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张氏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

2019-07-06     洛宁城事

关于德里张氏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撰文

德里村是张氏家族世居之地,是张氏历代先祖繁衍生息之所,是张氏世代子孙魂牵梦绕的圣地,是张氏后裔进行寻根问祖的好地方,为了给张氏后裔提供了一个祭祀始祖、追思先祖、缅怀列祖丰功伟绩的场所,为张氏家族进行家训、家风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个好地方,为了使张氏后裔及远徙他乡异地的张氏子孙,回到祖居地,有根可寻,有祖可祭,有谱可查,有梦可圆,确保我们德里张氏家族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世世代代传承家训家风,为此我们德里张氏家族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精神追求及信仰体系,我们必须构建德里张氏家族文化体系。关于德里张氏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张氏祖茔建设,第二方面张氏家庙建设,第三方面内容《张氏家谱》的编纂。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其中第一、第二项内容已经建设到位。目前《张氏家谱》的编纂正在按计划实施中。

第一、张氏祖茔建设。

(一)【德里村张氏祖茔概况】

张氏祖茔在德里村南一里许。站在金门涧河东岸金门寨向正西眺望,张氏祖茔正西有一山头,人称“墺子疙瘩”,因其形似乌纱帽而得名纱帽山。纱帽山其岭向南一直延伸到金门山,长十里许;纱帽山土岭向北一直延伸到寨子村南,长六里许,纱帽山南北两侧土岭犹如乌纱帽的帽翅。金门川西岭自金门山绵延起伏由南向北蜿蜒延伸十余里一直到寨子村南,由此而得名纱帽岭。

德里村张氏祖茔

张氏祖茔坐西朝东,位于纱帽山下,张氏祖茔西依纱帽岭,背靠太师椅,西为乌纱山,东临金门涧河,前有案台,西北背后有官印,其地至今犹称“后印”。前方自东以迄东南方,有九条河沟出口都朝向张氏祖茔,人谓“九龙朝拜”之地,世谓其地曰:“金局”。金门寨南北两条沟中的土龙向西正对张氏祖茔。金门涧河东岸土龙沟中的土龙正对着张氏祖茔的石门,在土龙沟和石门之间,有地名曰:“淀池”,相传为龙珠所在之地。世谓之“二龙戏珠”。金门寨南北两条土龙所在的山沟像两条玉带环绕,世称“御带”。金门寨西有地名曰:南坑,呈长方形,面积六十余亩,世传为祖茔案台。纱帽山西二里许有地名曰:后印,世传为张氏祖茔的官印。在金门涧河东岸有九座山峰,向西拱卫着张氏祖茔。涧河东岸有九条河沟,恰似九条游龙,昂首向西正对着张氏祖茔,世谓之“九龙朝拜”。张氏祖茔有乌纱帽、太师椅、案台、御带、官印,有“二龙戏珠”和“九龙朝拜”,风水极佳。世谚云:“德里张氏能出三斗六升芝麻官。”

金门寨北张家沟中的土龙龙头

金门寨南土龙沟中的土龙龙头

张氏祖茔占地面积达四十余亩,明清以迄民国时期,这里古柏森森,青翠蓊郁。张氏自始祖以下约十四代先祖葬此。张氏祖茔主要建筑有佳城坊(石牌坊,后世称为石门。)、石象生、始祖享堂、四门享堂、戏楼、伙房、墓碑、神道碑、引路碑、祖茔戒碑等。祖茔东北有外公陈氏绝茔一区,先祖遗训张氏子孙每年设祭拜扫,数百年来,相沿成习,已成定规。祖茔西坡根为张氏始祖党氏墓,始祖母党氏墓以下,依次为二世祖贵公墓,三世祖:大门祖琇、二门祖珷、三门祖珍、四门祖玹公祖墓。三世祖墓正前方,有享堂一座,房舍三间,为张氏合族祭祖摆放祭品之所。清乾隆三十六年合族所立“张氏始祖墓碑”,1985年重新树于张氏始祖墓前,并盖碑楼予以保护,碑楼额云:“两铭世第”,“流芳百代”。2003年清明节张氏合族重立《明四川巡抚张论神道碑》于张论墓前,并在祖茔中树洛宁县文物保护碑。张氏祖茔茔域分布为:大门祖茔在享堂之东、三门祖茔在享堂之西、二门祖茔在大门祖茔之东、四门祖茔在三门祖茔之西。

