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亲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遭遇”:
很想知道娃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有什么收获。于是在他放学后,就会把心中的疑问一股脑儿地全部抛给他:
“老师讲什么了”“有没有认真听讲”“有没有被同学欺负”“交新朋友了吗”“布置了啥作业““今天开心吗”……
但娃的反应,往往很平淡,或是三言两语随便应付下,或是不耐烦地直接走开。
前一阵儿,叶一茜吐槽女儿的微博引发了很多老母亲的共鸣。
她和女儿去看了一场电影,结束后本想和女儿探讨一下观后感,结果每一个问题都遭遇了如下“终结式的聊天”。
看到叶一茜受到了“冷遇”,田亮跃跃欲试,觉得自己会得到不一样的待遇,于是也跑去问女儿同样的问题。
结果,同样碰了一鼻子灰。
很多老母亲都表示,太扎心了,自己和娃平时的对话模式就是这样的。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尬聊”,与我们本身的提问有关。
那么,怎样问,才能让孩子放学后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和他进行一次充分且愉快的沟通呢?
“提问”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的。
1
不要这样问孩子
以下问题,都是让孩子头大的“错误提问”。
1、封闭式问题
像“今天在学校里开心吗?” “今天过得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孩子都可以回答“开心/不开心”“好/不好”,就此结束谈话。
朋友有次和我聊,有一阵子放学后,她总会问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孩子会答说:“很好”或者“不好。”
如果再继续追问,孩子就会说:“我就不告诉你,而且谁也不说。”
交谈戛然而止,她不仅什么都没问到,还多了一份焦虑。
像上面叶一茜和女儿的交流中,很多也是封闭式问题,比如“好看吗”“感动吗”……
这样的问题不会引起开放式的讨论,孩子只需回答“好”或“不好”,对话很难深入和延伸,我们自然也从中获得不到什么有效信息了。
2、负面问题
如,“今天是不是又捣乱了?”“是不是又被老师批评了?”……
如果孩子平时在班里比较调皮,放学后兴致也不高,我们往往就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打探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但这样的提问会让孩子抗拒进一步的交谈,而且容易让他把自己归类为“什么都做不好”的孩子。
而“今天哭了吗?”“有没有被欺负”……这样的消极提问,则容易让孩子把关注点放到在学校时的不愉快经历,从而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抵触心理。
3、没有实质指向的问题
如,“你今天都做什么了”。
这样的问题比较空洞,孩子最容易答出的,就是刚刚做的一件事。
记得以前有一次放学后我问小川“今天都做了什么”,小川只告诉我他五分钟前放学时的情况。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用点心,研究一下学校的课程表,自然就可以问出更有指向性的问题,避免提问空洞了。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经常能看到很多父母放学后接到孩子,就等不及会问这问那。
这时,其实并不是提问的好时机。
孩子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后,他们的小脑瓜会感到疲倦,也不想投入精力在一段对话中。这时提问,很难得到好的反馈。
所以,不如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在比较好的状态下,来和你互动,回答你的问题。
2
这样提问,孩子就会说不停
1、把提问变成家庭分享会
现在我们和小川聊学校的事,都是在回家后的饭桌旁或者临睡前的床上,而不是在放学的路上。
我们不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在轻松平静的氛围里,全家人一起参与、分享。
我会说说自己一天的事情,小川也会说说他在学校印象最深刻的事。
这样,他就会和我说很多细节:今天有他喜欢吃的西蓝花,体育课让他锻炼得很累,老师表扬了他,因为他画画很好……
试着把对孩子的提问,变成每天一次的家庭生活分享会,而不是路上匆匆的提问和回答。
当你愿意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忧伤时,孩子自然也会把自己的心交出来,说出自己在学校究竟过得怎么样。
无论是为对方开心、安慰,还是提出建议,都是一家人最温暖的时刻。
2、问开放式的问题
可以用这样的开放式问题代替封闭式的提问:
“老师今天说的最多的事是什么?”
“今天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什么?”
“我看到你今天的画很漂亮,你是怎么画的?”
