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11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洛神赋图》为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12 《斫琴图》
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9.4厘米 横13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斫琴图》描绘古代文人学士正在制作音色优美、颇具魅力的古琴的场景。画中有14人, 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 还有几位侍者(或学徒)执扇或捧场。因画中表现的多是文人, 所以都长眉修目、面容方整、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人物衣纹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此画与顾恺之的其他作品一样, 画面中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条既能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也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人物的内在性情。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13 《供养菩萨》
北魏 壁画 敦煌248窟 窟顶人字披东披 纵150厘米
敦煌石窟是敦煌郡内诸石窟的总称, 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248窟是西域中心柱与中原殿堂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 具有敦煌本土特色, 是莫高窟的洞窟。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石, 不适合雕刻, 故大多为泥塑, 现存者包括圆雕、浮雕、影塑, 大小3000余身。壁画内容丰富, 表现佛、菩萨及天神像;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神话题材;经变故事;供养人;佛教史迹故事;装饰图案和建筑图等。《供养菩萨》是248窟中最具艺术价值的壁画, 这些供养菩萨手捧鲜花奉佛, 花叶用笔流畅, 裙子晕染繁密, 画面表现出一种从北魏向西魏过渡的特殊风格。这些壁画大量使用铁线描, 用土红线打轮廓, 石青色晕染明暗面, 再赋色, 最后用墨线提醒, 晕染主要采取西域式凹凸法, 即以明暗关系表现立体感, 富有光影效果。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14 《飞天》
北魏 甘肃麦积山石窟76窟顶部 藻井局部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县东南45公里处, 秦岭山脉西端, 因其外形望之团团, 如民间积麦之状, 故有此名。此幅《飞天》是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一个飞天藻井, 尽管藻井的前半部已严重的塌毁和剥蚀, 但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 色彩艳丽, 线描清晰。从残破处还可以看出, 当时的绘制者先用比较淡的土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 待涂一层薄薄的白粉浆后, 再随类赋色作画, 最后则以浓黑的焦墨线勾勒。飞天与浮云的线描非常纤细、挺拔遒劲, 是典型的铁线描法。飞天的颜面、肌肤全用纯白色平涂, 其衣裙飘带,则多用青绿叠染, 仅在个别的地方, 如双唇和花饰处, 略加朱砂点染。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15 《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
北魏 木质漆绘 纵约80厘米 横约40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暨大同市博物馆分藏
屏风漆画1966年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墓主司马金龙世代为北魏显宦。屏风漆画的题材来自刘向《古列女传》等汉代文献, 其绘画风格颇近似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用笔连绵不断,大有“春蚕吐丝”之风韵,显得悠缓自如,其设色渲染合宜, 人物也悟对通神, 表现得惟妙惟肖, 尤其是画中女子的身姿动态的描绘, 既能体现其身份特征又各富个性。漆画屏风共五块, 另有残块若干, 漆板两边皆有绘画, 一面保存完好, 色泽鲜明, 另一面剥落严重, 色彩暗淡。因为此漆画以红漆为底色, 绘师都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覆盖力强的色彩来绘制, 所以显得富丽精致, 体现了漆画艺术的深沉魅力。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16 《仪卫出行》
北齐 高160厘米 宽202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道西壁
北齐娄睿墓位于太原市南郊晋祠乡王郭村西南一公里,汾河以西、悬瓮山东侧。出土随葬品八百七十余件,现存壁画七十一幅,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墓主人娄睿系北齐武明皇太后之侄,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大师,是北齐政权中主要人物。娄睿墓壁画题材有出行图、回归图、仪仗图、显宦生活图、祥瑞图与天象图。《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是长卷式仪卫出行图的一部分,左段画面有八人三马,这是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右段为仪卫出行画面的从骑,画有二人二马,二马矫健俊朗,二人的衣纹服饰略夸显张之态,给人以迎风飘扬的感觉,增强了画面的动势。整个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顾盼传神,艺术水平卓越,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17 《北齐校书图》
北齐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据宋代黄庭坚《画记》、黄伯思《东观食话》等书记载,《北齐校书图》在宋代有白描与设色不同摹本。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面有三组人物,居中的是坐在榻上的四位士大夫, 或展卷沉思, 或执笔书写, 或欲离席, 或挽留者, 神情生动, 细节描写也很精微, 旁边站立服侍的女侍也表现得各具情致。此画用笔细劲流畅, 设色简朴优美, 画风虽难免受宋人影响, 但与北齐娄睿墓壁画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18 《本生故事图》
北朝 佚名 壁画 纵30厘米 横25.5厘米 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藏
由于故事主题的纯粹性和鲜明性,在造型处理上大小、动静、主次的强调,以及运用了深棕、灰黑、青、绿、白等冷色调,形成一种严肃而悲壮的特殊感染力。此图于1913年至1914年间被德国的勒考克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剥走,原为克孜尔石窟乐天窟天井画的一部分,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为救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19 《猎兽图》
北朝 佚名 砖画 纵17厘米 横36厘米 甘肃省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藏
画面上动物的性状和人物神态妙入秋毫,凝视画面,似乎一种现场感扑面而来。此画砖上的线条粗放古朴,画工在此删略了与主题无关的情节,突出表现最主要、最生动的一瞬,从而使画面充满了情趣。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020 《乐伎与百戏图》
北朝 佚名 壁画 纵70厘米 横78厘米 甘肃酒泉丁家闸北凉墓
“乐舞百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以前,歌舞与杂技就有较大的发展。画中表现了乐队正演奏音乐,三位乐伎,一弹琵琶、一吹长箫、一击腰鼓,一男乐人正弹奏琴瑟。而下方为杂技表演,二位杂耍艺人正在地毯之上翻腾跳跃。人物形象的塑造分别采用浮雕或线描手法,显出主次前后的关系。画面人物虽密集,因为安排错落有致,却丝毫不显拥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ATuN3EBfwtFQPkdWJ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