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盘点退役装备#活动
编队航行中的“厦门”、“九江”、“南平”舰,最远的那条舰看不清舷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通过根据苏联图纸和材料建造的6601型护卫舰(苏制50型警戒舰,中国称为“成都”级)和自行研制的65型护卫舰(两型护卫舰总共建造了九艘)初步建立了自行建造中型水面舰艇的能力。此时人民海军原有的旧式日制海防舰和由英式商船改造的护卫舰已经老旧不堪使用,中型水面舰艇的需求缺口凸显,从60年代开始,世界海军强国开始对护卫舰实施导弹化,使作战能力有了极大提高。而中国海军也认识到了护卫舰的这个发展趋势,在设计65型护卫舰的同时,用反舰导弹装备水面作战舰艇也被正式提上日程。053H型(江湖级)护卫舰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对岸的国民党海军也开始大量接收退役的美制“弗莱彻”级、“艾伦·萨姆纳”级和“基林”级驱逐舰。鉴于053K型防空导弹护卫舰迟迟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在这种极具倾斜的天平所带来的强烈不安全感的主导下,人民海军急需一款技术成熟、坚固耐用、价格低廉,可以短时期大量生产的装备对海反舰导弹的导弹护卫舰。
更换涂装方式的515“厦门”舰,这个角度“大平板”舰桥特征十分明显
1973年4、5月间,沪东造船厂提出设计一型简易型护卫舰,主机选用43/82低速柴油机。设备选型的指导思想是立足现实,不追求高指标。后来,沪东造船厂又向上级领导机关提出了一型两用的方案,即把053K型护卫舰的线型设计分别用于对空和对海两型导弹护卫舰,以便缩短设计建造周期,并提出了战术技术任务书草稿。
加装了卫星导航设备的“厦门”舰
1974年1月的西沙海战,促使中国海军为解决舰队急需决定采用以053K型为原型改为对海型导弹护卫舰的过渡办法。
船型:舰体主尺度和结构可大部分参考053K型舰,其线型在702所已做过各项船模性能试验,证明是可取的。
动力:采用12E390V中速柴油机,这型柴油机在沪东厂已研制多年,比较有把握过关,曲轴毛坯等也可在上海地区协作供应;主机功率有5880千瓦,可使该舰航速超过26节,接近了当时国际上大多数护卫舰的航速水平。
主炮:当时正研制的79式双联装双100高平两用炮尚没过关,苏制单管B34型100高平两用炮国内没有仿制,只能先拆下老舰的单管B34型100高平两用炮代用,再加上海军库存的一些同型炮,共约30座,可装备整整一个支队;
导弹:当时有两个方案可选择,一是采用导弹艇上装备的固定导弹发射架,一是采用01护卫舰已改装成功的回转式发射架,都是配装“上游一号”导弹,最终下决心利用01改装的技术成果,还要加配雷达、指挥仪等火控设备。
副炮:采用国内已批量生产、仿制自苏制B11型双联装37毫米机关炮的61式双联装37毫米机关炮。
一块“大平板”向我们驶来的“南平”舰
1974年5月中旬,六机部领导同意以党组的名义向海军发文,建议批准053H型对海导弹护卫舰的设计方案。同年9月,刘道生副司令代表海军正式表态同意了这一建议,中央军委给海军和六机部关于建造035H(H代表对海的意思)对海型护卫舰正式的批复件于1974年10月下旬下发,沪东造船厂按预定措施计划抓紧工作。
服役初期的517“南平”舰
首批开工的三艘053H型护卫舰(北约代号“江湖I”)属早期型。早期型舰与后期型最明显的区别是舰桥正面为一整块“大平板”,而非像后期型各舰有向前带棱角的凸出结构,舰桥外观显得简洁但空间较后期型略显局促。其中首舰“九江”号(舷号“516”)在其后改造成火力支援舰,本厂长将另文介绍,此处介绍另外两艘在服役过程中始终保持“大平板”舰桥的二号舰“厦门”号和三号舰“南平”号。
停泊中的“南平”舰
根据第一批三艘053H型护卫舰的使用经验,沪东造船厂根据部队反馈的意见有针对性的对舰桥结构加以改进,由“大平板”结构改成向前带棱角的凸出结构,使舰桥的有效使用面积有所增加,外观也更加“现代化”。同时在“九江”舰的舰桥经过改造、不再是“大平板”后,“厦门”和“南平”就成了仅有的两艘维持“大平板”舰桥状态的两位“老江湖”。
航行中的“南平”舰
停泊在“九江大哥”内侧的“南平”舰
515号“厦门”舰,053H型(江湖I级)导弹护卫舰第二艘。1975年4月6日在沪东造船厂开工,1975年10月27日下水,1975年12月7日—12月25日试航,1975年12月31日交船,服役于东海舰队某护卫舰支队,舰名取自福建省厦门市,舷号“515”。接舰部队原属于第一代“济南”号护卫舰(原属日本丁型海防舰),为了节约成本,连同原属“济南”号护卫舰的两门苏制B34型100毫米高平两用炮也一并装上了该舰(该舰可能短期使用了原“济南”号护卫舰的舰名和“525”舷号)。2010年12月退役。舰名转给一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154舰,舷号由054A型导弹护卫舰滨州舰继承。2013年该舰被移交给海军文化公园。
本厂长绘制的服役初期的“厦门”舰
本厂长绘制的更换过涂装式样的“厦门”舰
本厂长绘制的加装卫星通信系统的“厦门”舰
517号“南平”舰,053H型(江湖I级)导弹护卫舰第三艘。1975年5月24日在沪东造船厂开工,1976年4月16日下水,1976年9月19日—10月8日试航,1976年10月31日交船,列编东海舰队某护卫舰支队。舰名取自福建省南平市,舷号“517”。接舰部队原属于第一代“西安”号护卫舰(原属日本丁型海防舰),为节约成本,连同原属“西安”号护卫舰的两门苏制B34型100毫米高平两用炮也一并装上了该舰(该舰可能在短期使用了原“西安”号护卫舰的舰名和“527”舷号)。2017年底退出一线战斗部队,转交大连舰艇学院充作海军院校学员海上实践教学的教具发挥余热。
本厂长绘制的服役初期的“南平”舰
本厂长绘制的更换过涂装式样的“南平”舰
本厂长绘制的加装卫星通信系统的“南平”舰,注意该舰的卫星通信系统式样和“厦门”舰有所不同
排水量:标准1425吨,满载1661.5吨
主尺度:长103.2米,宽10.8米,吃水3.19米
动 力:2台12E390VA型中速柴油机,功率2×7200马力;
4套柴油发电机组,电站功率400千瓦×3套,120千瓦×1套=1320千瓦,双桨双舵
航 速:26节
航 程:7200公里
编 制:190人
武 器:2座双联装“上游”-1(SY-1)反舰导弹
2座单管100毫米炮
6座双联装37毫米炮(61式)
2座250毫米5管反潜火箭发射器(65式)
舰尾设有4座深弹发射炮(64式)和两个深弹发射架
雷 达:眼罩(354)对海/低空警戒雷达1座
方结(352)导弹制导雷达1座
高杆A型敌我识别雷达1座
光学测距仪1座
海王星导航雷达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