张氏祖茔东侧有戏楼一座,清乾隆三十六年张象德率合族所建,为每年春秋祭祖时唱戏之处。张氏祖茔南侧西坡跟为张氏四门祖墓。七世祖张稔、张爱;八世祖张士益、士敏、士慧;九世祖张论、张诰、张诏;十世、十一世、十二世等俱葬此。四门祖墓前有石人(文臣武将)、石马、石猪、石羊、石猴等十六对石象生自东而西陈列于墓道两侧,最东侧有:“佳城坊”,即张氏祖茔石牌坊,世称“石门”。1997年我在德里南寨张氏后裔院中发现一青石神龛,高1.3米,宽0.30米,厚0.30米,雕刻精美,两侧浮雕二龙戏珠,龙珠在正上方,中间凹下,上刻:“圣旨”。经考证此石为张氏祖茔石牌坊顶部构件,1996年,南寨张氏后裔在祖茔耕地时挖出,运回村中保存,2004年夏被盗。石门前有石门引路碑。明天顺岁贡蓟州通判张濬墓在祖茔东侧。张论墓前原有明朝崇祯年间所立神道碑一座,明朝资善大夫、户部尚书侯恂撰文。张氏祖茔之中树有清顺治年间张鼎延撰文所立《坟中戒碑》。祖茔中原有明清民国时期古碑一百余通,1958年大炼钢铁时,柏树被砍伐,祖茔中所有建筑、石象生及墓碑全部被毁,数百座墓冢被夷为平地,祖茔四周圈有围墙,解放后也被拆毁。

(二)完善张氏祖茔建设

1985年春德里张氏合族重新树立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张氏始祖墓碑》,同时建立碑楼加以保护。

张氏始祖墓

德里张氏祖茔,座西朝东,背依纱帽山,面临金门涧,正对金门涧河东岸土龙沟,与金门寨遥相对望。

张氏始祖墓碑楼,重建于1985年农历二月十三日,青砖灰瓦,碑楼正面横额:“流芳百代”,碑楼背面横额:“两铭世第”。

德里张氏祖茔,背靠纱帽山。

张氏始祖墓碑楼内镶“大清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张氏合族所立张氏始祖墓碑”一通,高七尺余,宽约二尺八,厚约一尺。墓碑为方头石碑,上方为方头碑帽,雕刻“二龙戏珠”,十分逼真,二条蟠龙正中书:“大清”。墓碑正中书:“张氏始祖墓”,右侧上方书:“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吉旦”。左侧下方书:“合族仝立”。《张氏始祖墓碑》今立于德里村张氏祖茔始祖墓前,保存完好。碑文收录于金门寨《张氏南院家谱》。

碑阳上方书:大清

正中书:张氏始祖墓

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吉日

合 族 仝 立

张氏始祖墓碑

张氏始祖墓碑阳

碑阴上方书:“本源” 序

【志籍贯】

原籍陕西同州,村名雁羌,俗呼念桥。元末避兵,至永居德里村,俗呼北里村。及后传衍繁多,地不敷养,遂尔星居四方。父母之邦,尚其勿忘!

