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平民创立的“泰州学派”

2019-11-02     泰州小叟

在“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泰州历史上,明代中后期,以王艮为创始人,被黄宗羲称之为“泰州学派”的思想启蒙学派,王艮长期在小生产者阶层中讲学,从者云集。泰州学派的信徒有上层官僚地主、知识分子、还有下层劳动人者。他们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守已,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怏怏中华,历经数千年,象王艮这样一芥贫民,只念过几年乡村私塾,经过自己刻苦钻研,成为哲学家,仅泰州王艮一人。

王艮(gèn)(1483~1541)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立者。 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在中国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艮先世原居苏州,后落户于泰州安丰场,以烧盐为生,始祖名王伯寿。王艮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为"灶丁"(烧盐的苦力)阶级,世代为灶户,"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十一岁时家贫辍学,随父兄淋盐。十九岁时随父王守庵经商至山东,在山东拜谒孔庙时,得到很大启发,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 于是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书于袖中,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如或启之",在十多年的自学中,一方面不耻下问,一方面"不泥传注",强调个人心得。因善经营,"自是家道日裕",成为富户。

王艮好读儒家经典,有疑难,逢人便问;对儒经的解释,不拘泥传注,常常自有发明。王守仁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聚徒众多,王艮也拜王守仁为师。王艮家学有其子王襞承传。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有徐樾、韩贞、颜钧、赵贞吉、罗汝芳、何心隐等。

正德十五年(1520),王艮听说江西巡抚王守仁的学说与己相近,非常高兴,便前往南昌以“海滨生”名刺求见,经反复论难后拜王守仁为师。然王守仁极为佩服王艮,对门人说:“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斯人动。”又说:“此真学圣人者,疑即疑,信即信,一丝不苟,诸君莫及也。”“舍斯人,吾将难友?”对王艮评价极高,并为他改名、取字。

王艮虽曾一度在王守仁身边,积极参与其讲学活动,然而“良知”之学多发明自得,故王艮在王门弟子中名声甚大,同门会讲必请王艮主持。嘉靖四年(1525)以后,先后会讲广德复初书院、泰州安定书院,金陵新泉书院等处。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病逝于两广总督任上,王艮迎丧至桐庐。次年十一月,王艮邀集王门弟子会藏王守仁于会稽,并在阳明书院聚讲,订立盟约。此后,王艮在定居泰州安丰开门授徒的同时,也常到金陵、会稽、徐州、镇江等地,与王门弟子切磋交流,学术地位不断提高,其“百姓日用即道”及百姓日用之学”得到广泛传播,甚至官府士绅亦主动前来拜师求学。同时,王艮还利用傍晚空闲时间向下层人民宣讲“百姓日用即道”理论。讲学时“男女奔忙,填街塞巷”,听者不觉时间之长,故泰州向传有“王心斋讲《大学》,日停三刻”的俗语。王艮不喜著述,以讲学传道为己任,阐发以尊身立本为主旨的“格物说”和具有社会改良思想的“王道论”,直到嘉靖十九年(1541)十二月病重去世,仍据榻讲学不辍。同时,身体力行为国为民谋利益,先后两次请赈,解救淮扬饥民;并为乡民制订乡规民约,使乡俗为之一变;拟定“均分草荡议”,既稳定了灶户的生产和生活,又增加了国库收入。

泰州安定书院

同门会讲必请王艮主持

王艮弟子遍布各地。王艮去世后,次子王襞继续主持讲席,不仅壮大了泰州学派队伍,更进一步弘扬了泰州学派学术思想。如李贽即出其出门下,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梁汝元)、汤显祖等,都是王艮的再传、三传或四传弟子,包括五传弟子在内,有籍贯可考者达480余人。

王艮贡献

王艮的一生对泰州学派作出很大贡献。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天才论,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他自学成才的切身体会。由于他非经院出身,一生文词著述很少,着重口传心授,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这成了泰州学派的特色之一。王艮的著作,后人辑为《王心斋先生遗集》。

学派著述

王艮《王心斋先生全集》、《王东崖遗集》、《韩乐吾集》。

李贽《初潭集》、《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何心隐《四书究正注解》、《聚和堂日新记》、《何心隐集》

王艮逝世后,经过奏请朝廷批准,泰州建立了专门崇祀王艮的祠堂,取名崇儒祠。

这座古老的祠堂,历经数百年之久,保存尚为完好,属于明清古建筑群,在泰州地区,这样较大规模的祠堂,也只有这一处,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崇儒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四年(1576)四月,由当时督学泰州的耿定向倡议,知州吴道立主持兴建,建成后有人便绘制了一张《崇儒祠全图》。

这张图被收录在《王心斋先生全集》中,从当年的图上可知,崇儒祠的主体建筑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这种样子。

这座祠堂前后四进,从南往北依次排列。第一进为祠堂的大门,三间小瓦房,类似普通民居。

崇儒祠紧邻千年古刹光孝寺,青砖小瓦,构造精致,体现了明代苏中地区建筑特色,其围墙内有四季景致,大有园中小"桃源"的意境。旧《海陵竹枝词》中有诗云:"稚子编篱叟荷锄,崇儒祠畔晚晴初。菜花满地东风软,醉煞游人酒不如。"

现在的部分建筑是1986年按原状修复的。里面陈列了王艮弟子们的学术专著和海内外泰州学派的研究成果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k2WNG4BMH2_cNUgFE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