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遇见《追风筝的人》并被它吸引,源于封面上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句话一下子击中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忍不住将书找来用心一读.
卡勒德.胡塞尼的这本《追风筝的人》洋洋洒洒三十万字,讲述了一个来自伊斯兰国度阿富汗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提到阿富汗,大部分人头脑中的印象就是战争的残酷,《追风筝的人》让你看到一个战乱前原本美丽、温情、富饶的阿富汗.
我们也能通过这本书意识到,无论地域多么遥远,无论彼此间的种族、文化、宗教、风俗多么的不同,但是属于人性间的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勇敢与恐惧、甜蜜与痛苦却是一样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条荒芜的小径。
故事的开头,主人公阿米尔随着记忆回到了那个改变了一切的1975年的冬天。阿米尔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富家少爷,因为他的出生,母亲丧了命。佣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是他童年时期的小伙伴.
佣人阿里和儿子哈桑是哈扎拉人,什叶派,阿米尔与父亲是普什图人,逊尼派,种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是普什图人长期压迫哈扎拉人的原因.
但在阿米尔家,这种压迫却没有发生,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位正直、勇敢、坚毅、善良、阳刚之气爆棚的父亲,他真心将与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佣人阿里当作是朋友和家人.
在同一个屋顶下,阿米尔第一句话说的是"爸爸",而哈桑说的是"阿米尔".整个童年,阿米尔和哈桑都在一起玩耍,喀布尔的大街小巷充满了他们的欢乐.
当阿米尔受到邻居孩子欺负时,懦弱的阿米尔从来不敢反击,那个出来保护他的永远是哈桑.父亲为阿米尔的懦弱很是烦恼.
对于父亲,阿米尔又敬又怕,他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关心喜爱,父亲记得哈桑的生日,每年为他准备生日礼物,还请来医生为哈桑修补兔唇,带着阿米尔出去玩也会带着哈桑.
出于一种内心的不平衡,于是阿米尔经常捉弄哈桑。而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可以说是他的全世界,他一生都在用他的善良和忠诚守护着阿米尔.
最让阿米尔心惊肉跳的人是凶残的坏小子阿塞夫,当第一次遇到残暴的阿塞夫,懦弱的阿米尔眼看就要遭到阿塞夫的铁拳,心里也很害怕,但表面镇定自若的哈桑举起了弹弓,保护了阿米尔.
他们虽然逃过了一劫,但是阿塞夫阴沉着脸说"今天这事可没完",似乎给我们的内心笼罩了一层阴影.
因为一次对哈桑的恶作剧.阿米尔发现了自己写作的特长,哈桑的鼓励给了他热情,于是阿米尔创作了一篇小说,想以此得到父亲的关注。
当他拿着小说给父亲看时,父亲却只是点点头,露出了一丝不感兴趣的微笑,丝毫没有看一眼的意思.
最后还是父亲的朋友拉辛汗解了围,长期以来父亲对阿米尔的冷漠,使阿米尔感受不到父亲的爱,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个想赢得父亲关爱的念头.
每年冬天,喀布尔的各个城区都会举办风筝比赛,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和爱,在那个放风筝、追风筝的冬季,阿米尔和哈桑为了比赛,做了很多准备,最终像战士一样赢到了最后.
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这是哈桑去追被割断的蓝风筝时对阿米尔的说的话,捡到最后这一支掉落的风筝就是整个比赛的最终胜利.
不幸的是他在追蓝风筝时,在一个小巷里遇到了阿塞夫和他的同伙,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哈桑不得不忍受阿塞夫的侮辱.
匆匆跑来的阿米尔在角落里眼睁睁地看到阿塞夫强暴了哈桑,但他没有挺身而出,内心的恐惧与懦弱使他跑开了.
阿米尔一直认为,蓝风筝是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跑开的真正原因更多的是为了羸回父亲的爱,以及内心深处对哈扎拉人的轻视.
就这样,阿米尔任凭哈桑沦陷在了阿塞夫的淫威下,也因此成了他往后的日子里萦绕在心中的噩梦。
再次看见哈桑,哈桑手里拿着那支蓝风筝,双腿摇摇晃晃的他把风筝递给了阿米尔.他若无其事得把风筝拿给他父亲,对哈桑受伤害这件事只字未提,他太在意的是父亲的称赞。
此后,阿米尔一直在用各种方法回避哈桑,对哈桑的愧疚,对自己的所做所为,使他没有勇气面对哈桑,也许,哈桑不再忠心,阿米尔会好受些.可是,无论他走到哪儿,都能看见哈桑毫不动摇忠心耿耿的信号.