【志世系】

陕西祖讳仲文,殁于陕。祖母党氏携子贵,至永赘德里村陈氏,子四曰:长讳琇配加氏,次讳珷配彭氏,三讳珍配秦氏,四讳玹配侯氏,自此分为四门,支派虽分,原本则一,敦睦勿替,是所望于后裔。

张氏始祖墓碑阴

【志茔域】

茔在德里村之南,东至界墙,西至坡头,南至祀田,北至界墙。其中柏树森森,壮茔观瞻。族人不得擅伐,更防他人窃盗。看守之责,合族共任。

【志葬次】

享堂之上,祖母党氏暨二世、三世祖墓俱在焉。长门在享堂之东,三门在享堂之西,东之东为二门,西之西为四门。各门不得凌乱,本门不得参越。享堂之东北,传有外公陈氏绝茔一区,张氏孙枝每年设祭拜扫,不忘本也。

张氏始祖墓碑阳拓片

【志祀田】

茔内旧无祭田,雍正六年,十二世孙象德通谋四门,长璐、瓆 、琢、曦暨象文、庭兰、曜等族长,等又会合族公同,设法置买祀田,其地东至路,西至堰,南至路,北至茔中。除茔道,计地十四亩零,栽桩:“张祀田”,祖灵鉴兹,世守是庇。

张氏始祖墓碑阴拓片

【志拜扫】

祀田稞租,夏麦秋豆,每亩四斗。长门庭兰,次门象德,三门琢,四门习之,轮流收管,原欲蓄积,以备重刻家谱之用,但遇拜扫之期,凡我族众,参差不齐,甚有惮远不至者,因从族议,将稞租备祭演戏,使远近闻知毕集,上以敬祖,下以睦族。

【志建立】

始祖墓前,旧无享堂,亦无戏楼。每遇拜扫,总备演戏,只觉荒凉。至乾隆三年,始建享堂两楹,戏楼一座。共襄者合族,总成者实璐、大臣、庭兰、璞、璁、拱辰、国佐、钰、平延、智延、克明、克敬、瑕、琩、汉臣、彩服、习之、晪、昉、晓、瞀、宁远二十二人之功也,不泯前劳,以励后效。

十二世 象德 谨志

公元2002年春德里张氏联谊会倡议重修家庙,重新树立德里张氏历史人物九世祖明四川巡抚、十世祖清兵部右侍郎张论张鼎延生平碑记,经过反复考察审订,决定在德里张氏祖茔树立《诰封通议大夫四川巡抚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讳(论)神道碑》,在风翼山张氏祖茔树立《诰封通奉大夫 兵刑工部侍郎张公(讳鼎延)神道碑》,建立碑楼加以保护。

2003年春德里张氏合族在德里张氏祖茔树立《诰封通议大夫 四川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讳(论)神道碑》,在风翼山张氏祖茔树立《诰封通奉大夫 兵刑工部侍郎张公(讳鼎延)神道碑》,建立碑楼加以保护。并请示洛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经多次协商,同时树立洛宁县文物保护碑,加以保护。

九世祖明四川巡抚张论神道碑

德里村是我们张氏家族的祖居地,德里村南有张氏祖茔,张氏始祖母党氏葬于村南纱帽山下立祖,二世祖贵公陈氏,三世祖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均葬祖茔。张氏传至三世祖分为四门,支派虽分,源本归一。

这里是张氏历代先祖归宿和长眠之地,这里有清乾隆三十六年张氏合族所立《张氏始祖墓碑》,碑记详载张氏家族祖籍及其由来始末,张氏分门基本概况,茔域、祭田及祖茔拜扫族规。这里有张氏始祖及历代先祖之墓,这里有张氏先贤明代通判张濬墓,四川巡抚张论墓等,是张氏家族进行纪念先祖创业之艰难,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地方,张氏子孙每年到这里修坟祭祖,祭拜祖先,缅怀先贤,慎终追远,不忘根本。

十世祖《兵刑工部侍郎张公(讳鼎延)神道碑》

第二,建立德里张氏总家庙,以统全族,加强团结,提高张氏家族凝聚力。在全族内,大力倡导张氏后裔继承优良传统,传承家训家风,耕读为本,忠孝传家,加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宣传教育,爱家,爱国,爱乡,珍惜同族之间手足之情,患难与共,和睦乡邻,孝敬长辈,爱护晚辈,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报效祖国,为祖国全面建设贡献力量。

