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这5种行为,不仅无法教育孩子,还可能耽误孩子成长

2020-01-11   名校家长


文:木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品行修养,行为习惯大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下面这5种行为,不仅无法教育孩子,还会害了孩子。

1、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在孩子心中,家庭是温暖的港湾,父母是最坚实的依靠。一个家里, 父母相爱,父母爱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联系或许影响一生。”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恩爱的父母知道怎么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怎么向孩子表达爱。

有人说,夫妻是家庭的建筑师,父母恩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温暖的巢,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反之,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孩子就要被迫承担父母争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接收负能量及情绪化解决问题。

经常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也会变得敏感小心或暴力粗鄙。


2、对孩子说谎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有对孩子撒谎的经历。父母会说,特殊情况下,为了哄住孩子,不得不撒谎。

但其实,对孩子撒谎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父母在孩子心里拥有绝对的权威和信任,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父母多次撒谎骗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甚至学着父母撒谎骗人。

作为父母,身正为范,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轻易许诺给孩子,既然答应了就要想法设法做到。

正如“曾子杀猪”的故事,为了哄孩子,答应会给孩子杀猪吃,回来后曾子不顾妻子劝说杀猪,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曾子的行为,值得很多父母学习。



3、对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总是忍不住大吼大叫。

“赶紧写作业去,你一天天就知道玩,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吼叫式教育是堂姐一贯的教育方法,10岁的侄子被妈妈的吼声吓的一愣一愣的。

随后他赶紧关了电视跑到一边写作业去了,坐在侄子旁边的我,看到他时不时抬起头瞪两下堂姐。

在堂姐的凛凛威势下,侄子一听到妈妈的吼声就吓得一哆,平日里的性格也内向,走路老低着头,行事缩手缩脚。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不是所有人都适用这个教育方法,吼叫式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更多的是自尊心的伤害,是心里的恐慌。

与其大吼大叫,不如制定规矩,换种方法管教孩子。如此缓解了自己的情绪,也能让孩子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


4、当着外人批评孩子

试想,有人在公众场合指责你,你会是什么感受,一定是羞愧极了,这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伤害了。

但如果是私下批评,情况就不至于这么尴尬,教育孩子也是,一对一教育总好过当着别人的面教育。

关于批评和管教孩子,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

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父母不同意,孩子就会开始哭闹。这时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带到卧室后,一对一,把门一关,不骂、不打、不安慰、不走开,拿个板凳坐孩子面前,抛出一句话:哭吧,啊!两手一插,笑眯眯地看着他哭。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给他面子,他自己认识到错误。如果不行,只能说明你的方法不对。当着外人的面教育孩子,看似树立了严格父母的形象,却容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所以,任何教育,都不要以伤害自尊心为前提。



5、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一些父母每天下班回到家,就靠在沙发上开始刷手机,边刷手机边督促孩子:

“快去看书!”

“快去写作业!”

孩子就会想了,为什么你们没事就在那玩手机,我要写作业啊。

受到父母的影响,孩子闲暇时也会学着玩手机,迷上手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是什么样家庭,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有着与生俱来的需求,需要和他们在一起,需要被陪伴,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

李开复曾经这样呼吁:“中国的家长,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谈心。”

父母们适时放下手机,陪陪孩子吧,今天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明天都会变成深深的遗憾。

教育孩子是父母毕生的事业,最好的教育来自于生活,点滴小事都可以影响孩子的心理。以上5种行为,希望父母能自查自纠,给孩子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