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国外读书,有时难免会有亲友不解地问我:“就这一个孩子,干嘛不让他考离家近些的大学?万一孩子毕业后不想回来工作,咋个养儿防老啊。”
说实话,当初支持孩子出国留学时,我也曾有过顾虑。远的不说,身边就有老来后悔的例子。
江采芹|文
为出国的儿子骄傲
也希望他回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大表哥医学院毕业后到英国读研,后来,优秀的他留在伦敦,成了一名心血管外科医生,表嫂也辞了国内不错的工作,带着小儿去和他团聚。
大表哥是舅舅的骄傲。那时候每次舅舅说起大表哥又参加国际医学研讨会或发表新论文时,言语间都是自豪。舅舅也对我讲过表嫂初到国外,艰辛打拼的经历。
30多岁的她,初到国外语言不通,只好先在一家服装厂当裁缝,白天在车间流水线上踩缝纫机,晚上自学英语,几年后,好学要强的她考取了财务从业资格证,当了公司会计。
那时候电脑刚开始普及,60岁的舅舅为了方便和大表哥联系,学会用电脑QQ聊天,不但能通过视频看到彼此,还节省了不菲的越洋话费。
大表哥很孝顺,舅舅退休后,他把父母接到国外。
但二老对伦敦的气候和生活很不适应。表哥一家早上出门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留下老两口在屋里,打开电视听不懂老外叽里呱啦说些什么,翻开书报又都是蝌蚪文,一个字也认不得。
出门在社区,和邻居都不认识,也无法沟通交流,到超市里买菜回来,也觉得样样东西都不如国内卖的合口味。由于看不懂文字说明,还闹出了乌龙。
一天, 舅妈从超市买回两盒饭食,以为可以直接食用,回到家就和舅舅一人一盒吃下肚去。
晚上表哥表嫂回来后,舅舅在晚餐桌上吐槽中午买的食物太难吃,表嫂说那是半成品,需要在火上加热加工后才能吃。好在老两口肠胃没毛病,不然真是遭罪。
那次舅舅舅妈办了半年的探亲签证,只住了一个多月,就提前回到了河南。
近些年,舅舅舅妈年迈,聊起大表哥时,不怎么提及他在国外的成就,更多的却是希望他们能回国定居。
我的儿子决定出国读书时,舅舅也曾为我担忧,说将来孩子学成后,最好让他回国,因为他身边好歹还有二表哥陪伴,而我的孩子将来若在国外就业定居,晚年我会比他更孤寂。
有一次,我到邮局取稿费,遇见一对老夫妻来寄包裹,拎着两个大袋子,对邮局工作人员讲,里面装的都是给在丹麦生活的女儿、外孙买的棉衣。万里情遥,子女无论走多远,其实都走不出父母牵挂的心。
或许父母是世界上最矛盾的人,既想让孩子走得远、走得高,又想让他守在身边,朝夕可见,方才心安。而这注定难以两全。
因为,人世间几乎所有的感情,都以相聚为目的,唯独亲子关系,注定是一场分离。
“推不出老家门的孩子,
难有大的出息”
在邻国日本,有一句俗语“若是疼爱孩子,就让他出远门。”小时候在豫西老家,也常听老人们说,推不出老家门的孩子,难有大的出息。
大约都是讲,若一个人要想更好地成长,必须要独自上路,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才行,温室里的幼苗,很难长成参天大树。
就连动物界,也有小鸟小兽长大后,被自己的母亲狠心赶出巢穴、去独立生存的例子。
儿子第一年暑假回来,还比较贪玩,到了大二那年回来,明显长大懂事了,知道照顾爷爷奶奶年纪大,替他们下厨做饭,也会体贴爸爸妈妈工作辛苦、赚钱不易,主动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三那年儿子回来过暑假,无意中看到爸爸电脑里正在写的博士论文,就对我说:“真心觉得老爸也挺不容易的,50多的人了,还在认真刻苦学习,小时候不理解,觉得老爸不靠谱,每到周末节假日都去上课,也不带我出去玩,现在觉得老爸好有毅力。”
孩子爸爸在孩子读小学时,就计划读博,因为工作太忙,只好在职读,趁着节假日才有时间去上课,这不,一直读到儿子也上大学了,他才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今年暑假过完,开学时送孩子去机场,爷爷也跟着去,在候机大厅里坐着等待时,我无意中说起,因为要准备考研,孩子寒假不回来过年,下次回来可能要一年之后,忽然看见老人正转过身,偷偷抹眼泪。
我从包里掏出纸巾递给孩子,示意他给爷爷擦拭擦拭。儿子拥抱着快80岁的爷爷安慰他:“爷爷,等明年春假通知书下来后,我争取回来一趟。”爷爷说:“没事,常发微信就好,回来影响学习,还花钱。”
儿子说:“放心吧,爷爷,不会让你和奶奶等我太久,哪怕就回来几天也行,我有奖学金,钱的事不用担心。”
我在一旁听着孩子和爷爷的对话,心里颇感欣慰。是啊,和亲情比起来,金钱不值什么。
同事的女儿在澳大利亚读研,寒假放三个月长假,但她给女儿定返程机票的时候,只让她回国待一个月。
