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中国消费市场的两个方向

2019-10-14   老板悄悄话

第一,整个消费市场在放缓,并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节奏:

节奏一,在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时代,卖酸奶、宠物食品等产品走量很快,增长率10%-20%;如果你去卖什么啤酒、方便面,则不然。你再看2012年至今,调查的26个品类当中,18个品类有不断高端化的趋势,消费升级的浪潮是非常明显的。

全世界最大的广告集团叫WPP,WPP集团在中国Top100的品牌调研当中得出一个结论:

在Top100的品牌当中,成功的品牌超高价的占40%,高价的占24%;在失败的品牌里面,高价和超高价只占5%和9%。大家看到,是不是性价比高才能成功?不是的,超高价定位和高价定位反而能够成功。

回过来,那是谁在增加消费呢?

“三高”人群(高学历、高收入、高工作压力)在增加消费,他们更重视创新和潮流,他们更愿意为品牌和品质付出溢价。

这是一个消费升级的体现,从温饱性进入到消费升级的浪潮当中,更是如此。性价比高往往不一定能成功。

什么是消费升级的原点人群?

在今天中国消费升级当中,要抓住20-45岁这群喜欢中高品质,追逐潮流,愿意分享的人。中国大概有2.25亿广义上的中产阶级,2020-2025年之间会出现5亿中产阶级,会出现橄榄。

所以,你抓住中国的5亿中产阶级就抓住了未来10年的潮流。

中产阶级到底爱什么?怕什么?缺什么?

基本上三句话:

爱美、爱玩、爱健康;

怕老、怕死、怕孤独;

缺心情、缺爱、缺刺激。

三爱、三怕、三缺,在中产阶级里面的消费也有很大的心理因素。

比如跑步,中产阶级普遍喜欢跑步,在座的各位很多人可能喜欢跑马拉松。为什么跑步呢?你认为它是一个健康运动吗?其实为什么要跑步?因为潘石屹在跑,跑步已经成了一种自我的时尚标签。电影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因为看电影是一种情感修复。人们很喜欢买买买?因为购物是一种情绪发泄,大家可以随意发现很多的消费行为,心理意义重于实际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低价的东西越来越不存在,低价的东西开始变成了有品质的、有品牌的,提供心理满足感的。

刚需的东西越来越不重要,需要提供的是有品位的、有逼格的、自我标签化的。

实用主义东西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的氛围的场景,哥吃的不是一碗面,哥吃的是寂寞。

大家可以看到,必要的东西越来越不存在,大家想要的是潮流,能够抚慰心灵的。所以,产品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功能,关键要抚慰情绪和心灵,这是中产阶级消费升级。

中产阶级的想法究竟是什么?

这两年中产消费升级又不一样了,有一个同志叫李叫兽,讲了这一轮消费升级不是让你去买一个LV包包来证明自己的阶级地位,它是中产阶级努力打拼之后的自我犒赏。

比如大家可以看看滴滴,比如你加班加得很晚,最后出来要不要找一辆滴滴专车,它的文案是“如果现实总拼命,至少车上静一静。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做好一点。”

这就是中产阶级努力打拼之后的自我犒赏。

另一种就是罗振宇所说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什么叫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现在是不是有钱的同志们就要去大吃大喝?不是的,你要逆着人心走,不是有钱就要大吃大喝,你要五周减肥六公斤,36天只吃蔬菜,一个月一次轻断食,早上还要打卡报跑社区。

然后你还要买樊登读书会课程,365块买了樊登读书会之后也没去看过,但是你买的时候心里有满足感。因为,买365块钱的读书会的时候,你预见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会实现人格的跃迁了。

这就是罗振宇让“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动力,从而产生知识付费。

最后和大家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今天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要抓住消费市场的风向标人群,你必须要抓住意见领袖和口碑冠军,他们是中国所谓消费升级主要的品牌定义表。

另外,由于信息高速公路被打通了,高铁高速公路被打通了,三四五线城市的知识面与一二线越来越靠近了,你在一二线城市抓不住主流人群,三四五线城市也得崩溃。

不要说“公司在三四线城市生活得挺好,我的渠道在这儿生存率比较高”,其实一定会被摧毁掉的,因为在主流的人群当中,一旦消费者丧失心智认知,你死得会很快。

第二,中国媒介市场的趋势:

2015年开始,中国广告的市场在跌,它预示着中国消费市场的疲软。中国市场2015年跌到2.9%,2016年大概跌了0.6%。电视也在跌,各个地方都在跌。

谁在涨呢?

电梯媒体涨了17.1%,电影院涨了63.8%,互联网涨了22%,其它的基本上都在跌。

2016年,影院映前广告涨了44%,电梯海报涨了24%,电梯电视涨了22%,互联网涨到18.5%。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格局?

因为过去的5年中国传媒业发生了很大改变,信息从多元化到碎片化,现在已经叫粉尘化了,碎片化都已经算很大的了,现在的状况是PM2.5。

简单的用两句话就可以形容今天的媒体环境:

第一句,主流人群已经不看电视了,都去看互联网了。

互联网上其实消费者很少看广告,大家可以看看资讯模式的改变,互联网的收视时间已经全面超过了所有传统媒体的收视综合。

比如电视有没有收视率,《挑战不可能》是中央电视台非常棒的节目,收视大概1.5%-2%,这个是很难得的节目,它的主要的地域分布在哪里?收视分布:甘肃、内蒙、陕西之类的,倒数过来是上海、浙江、广东、江苏。

看了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一个月之后,请问你记住的广告是啥?你想不起来了,不要说广告是啥了,你能想起来昨天晚上你看的内容是啥吗?

现在的人必须练就一个能力叫阅读等于遗忘,一边阅读一边遗忘,如果不是阅读等于遗忘你的硬盘早就爆炸了,你每天吸进去那么多信息,能够经受住的是很少的。

消费者都是在看内容。做内容、做公关、做话题,在微博、微信、新闻,反而创造可以被传播了,而不是看广告。

因为消费者在手机上是有选择的,看到广告他肯定就这么带过去了,真正记得住广告的机会很少。

现在年轻人不看电视了看什么?

看视频,但是在看视频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消费者开始买会员了,中国有7亿视频用户,总共7亿视频用户,2.5亿在买会员,这2.5亿主要都是主流人群在买。

我们最核心的问题是,主流的人群不看电视,他们看视频是付费的,看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都是在看内容,很少看广告。所以,你以为是你广告卖得好,其实是媒介形式发生改变。最后用户没有选择才是广告中最好的选择,这才是广告业的真理。你看现在回去,20%的人看电视,20%的人看视频,20%的搞微博、微信、新闻客户,10%教育小朋友,10%打游戏看直播。回过来我们这些人在外面学习的,加班的、聊天的,KTV、酒吧、去看电影的,人生有那么多选择对个人是一个好事儿,对广告来说是一个灾难。

移动化是关键,因为资讯模式的核心在手机上,所以你必须抓住手机。只是手机消费者是有选择的,手机主要是看内容的,所以你要在手机上做内容、做话题、做公关、做植入,创造可以被传播的内容。


文 | 江南春

版权声明 |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