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在全中国各地的方言当中,论谁家的最好听实在是个无解的难题,但要论感染力,东北话那家伙,绝对是杠杠的水平,人群中只要有一个东北人,那这片土地就是东北的。
而苏州话与东北话显然是两个世界,在形容、表达同一件事物的时候常常会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东北地大物博,东北话自带一股子豪气,说什么东西都是大。比如年轻的姑娘叫大妹子,吃的玉米叫大苞米,连做个菜都叫大乱炖。
苏州古城显然更小家碧玉,小姑娘呢是清脆地喊声“小娘鱼”,玉米呢叫做“御麦”,细想想居然还有点皇家气度。
据说玉米在明代从西方传到我国后皇帝就下令,先在天下最富饶的江南地区种植试点,所以百姓就当做是皇家的麦子,称之为“御麦”了。
东北话里当然也有“小”,比如含义复杂的“小样儿”,有时候可以表示轻蔑,“小样儿,就不信抓不到你”就是这种感觉。有时候这个词也像是情侣之间在秀恩爱,“瞧你那小样儿”。
苏州话里的“小”就更多了,小孩呢就统称为“小囡”,从前小男孩还有个称呼叫“小官”,孩子要是特别调皮可不叫“小样儿”,而是会被家长呵斥为“小赤佬”、“小瘪三”或者“小猢狲”,总归是带着亲昵的嬉笑怒骂。而且这个“小”字千万不能去掉,不然就真成骂人的话了。
说起骂人,同样是气急败坏让人“滚开”,东北人兴许会大喝一声“滚犊子”!
而苏州人轻易不骂人,真动怒了就会语速贼快的来一句“滚恩哆娘个青膀咸鸭蛋”——要是北方朋友听见了,估计还以为是在说外语呢。
每年春晚小品都是东北话的天下,在经典的《卖拐》里,一句“忽悠”名扬天下,从那以后但凡说到哄骗大家都会用这个词。
苏州人要想哄骗人呢,那就会说“我勒噱噱你哇”,北方朋友没准会听成“嘘嘘你”,露出疑惑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令人发噱的苏州滑稽戏
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另一个春晚小品《扶不扶》里演员沈腾倒在地上捂着自己的膝盖叫着“我的波棱盖哟”,如果他是苏州人的话,那一定会说“哎哟,我格脚馒头啊”。
东北人的炫耀叫做“嘚瑟”,苏州人的骄傲叫做“显嘎嘎”;东北人说不怎么样叫“不咋滴”,苏州人叫“不来三”;反过来东北人说厉害那叫“嘎嘎的”、“杠杠的”,苏州人则是一句“结棍”走天下;
有一种东北味的拖泥带水叫“磨叽”,有一种苏州范的慢条斯理叫“磨头施”或者让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倷个人磨是磨的了”;有一种东北感叹叫“哎呀妈呀”,还有种苏式的惊讶叫做“啊呀哇啦”……
在吃的方面方言里的差异才叫惊人,当然这已经上升到南北文化的差异了,同样的马铃薯北方叫土豆,苏州这样的南方地区叫洋山芋;北方人把包子和馒头分得清清楚楚,苏州人不管,到了我这谁都得叫馒头。
还有茄子,虽然大家的称呼好像一样,但是在谚语里却又各显神通。东北话里有“瘪茄子”,大概意思就是完蛋了、没救了,苏州人说起来叫“乃么豁特”,这话也应该只有苏州人能心领神会咯。
茄子这个词在苏州话里也频频出场,像是俗语“冬瓜缠勒茄门里”,说的就是张冠李戴、搞错事情的意思;还有“茄门相”,形容的是提不起精神、没兴趣。
《红楼梦》里最惊艳的食物一定有那道茄鲞
比如老王听说今天朋友要请他吃饭,非常开心,后来一打听说是要去吃火锅,老苏州老王最怕辣了,于是一下子就没了兴致:“火锅么我有点茄门相哇。”
不过,为什么偏偏是茄子,而不是其他的蔬菜就很少有人说得清了。方言的魅力也许就在这里,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每每形容得恰如其分,而且只有懂的人才懂,不足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