这样,就可以把话题向着更具体的内容延伸,孩子更容易讲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详细情况,让我们掌握他的成长程度,也能在具体的事情上给孩子激励、建议或表扬。
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无论遇到了什么事,父母都会一直在背后支持他。
3、问“小”不问“大”
像一些比较空洞的问题,比如“你今天做了什么”“今天感觉怎么样”,孩子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不妨问孩子一些具体的“小问题”,如:
对于还在幼儿园的娃,我们可以和孩子沟通一些这样的细节:今天在学校学会唱什么歌了?今天有跳舞吗?班里哪个小朋友跑得更快?……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娃,我们可以和他们聊:今天体育课是锻炼跳远了吗,你们新来的语文老师姓什么,你们的民乐团有多少个孩子参加,你知道他们的姓名吗……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与他们沟通:你最喜欢学校的哪个兴趣课,你们语文老师讲课是不是非常幽默风趣……
你会发现,这样问孩子,你们之间可说的话会越来越多,心理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4、以孩子喜欢的方式提问
小川有时候也会对我的提问不感兴趣。这时我会换一些问法,比如:
“如果你是秦孝公(他最近狂迷《大秦帝国》),你会选你们班上谁来做卫鞅?”
这下小川可来精神了,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他们都是班上很聪明的同学。”
然后,他开始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他在学校的事了。
类似下面这种好玩的脑洞问题,都是孩子喜欢的:
“如果你要当老师,你会怎么安排今天课程和活动?”
“今天的课,你希望哪个超级英雄来当你的老师?”
“你想去掉今天的哪一节课,为什么?”
看起来有些无厘头,但我们在和孩子的对话中,可以发现:在学校里谁是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喜欢什么课,不喜欢什么课,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困难……
是不是比略显单调的正常提问,要有意思得多呢?
5、玩“问题罐”游戏
可以试试这个更有趣的“家庭生活分享会”提问方式:玩游戏。
在家里准备一个“问题罐”,把写好问题的纸条放进去,放学后让孩子从里面抓一个纸条,然后回答纸条上的问题。
这样玩的好处是:孩子再也不会拒绝回答你的问题啦~
下面是常见的10个问题:
“问题罐”最好是全家人一起玩的游戏。每个人都能参与,都能设计问题,抽到后必须回答。
用这种方式分享全家人一天的见闻,慢慢变成一个固有的习惯,一个小小的家庭仪式。
3
倾听比提问,更重要
以上分享的是和孩子沟通的提问技巧,但其实在技巧之上,还有更深层次、同样需要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我们询问孩子学校的事,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我”想知道他表现如何,还是为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当我们的立场更多偏向前者时,我们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常常是封闭、负面和笼统的。
有时,我们总是希望得到从孩子那里得到肯定的答案,“噢,你在学校挺好。那我就放心了。”有时,我们的询问会隐含着一丝“威胁”的意味,“别给我在学校捣乱,我可看着你呢!”
这样“以我为中心”的询问,往往问的都是“我们想知道的”事情,而忽略了孩子主动跟我们做的沟通。
我们总想知道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孩子想和我们聊聊,他和同桌一起玩的小游戏。认为那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可能会选择忽视或者敷衍应对。长此以往,孩子会因为他的沟通需求一再得不到满足,而慢慢放弃沟通的欲望,不再响应我们的提问。
但当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帮助他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和询问他,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这时,提问只是抛砖引玉,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倾听。
听孩子讲他在学校的经历、他关注的事情、他的喜怒哀乐,从中发现他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那些他一个人handle不了,可能伤害到他的事情。
实在看过很多悲剧,在学校被同学霸凌、被老师错误对待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身心很受伤,最后甚至伤害自己。
不想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我们要问问他学校的事情。
这样做,不是为了评价、表扬或是惩罚他,而是为了帮助他在学校过的更好、更愉快。
所以,每天的谈心都别忘了问孩子一句:“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地方吗?”
儿童心理学家Claire Horsey曾说,当父母会问问题,每天其实只需要12分钟,就能与孩子实现良好而充分的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我们的关注、爱与关怀。
我们不能代替孩子过自己的人生,但在孩子走向独立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成为他的引路人。
唯有在潜移默化、敞开心扉的交流中,孩子才会对我们产生没有保留的信任。
这一切,要从提一个好问题开始。
来源:小板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