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苏轼,但这并不是苏轼的全部,苏轼还是一个造诣颇深的美食家,一个超级大吃货,不仅体现在他的好吃知味而且懂吃会做,追求食中的情趣,他的一句“自笑平生为口忙”,对他的吃货一生高度概括,绝对算得上是“吃货鼻祖”了。
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对美食的爱好也是充满着快乐气息,他一生坎坷,历典八州,身行万里,但无论是何种境地,他都在构建完整的生活世界,美食作为其中的一环自然也就铺开了。更为难得的是,苏轼不仅是种菜,做菜,吃菜,更要发明菜,为菜写诗作赋,让菜也充满了浓浓的文艺范儿。本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向他学习,做一个快乐的“吃货”。
一路坎坷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东坡肉。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经历坎坷,但无论到达哪种境地,他都不改快乐的本性,更不改他对美食的热情。因为爱吃,所以,爱生命,爱生活,正如他自己在《老饕赋》中说的那样:“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将别人的仅仅为了果腹的一日三餐吃出了横生趣味,吃出了流变沧桑,这就是一种境界。
作为生活的大师,苏轼总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其中就不乏对美食的探索,相传苏轼发明改进的菜肴有“三十二味”,而在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浓缩着苏轼不同的故事。
像“东坡肉”的由来,就源于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当时,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浚西湖,筑苏堤,工程闲时,东坡先生便命人制作“东坡肉”招待工人。工程完毕后,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东坡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此后,苏杭一带过年过节,招待客人便爱做一盘“东坡肉”。
《东坡湖堤犒民图》
对于东坡肉的由来,坊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起源于苏轼被贬黄州,如今黄州以北三十华里处的黄陂县(编者注:1999年时已改为黄陂区),当地百姓过年过节也有吃东坡肉的传统。在现存的明清古籍《东坡全集》中,记载了有关“东坡肉”做法的打油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肉”来历的不同版本,完全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苏轼的热爱,也说明了他在不同境地发明创造美食的热情。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无论生活是一帆风顺还是充满挫折,都完全掩盖不了苏轼作为一个快乐“吃货”的本性。
当苏轼年逾五旬,他再次因为政见不同被贬谪到了偏远的蛮荒之地——广东惠州。在北宋年间,惠州还是蛮荒边陲,乡野之邦,物资匮乏,缺肉少食。人们寻觅各种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土里长的充当食物,实在是无奈之举,绝称不上是美味珍馐。但即使是这样,苏轼也不忘带上一双慧眼,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现美食的旅程。
惠州地处亚热带,瓜果蔬菜生长得快,苏轼的口味似乎也发生了变化,喜欢上了素食,他看着自己耕种的蔬菜即将收获,喜悦地赋诗道:“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这或许正是苏轼与众不同之处吧,他一生颠沛流离,足迹遍及我国南北,每到一地,他都有意识地发现当地食物美好的一面,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他也不改初衷。
一路行吟 让美食散发文艺范儿
《寒食帖》
苏轼是一个才子,自然也少不了为他钟爱的美食写文章,可以说,他就是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写得文章”的新三好男人。在苏轼的笔下,美食不仅五味俱全,还散发着浓浓的文艺范儿,即使相隔近千年,再去读他关于美食的文章,依然可以想象他做菜时的乐趣,忍不住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如此有才气的吃货,可谓文学和美食界的双瑰宝。据不完全统计,苏轼直接描述饮食烹饪的诗文近百篇,间接描述的就更多, 如吃鳊鱼,作《鳊鱼》诗;吃野鸡,写《野雉》诗; 吃竹萩,有《竹萩》诗;吃蛇、蛙、蛤,写《古意》一首; 吃竹笋,写《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 吃梭子蟹,写《丁公默送蝤蛑》; 吃豆粥,写《豆粥》诗。另外,吃鲍鱼、巢菜、河豚、寒具、棕笋、蜜唧、黄雀、二红饭等,都写有诗或文。有学者认为:“如果把苏轼记录的馔肴品种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看出宋代的饮食状况和烹饪水平。”
苏轼并不是单纯地写美食,他的饮食题材的作品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更贴近生活,有的还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人生哲理。“朔野方赤地,河埂但黄尘。秋霖暗豆荚,夏旱癯麦人……争劝加餐饭,实无负吏民。”在《苏轼诗集》卷三十七中,苏轼贬谪过汤阴市,正值灾荒,和二子一起吃豌豆大麦粥,教育三儿子要知道生活的艰难,无负百姓,为此他特地写了《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一诗。
作为一个吃货,苏轼都能如此与众不同,自然有着强大吸引力和号召力。苏轼喜欢素食,他把食素吃蔬视为复归自然的重要手段,对各种素食大加赞美。
如他在《东坡羹颂并引》中称“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在《菜羹赋》中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在苏轼以素食、蔬食为美思想的影响下,黄庭坚、陈师道、洪适、韩驹、朱熹、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宋代著名文人几乎没有不赞美素食的。可以说,宋代文人士大夫饮食生活中重视素食的传统与苏轼的大力倡导不无关系。
由于苏轼对中国食文化的发展贡献颇多,故从宋代起,陆续出现了以苏轼的号“东坡”命名的各种菜点。如杭州、四川有不同制法的东坡肉,一些地方有东坡鱼、东坡脯、东坡肘子等品。
东坡系列菜点的开发与研究业已成为烹饪文化学界的热点项目之一。如今琳琅满目的“东坡菜”遍布全国。其中不全是东坡本人做的。但东坡二字俨然成为美食符号,包含着今人对他的纪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RECOMMEND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拿起手机微信关注“眉山东坡文化”~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
编辑:刘寅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