基础设施贷款15.82亿元、社会帮扶0.33亿元、整合其他行业部门资金22.88亿元。
坚持小财政大民生,在全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年平均收入只有2.47亿元的收支矛盾下,县级扶贫资金持续加码,2017年以来累计投资1.68亿元支持产业巩固、精准防贫、危旧房改造、金融扶贫、驻村保障等,助力扶贫“大民生”。
金融扶贫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4年来,民和县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1.34亿元,其中“530”扶贫小额信用贷款3489户1.04亿元、产业扶贫贷款0.3亿元。累计投入互助资金1.06亿元,实现贫困村互助资金扶持全覆盖,助力贫困户发展产业促增收、稳脱贫。
多渠道引水,一个龙头出水,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截止2019年底,全县125个贫困村实现水、电、路、房、网、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卫生室、学校、幼儿园和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如今,摘去“穷帽”的山乡农村处处焕发新气象,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综合施策 织牢民生保障网
图为松树乡牙合村搬迁群众的新生活
“感恩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北山乡的贫困户只缴纳1万元就住进了城里的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北山乡搬迁贫困户鲁爱华的心里有说不完的感恩话。
鲁爱华住房条件的变化,是民和县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硬任务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以来,,民和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硬任务 ,多措并举,全力织牢脱贫路上的民生保障网,确保贫困群众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任务。民和县实施危旧房改造23867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4个乡镇78个村4010户1540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376户5459人),打造高原美丽乡村183个,实现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贫困户和住房困难户危旧房改造全覆盖。
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根本。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和贫困生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扎实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学生走进校门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目标,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基础。目前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覆盖率达100%,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9%。
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实现贫困户医院医药费报销一站式结算,“双签约”服务实现贫困人口和重点人群全覆盖,大病集中治疗822人(次)、慢病签约服务3600人、重病兜底保障312人。落实医疗费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精准防贫保险“四道报销程序”,累计为1.24万人(次)贫困人口报销医药费用3642万元,报销率达90%。
加大民政保障力度,累计为12.3万人(次)发放农村低保金2.95亿元、1.7万人(次)发放低保兜底金5800万元,累计救助因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陷入困境的群众9.2万人(次),累计为4.9万人(次)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9195万元和免费适配辅助器具5852套,让贫困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扶贫 稳定脱贫有底气
图为桥头村千亩葵园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这4头‘扶贫牛’是在人均5400元产业发展资金和‘530’贷款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已出栏的4头牛卖了近4万元!”大庄乡台集村脱贫户海者么子如是说。
在精准扶贫产业脱贫政策扶持下,饱受贫穷之苦的海者么子一家人提振精神走上养殖脱贫路,目前他家的家庭牧场已经达到9头牛、12只羊的规模。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民和县大力发展脱贫产业,已发展养殖大户1517家、家庭牧场5829户,养殖畜禽达6.4万头(只)。投资2000万元对养殖较好的贫困户实施以奖代补鼓励养殖,对养殖数量少、无养殖能力及无条件的贫困户采用“借母还仔”“合作社托养”“养殖大户代养”方式进行扶持,带动151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投资2.27亿元扶持4.2万贫困人口发展到户产业项目,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
隆治乡桥头村贫困户藏玲玲从2016年开始就一直在该村千亩葵园里打工,每年挣到上万元的收入,还能照顾上家。古鄯镇山庄村贫困户陈玉成这几年一直在七里花海景区务工,每年有2万余元的收入。民和县依托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推进三产融合,带动627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同时,集中建设的8家扶贫车间带动8个贫困村通过车间承包年实现收益7.5万元以上、9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有效实现企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双赢”之路。并网发电的43.4兆瓦光伏扶贫项目使全县125个贫困村年收益30万元以上,注入187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87亿元,通过购置公交车、入股龙头企业、自建物流园等方式实现收益555.2万元。
另外,借助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民和县累计完成“工业品下乡”8000万元、“农产品进城”4000万元,带动250户贫困户累计增收100万元。