德里村张氏家庙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明四川巡按张论所修,明崇祯初年张论、张鼎延父子重建,均屡经兵燹被毁。清朝时期,数次兴建,均被毁。

德里张氏家庙

现存张氏家庙位于德里村北寨东侧,为德里张氏三门二房张权、张楹、张杜兄弟三支后裔合族家庙。德里张氏三门家庙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开始修建,建成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秋。为豫西著名工匠宜阳县人李鸿文修造。德里三门族长张士元,族正张居午、张明堂主持修建,经理人:张东兴、张国荣、张居午、张士英、张福生、张朝林、张明堂、张聚堂、张龙范、张龙池、张自发、张永和、张中信、张富华、张孟兰、张鼎臣、张荣光、张三光、张德魁、张成魁、张全礼、张清溪,张清莲、张文杰、张雷动、张光恩等。以上这些张氏家族的功臣,他们的功劳千秋永存,张氏后裔永远铭记。

德里张氏联谊会成员在家庙前留影

张氏家庙院落:南北长73米,北宽55.5米,南宽29.5米,中宽26米。张氏家庙戏楼:公元一九六五年三月三日上梁。主持人:德里村长张聚臣。工匠:张地福、张福禄。

张氏家庙正殿为方三丈三间,砖木结构,建筑雄伟。张氏家庙前有月台一座,月台之下东南角有青桐树一株,张氏家庙正南有戏楼一座三间。

张氏家庙地基和月台高出地面1.50米,地基和月台用石头砌成。家庙前月台,东西长12米,南北宽10.70米。月台为合族祭祖时,族人众多时,参拜时跪拜之处。

张氏家庙前面全部用木格扇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环形木雕格子窗,中部为方形木格子窗,下部为木门。

张氏家庙前檐下有斗拱,在檐下斗拱之下为透花木雕,雕刻精美,有牡丹、荷花、松树、仙鹤、鸟兽,如:喜鹊登腊梅,喜报人间吉祥,意为喜上眉梢;青松与仙鹤,喻为延年益寿;羚羊卧草地,象征丰衣足食;长颈鹿仰望枝头,意为和谐在望;鸳鸯交颈眠,意为夫妻亲善,家庭和睦;蜜蜂蝴蝶围绕牡丹漫天飞舞,比喻富贵吉祥。透花木雕下为雕刻精美的花纹木板。有二龙戏珠、二狮相戏,麒麟望风,五岳映衬,栩栩如生。

德里张氏家庙

张氏家庙东西两面山墙全部用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后墙为土坯砌成。家庙青砖灰瓦,五脊六兽,动物造型,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张氏家庙古朴典雅,宏伟壮观。

在清代,德里张氏各门各支各派分别建有很多家庙,各支派单独进行宗族活动,这样在德里张氏内部就形成了很多宗派,这种状况不断地延续发展,无形中严重影响了家族的内部团结和凝聚力。为了加强家族团结和提高家族凝聚力,首先德里张氏家族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总家庙,以统其族。

2001年春,经德里张氏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泽武倡议,联谊会会长张延贞、副会长张振卿、张占魁、张迎年等反复研究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决定把德里张氏三门家庙改为德里张氏总家庙,具体安排联谊会会长十八世张延贞和张占魁出面做德里张氏三门家族的思想动员工作。张延贞和张占魁回到德里村,多次召开群众动员大会,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陈述利害,德里张氏三门族人发扬高风亮节,不计本门利益得失,以全族大局为重,愿为张氏家族团结贡献力量。2003年春经联谊会会长张延贞和德里张氏三门合族商议,一致同意自愿将张氏三门家庙无偿捐出,做为德里张氏全族家庙。

经德里张氏联谊会研究决定,在全族内集资,重修张氏家庙及张氏祖茔,德里张氏三门家庙改为德里张氏家族总家庙,其产权仍归德里张氏三门所有。

德里张氏总家庙的正式确立,结束了历史上分宗立派、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是张氏家族文化建设史上的大事,意义重大,影响久远。