阿米尔不知道拿哈桑怎么办,他不想看见哈桑,于是,在他十三岁生日时,将新手表和一把钞票塞在了哈桑的毛毯下面.以此嫁祸哈桑,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最痛恨盗窃。
哈桑向阿米尔的父亲承认了偷盗行为.接下来,即使阿米尔的父亲原谅了哈桑,还是没能阻止阿里带着哈桑离开了这个家.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父亲流下了的眼泪.
成为好人的路
哈桑走后的每一天,阿米尔都是在煎熬中渡过。随着战争的爆发,阿米尔和父亲逃亡到了美国;
长大后的阿米尔娶了阿富汗将军的女儿,后来,父亲因病离逝,直到25年后,阿米尔接到了拉辛汗的电话,重返故土.
“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在挂电话之前说了这句话。不经意间提起,却宛如经过深思熟虑。
从拉辛汗的叙述中,阿米尔知道了那个为他"千千万万遍"的人---哈桑和他的妻子死于战乱,他们留下了唯一儿子索拉博.拉辛汗招唤阿米尔回国就是为了让他解救战乱中的索拉博.
同时,阿米尔也从拉辛汗的口中知道了父亲的秘密,原来,哈桑是父亲与佣人妻子的私生子,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原来,果敢正直、勇敢坚韧、善良慷慨的父亲也有着我们避之不及的阴影面.
他苛责阿米尔,其实是在苛责自己。因为阿米尔就像是他被社会承认的那一半,他所继承的财富、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特权,统统都会再赠给阿米尔。当他看到阿米尔,他就像看到了自己,还有他的内疚和悔恨。
而另一个儿子哈桑,就像是他不能够被社会接受的阴暗面,是他不能被公诸于众的秘密,是他的污点,是他所无法直视、无法在阳光下袒露的脆弱。源于这样的自我疚恨,使父亲持续不停地做善事来自我的救赎。
“你父亲的深切自责带来了善行,真正的善行。我想起他所做的一切,施舍街头上的穷人,建了那座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这些统统是他自我救赎的方式。而我认为,亲爱的阿米尔,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读到这里,终于明白,《追风筝的人》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
父子两代人,所需要救赎的都是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自己人性里的污点。
信任与背叛,罪责与救赎,黑暗与光明,不断交织牵扯着,于是有了阿米尔最终踏上救赎之路的旅程;
回到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从残暴的塔利班小头目阿塞夫手里救出了索拉博,这一次,阿米尔没有逃避,没有退缩,即使被阿塞夫打的七窍流血也没有动摇.终于,九死一生,他救出了索拉博.
我想,这次救赎之路,不单单是救赎,还有对曾经的时光深深的缅怀.
阿米尔和父亲身上同时交织的美与丑、善与恶、荣耀与阴暗、坦荡与秘密……其实也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不也都同时拥有着善良和丑陋、荣耀和卑微,拥有着天使的美好,也拥有着魔鬼的邪恶吗.
我们大多数人,嫉妒、自私、怯懦、逃避这些东西也许与生俱来,在无知的岁月里,犯下过各种各样的错误;
当我们穿越人生的种种的痛苦与淬炼,用源源不断的善行和旷日持久的自省,一点点完成对于自我人性缺陷以及灵魂的修补和救赎之后,便会拥有正直、善良、勇敢、坚韧这些美好品格.
追风筝的人
被解救的索拉博跟着哈桑回到了美国,开始了新生活,但是在阿富汗的经历使索拉博变成了一个沉默的人.
"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故事的结局也许并没有我们期望的那样美好,但却是个有希望的结局.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故事最终以索拉博一个不易察觉的浅浅的微笑,和奔跑着为索拉博追风筝的阿米尔做结.
我追,阿米尔俨然变成了那个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曾经哈桑对阿米尔表达的至高的真诚和忠心,如今,阿米尔把这份忠诚回馈给了索拉博。
娓娓道来的故事,因为有了那些黑暗,才显得光亮,才更加温暖人心。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风筝是一种象征,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
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对哈桑来说,风筝是崇高无私的友谊,是一切善良纯洁事物的象征,只有追到了,才能捍卫心底那片纯洁的圣地。
对我们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总是要勇敢地去追,才能成长为一个无愧于心、无愧于爱的人,最终如那迎风而起的风筝,在浩瀚的天宇中自在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