未贫先防 筑牢返贫“拦水坝”
“妻子病重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多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救助,要不后面的医疗费不知道该怎么支付。”拿到精准防贫保险金的西沟乡南方庄村村民关学清如是感慨。
为消除贫困存量,控制贫困增量,民和县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全省首创“精准防贫保险”,按每人每年80元保费标准,对全县农村非高标准脱贫户及非贫低收入户“两非”户进行监测帮扶,从源头上筑牢了临贫易贫重点人群发生贫困的“拦水坝”,为实现高质量脱贫再上了一道“保险”。
2019年5月20日,民和县举行首批精准防贫资金发放仪式,为7户首批“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发放保险金10.89万元。马场垣乡金星村村民孔维成是首批防贫保险金受益户之一,当日领到37269.6元防贫保险金后感慨道:“感谢党的好政策,这些钱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南方庄村村民关学清也遇到了与孔维成一样的难心事,2018年因妻子患病住院,在国家医疗保险报销的前提下,自费医疗费花光了一家人多年的积蓄。让他庆幸的是,他也通过申请精准防贫保险报销了6.3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妻子后续就医经济压力。
巴州镇巴州垣村村民罗发志因病不能外出打工,2019年贷款5万元修建了羊棚,购买了10多只母羊发展养殖业,当年7月份棚圈存栏数达38只。但天有不测风云,7月份的一场暴雨导致羊棚倒塌,棚内的38只羊仅存活4只,损失达3.94万元。后来申请精准防贫保险解决1.56万元,巴州镇政府解决了5000元救助金,一心想发展养殖业的他,并没有把这些钱用于还贷款,而又重建羊棚继续发展养殖业。
受益于精准防贫保险金的关学清、罗发志并非个例。民和县实施精准防贫保险以来,已累计发放防贫保险金610户454万元,为防止他们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筑起了“拦水坝”。
精神脱贫 增强内力拔“穷根”
图为总堡乡通过讲习促精神脱贫
脱贫攻坚,群众是主角。决胜贫困,必须先要激发贫困群众“苦干不苦熬”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民和县坚持扶贫与扶心、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开展系列讲堂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转观念、摒陋习、提信心、增干劲,催生出一股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农村新风尚。
隆治乡桥头村李英枝是村里的残疾贫困户,家庭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脱贫攻坚以来,在第一书记李玉兰的扶心扶志下,李英枝鼓起勇气,挺起脊梁,用勤劳双手摘去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搬迁新居的李发辉一家人不等不靠,儿子儿媳常年外出打工,每年挣回八、九万元,把搬迁后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不等不靠,勤劳脱贫,这是精神脱贫的最好写照。
精神脱了贫,才能真正断“穷根”。自2018年10月以来,民和县在各村成立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组建的政策理论、精准扶贫、科普技能等七支讲习队伍,结合群众需求开展接地气的讲习,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实用技能、民族团结、文明新风等传递给基层群众,累计开展讲习活动3500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近15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讲习实效,也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活动,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起文明新乡风,做新时代的新农民。目前,红白事简办新风已经在民和广袤农村悄然兴起,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
坚持“扶贫”与“扶勤”相结合,为219户“脱贫光荣户”奖励价值362.8万元的三轮自卸农用车,为70名拉面从业人员补助35万元,为1000户贫困养殖户发放200万元物化补贴,激励广大贫困户树立“脱贫光荣”思想,用勤劳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东西联手 全力打好“协作牌”
图为北山乡扶贫车间作业忙
脱贫攻坚以来,聚焦东西部扶贫协作战场,滨湖——民和两地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助力民和县有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强优秀专业人才队伍、增强群众自我造血能力,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人才频繁交流,累计互派党政挂职干部9名,选派教师、医生、农技等专业技术人才57名,组织党政干部和教育、医疗、农牧等专业技术人才赴滨湖区培训651人(次)。
资金强力支持,累计到位江苏省计划内财政统筹帮扶资金9753万元,先后实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助学助医等21个项目;到位计划外和社会帮扶资金477.5万元,用于贫困家庭产业发展、助学、助残。
产业多方合作,累计引进中利腾晖等4家江苏企业在民和县投资超2亿元,项目带动2.7万贫困人口收益,创造就业岗位近200个。落实消费扶贫订单金额超过200万元,有效带动贫困人口额外增收40余万元。
劳务紧密协作,制定民和县无锡对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方案,已帮助贫困劳动力到无锡就业50人,转移到其他省份就业44人,实施拉面经济“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等项目带动53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携手共奔小康,乡镇、村、学校、医疗机构扶贫结对19对,落实帮扶资金215万元,组织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300名,其中成功创业的28人带动贫困人口438人。
春风送暖万象新,接续奋斗正当时。今天的民和,一个个贫困村摘去“穷帽”绽新颜,一个个贫困人口摘去“穷帽”奔小康,这是一场攻坚战交出的脱贫答卷,这是民和各族干部群众齐力绘就的幸福画卷。站在新一年的春天,民和各族儿女已经迈开奋进的步伐,在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奋力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