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100多万人关注的问题,“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么感受?”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1. 走路很慢,低头,遇人就缩在路里边;
2. 说话声音很小;
3. 不敢看人的脸;
4. 别人分东西时每次拿少的那份;
5. 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优秀;
6. 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出丑;
7. 害怕被人反问;
8. 从来不或者很少拒绝别人;
9. 受委屈后恢复得很慢或者不会恢复。
如果你也是这样,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不自信?
有一个网友分享了他的经历,他说:“上课老师叫我回答问题,不管会不会,答完坐下时手心都有汗;不敢跟女孩子说话,更别提谈恋爱了;有次吃早餐,老板忙少给我上了一碗粥,我都没敢张嘴要。
后来我发现这样不行,就努力去改变,又学又练的。不到半年,我就在学校附近的圈子混熟了。
我一度以为我摆脱了自卑。直到有一次,一个富二代朋友请我吃小龙虾。朋友肚子疼去了卫生间,小龙虾端上来了,我看着一盘子的小龙虾,懵了。”
因为他没有吃过小龙虾,也不知道小龙虾该怎么吃。
贫穷、没有见过世面的确会让一个人缺少底气,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没有自信的主因。不自信,说到底还是我们接受不了现实中的自己。
不自信其实是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什么是防御机制呢?防御机制是指一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说得通俗点,就是当一个人感受到外部环境对自己造成威胁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回避行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学时,你可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课堂上,语文老师对班里的全体同学说,“这节课的第一件事,我要检查一下昨天给大家留的作业,看看你们的背诵情况。同学们,有没有主动的?”
这时,班里有一半的同学低下了脑袋,这其实就是一种回避行为。
另外一半同学则坐得笔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低下脑袋的那半同学里要么没有背诵要么背诵得不熟,所以害怕被老师提问,而另外一半同学却无所畏惧(内外决定行为,行为影响着内在)。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自信水平与他的能力,抗挫力、心理成熟度呈正相关。一个人能力越强,自信心也越强。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呢?
1、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好多人因为自己不够漂亮,身材不够好,成绩不够优秀,没有年入十万而感觉不自信。一个人想要自信,首先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一个人只有真正接受了“真实自我”,才会有改变的欲望与动力。
2、表现得像一个自信的人
心理学认为外在的表情,身体姿势,语音语调都可以产生内在心理变化,也就是说当你不开心时,你努力让自己做出嘴角上扬的表情,时间久了,你真的会打心底里开心起来。
同理,当你不够自信时,保持着昂首挺胸的姿态,久而久之,心底也可以生出自信来。
3、每天夸自己或给自己心理暗示
日本有一个节目,他们选出了四个不自信的姑娘,并给每个姑娘配了导师。这个导师的任务就是在这50天里,不重样的夸选自己的学生。50天后,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4个姑娘的外貌变化犹如换脸。她们不但自信了,而且变漂亮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做了一项实验:从六个年级中共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从中选出了20%的学生作为“最有发展前途者”,并将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
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较大的进步,而且活泼开朗,更乐于和人打交道。
事实上,那份名单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的。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心理暗示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激发无限潜能。
4、做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事,并制定合理的目标
把自己擅长的或者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哪怕每天只是跑一个500米,在一次一次的成就事件中自信会一点点地积累。
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战胜自卑的方法,现分享给你:初中的时候他班主任一直说他成绩不好,这不好,那不好。他的反馈是——“我成绩不好,我还能跑吧?我跑步不好我还能走路吧?我是一个“人”,我不可能什么都做不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