张氏家庙戏楼

张氏家庙正殿门上方悬挂匾额“张氏宗祠”一面。在家庙正殿内供奉:“张氏始祖讳仲文、二世祖讳贵、三世大门祖讳琇、二门祖讳珷、三门祖讳珍、四门祖讳玹之牌位。”并在家庙前檐下树立《德里张氏捐资功德碑》两通。祠后树立《张氏始祖讳仲文配党氏之碑》、《张氏二世祖讳贵配陈氏之碑》、《三世大门祖讳琇配加氏之碑》、《三世二门祖讳珷配彭氏之碑》、《三世三门祖讳珍配秦氏之碑》、《三世四门祖讳玹配侯氏之碑》等。并为外祖陈公树立《外祖陈公讳仲武神主碑》,另树立迁嵩县张村支祖十二世祖《张公讳兴仁懿德碑》。

张氏家庙碑林

张氏始祖讳仲文之碑

二世祖张贵之碑

大门祖张琇之碑

二门祖张珷之碑

三门祖张珍之碑

四门祖张玹之碑

张氏家庙是德里张氏后裔进行寻根问祖的好地方,为德里张氏后裔提供了一个祭祀始祖、追思先祖、缅怀列祖丰功伟绩的良好场所,是张氏家族进行家训、家风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基地,是张氏世代子孙魂牵梦绕的圣地。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张氏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

德里张氏外祖父陈公神主碑

栾川县张村祖张公讳兴仁懿德碑

第三,重修《张氏家谱》,详加考证张氏源流,历代迁徙及支派,分布村落,真实记录张氏家族发展史,完成这一重大世纪工程。

清顺治十四年四门十世伯祖张鼎延编纂《张氏家乘》传世,为德里张氏合族之谱。其后张氏各门各支,后世相沿修有支谱,然历经战乱、灾荒、流离、迁徙、社会变迁,张氏家谱大多被毁,幸存的家谱也是残简断编,支离破碎,家谱失叙达数百年之久,悲哀之极,令人痛惜。目前我们德里张氏家族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张氏家谱》,这是张氏家族的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自1984年以来,德里张氏各村后裔多次强烈呼吁重修《张氏家谱》,自那时起,我就立志重修家谱,开始留心收集整理张氏家谱文献资料,未曾一日懈怠。数十年来,我走访张氏各支派村落,亲赴张氏祖籍地陕西大大荔县以及张氏外迁嵩县、栾川、宜阳、渑池等地,考证了解张氏支派迁徙脉络,整理家族历史材料。2003年我受德里张氏联谊会委托让我全面整理德里张氏合族家谱,重任在肩。自1984年迄今三十五年,为此不曾一日安寝,朝夕提斯,目前已基本将德里张氏大门、二门、三门、四门家谱世系整理在卷,争取在三年内完成《张氏家谱》复核、排版、修订、印刷发行,完成张氏家族全族人的重托,告慰先祖英灵,对张氏先祖有一个交待,完成这一历史重任。让我们德里张氏后裔有谱可寻,有根可追,提供一个历史文献依据。

《张氏家谱》完成后,我们德里张氏家族这才真正拥有了一个完整的精神追求和信仰体系,张氏祖茔、张氏家庙、《张氏家谱》三位一体,三者共存,那是我们德里张氏家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德里张氏的无限荣光,也是一个世家望族的必备条件。这三者是我们家族建设的核心,丝毫不容有半点懈怠之心。

德里村是德里张氏家族的发源地,这里有张氏祖茔、张氏家庙、《张氏家谱》这三大家族文化资源,是张氏先祖留给张氏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张氏后裔进行寻根问祖的好地方,为德里张氏后裔提供了一个追思先祖、祭祀始祖、缅怀列祖丰功伟绩的好场所,是张氏家族进行家训、家风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经常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张氏家训、家风,并将之世代相传,永保张氏家族绵延久远,繁茂昌盛。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eBTAWwBmyVoG_1ZUj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