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GDP保持高位增长 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中部崛起?

2019-11-18     苏白传媒

湖北前三季度GDP增速7.8% 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湖北GDP保持高位增长 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中部崛起?

据湖北日报、荆楚网10月22日消息,湖北前三季度GDP增速7.8%,保持了高位增长,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过去说,湖广熟,天下足,由于历史原因和转型期震荡,湖北一度发展滞后,裹足不前,尤其是武汉、沙市、襄阳等明星城市一度落寞,星光黯淡。但是这些年,湖北坚持高质量发展,很好利用了区位优势,发挥九省通衢的优势,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以说是中部地区、华中地区的领头羊,而武汉复兴,巩固了华中第一城市地位,重新步入全国新一线城市序列,宜昌、襄阳两翼齐飞,成为新的增长极,区域副中心城市。

湖北的GDP保持高速增长,在基数已经相对较大的前提下,实属不易,十年间,武汉光谷再造一个新光谷,众多高新科技产业进驻,孕育出一批高科技资本新贵,众多光纤、生物医药、芯片、显示屏、手机零部件,芯屏端网新产业发展迅猛,为湖北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湖北的GDP保持高速增长,各地纷纷出台人才落地、人才引进计划,求贤若渴,孔雀东南飞变身就地创业,在汉就业,在鄂就业,唯楚有才,但长期存在的楚才晋用现象,人才流失现象得到缓解。武汉成为众多毕业生理想、期待的就业地,人才为武汉、湖北经济筑牢底盘和基础,也带来创新和活力。湖北、武汉有密集的高校、科研产业,每年有规模庞大的毕业生,这些生产力中的高素质人才,落地转化为驱动力、活力,为经济发展带来变量和化学反应。

湖北GDP高速发展也得益于各地优惠政策,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的大力推进,湖北黄冈推出能人经济,让能人带动家乡人创业致富,随州发展专用汽车及配套产业,宜昌在水电工业、旅游业、电解铝、食品工业基础上,进入了汽车产业和工业,也带来经济发展的心得格局。黄石引入规模以上工业产业,从钢铁、服装发展高新装备产业、高科技产业等,GDP保持了高位增长,鄂州引入港口、物流、机场,打造临空经济,引入了动漫产业和冷藏链仓储业,经济活力释放,龙头企业规模、引领效应突出。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鄂东、鄂西、鄂中北区域经济保持了活力和强劲动力。

湖北是九省通衢,区位优势明显,湖北高铁纵横,黄金水道长江、汉江穿越全境,高速公路路网密布,水、陆、空交通建设持续推进,多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连接城乡、四通八达,交通发展,交通发达,带来信息流、物流、人流,活跃了经济,推动了经济发展。

湖北零售业、电商也保持了高位增长,全社会销售零售总额达到6181.12亿元,增长9.2%。这个数字表明居民收入上升,消费信心强烈,以及消费欲望提升,实施也是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的结果。这得益于个人所得税优惠减免政策,小微企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藏富于民,得益于中央政策,得益于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决执行,得益于各地的落实,得益于相关部门和基层同志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真正让居民、小微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是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增长。

湖北也是旅游、餐饮大省。湖北餐饮业增速达到12.1%,表明了自省政府推出楚菜以来,湖北菜肴,以及楚菜品名、品类建设品牌,打造形象,湖北菜、楚菜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在公款消费抑制的前提下,餐饮业保持增长,应该是夜生活、夜晚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卖、电商平台解决消费者痛点,以及居民消费习惯改变结果,例如年夜饭订购火爆,从在家吃年饭到上酒店、餐馆就餐。

湖北旅游收入增速达到17.2%,这个数字表明湖北从出行过路地,一日游、过夜游发展到了出行目的地,黄金景点宜昌、神农架继续火爆,保持吸引力。恩施秘境、襄阳三国、汉文化古城、荆州新旅游园区、武当山、九宫山以及各地红色旅游、农家乐、休闲游、自驾游、拓展游方兴未艾,活力爆棚。海外游成为居民的新选择,自由行成为旅游爱好者的新选择,旅游业也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物流、交通、购物、农副产品销售的发展,实现了规模效应、集群效应。

湖北保持高位增长,有望今年保7望6,在人均GDP,单位面积GDP处于全国领先,在GDP总量上居于湖北前列,部分地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如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意味着,老百姓日子越来越老,假以时日,保持增长,湖北经济可能会到第6、第5、第4,总量超越河南、四川,目前在人均上应该是全国前六,华中地区第一。

中部崛起战略,或将实现,湖北崛起的雄姿或将展现,湖北发展迅猛,是华中之服,也将辐射、引领周边地区,为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承担纽带、桥梁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嬗变,为中国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苏白传媒 柳轻侯

其他:部分图片供模拟想象,不代表文字特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cU8fW4BMH2_cNUgcJ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