女儿挺开心,说一个月足够回国看望家人亲戚,再和同学老师聚聚,吃吃美食、出去逛逛了,剩下的时间回学校后,可以打打零工、到图书馆看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啥的。
我问同事,咋不让孩子在家待着过完春节再返校,她回答说:“我姑娘以前假期回来总说,在家不能待久了,刚回来的第一周,我们娘俩亲热得好像是失散重逢的母女,临别前那一周,也能惜别依依,唯独中间那些日子,说我和她之间,彼此各种看不顺眼。
所以我们就商量,每次假期只回来一个月得了。孩子长大了,和我们玩不到一块去,再说我们也还没老嘛,不用她总陪着,我还打算趁春节七天长假,和她爸爸一起带着老人出国旅游呢。”
还有一个同事,儿子在北京读研,交了个女朋友,暑假带着女孩回家,她看小姑娘穿的有点暴露,就问人家冷不冷,要不要把屋里空调温度调高点?
其实她的言外之意是嫌女孩穿得不得体,女孩回答不用,她又啰哩啰嗦地叮嘱:“立过秋了,穿衣服要注意点,别凉着了,年轻时火力旺,等到将来年纪大了,身体可是要吃亏的...”
她正叨叨呢,儿子怼了一句:“老妈别说了,我喜欢!”
本来是好心,结果讨了个没趣,她在办公室里疑惑,自己是不是关心过头了,我说是,穿衣打扮这种事,人家姑娘的亲妈还不管呢,你连未来的婆婆都不算,第一次见面就这么唠叨,当然连自己儿子都烦了。
她笑着说:“看来以后我得注意了,调整好心态、摆正位置,不干涉孩子太多,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忙碌起来,就不会老是盯着孩子了。”
独生子女的父母
要面对更多的孤独
孩子长大后,有自己的路要走,父母要学会的,是放手。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可能是最后一代孝敬父母的中年人,也可能是第一代要靠社会和自己养老、无法指望子女朝夕守候孝敬的老年人。因为,我们是独生子女的父母。
前几天看到一个抖音短视频,是满头银发的歌唱家于淑珍,选择在京郊一家养老院里安度晚年。有人问她:“你儿女双全,为啥要来养老院里?是孩子们不孝顺吗?”她风趣地回答:“不是孩子们不孝顺,是我不要他们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居家养老、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革,社区养老、社会养老、政府养老等更多更好的养老新模式,正在逐渐完善。
想必,等我们老了的时候,住养老院也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必然,就像小时候,我们送孩子上幼儿园一样,他们也要送我们开开心心地去上养老院。
到那个时候,不上养老院的老人,大概就和今天不去上幼儿园的孩子一样,显得另类、孤单。
那天我在微信里和儿子视频聊天,我说,其实老妈挺佩服你的,一个人在外,从没叫苦也不害怕,把自己学业生活都照顾得挺好。
他发了一句话,让我心里既温暖又感动,他说:“妈妈,是因为我的身后有您和家给我的爱,才让我在外面,有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
我想起小时候陪他一起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面有一句话,爱就是力量。还有那首主题曲: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伙伴,快乐父子俩……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走走走走走啊走,转眼儿子就长大。
或许,最好的亲子之情,是彼此走着不同的路,却像朋友一样,相互鼓励一起成长。
当疲惫来袭,一个拥抱、亲吻、甚至是注视、微笑,都能让对方满血复活、披挂上阵,继续为爱打拼,虽然父母与子女,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缘分,但血脉相连,走得再远也不会分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江采芹,生活在郑州,一个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点滴美好的小市民。
豫记·专注河南乡土文化,甄选优质河南特产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记精选好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记好物”)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