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最富有的男人,竟然是“最奇葩”的他

2019-12-10     麦穗小鱼

文/麦穗小鱼

题记:

富有,每个人的定义不同。

有的人富在有钱,有的人富在思想。物质的富有在于一时,思想的富有在于一世。

在我看来,物质富有的人很多,思想富有的人却很少。

马东恰恰就属于后者!

幼儿园都没毕业的MM马,遭遇校园霸凌时,被逼着说相声

1968年,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被打成反革命,下放到黑龙江一个农场接受改造。

北方的冬天呵气成冰,但是丝毫不影响劳改们的热情。他们个个表现的都很卖力——耕地、开荒、喂牛…,干得是热火朝天。为的就是好好表现,以便被早日“正身”回城。

那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当时的中国根本没人在意这个洋节日,更不会像现在这样张灯结彩。马季他们吃完早饭一如既往的到农场参加劳动,干完活一身疲惫的回到住处,农具还没来得及撂下,就有人跑来报信说,“马老师,你老婆给你生了个儿子。”

那年,马季已经34岁,在半个世纪以前也算是老年得子。他激动万分,无奈却没法相见。但儿子是圣诞老人给他最好的礼物,据说那晚他花光了兜里所有的钱,狠狠地请大伙儿搓了一顿。

马季与“小马季”

当时,马季的老婆于波是铁道兵文工团的演员,经常下基层演出,只好把出生不久的儿子马东寄养在北京亲戚家,虽有万分不舍,但也别无他法。

父亲马季常年没法陪儿子玩乐,母亲也是聚少离多,所以缺少管教的马东自小就非常调皮。三岁那年,被阿姨“扭送”去幼儿园,由于太过闹腾,像个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搞得别的小朋友根本没法正常上课。老师们也是焦头烂额,半年后所有老师都投降了,并使出了杀手锏——劝退!而这恰恰正和小马东的意,只要不去上学,管他呢。

劝退之后,他被继续寄养在亲戚家,那时候每个家庭孩子都多,根本照顾不过来。小马东就彻底释放了自己的天性——爬椅子、钻桌子,玩得是不亦乐乎。

父亲马季自从马东出生后,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儿子。还没见儿子一面的他,1971年好求歹求向组织请了一个短假。回到家,就急匆匆的满处找儿子,结果却没找到。阿姨说,不用找了,肯定又钻桌子底下玩去了。于是,阿姨就喊:“小马东快出来,看看谁来了。”

果不其然,小马东从桌子底下探出脑袋,虎头虎脑很是可爱,就是脸脏得不成样子。那是,马东第一次见到父亲大人。不过,当时马东以为是个陌生人。所以难得一次特别规矩,先是敬了个标准的少先队员礼,然后大声喊:叔叔好。谁知道这位“叔叔”瞬间就红了眼圈,盯着小马东哭了起来。马东后来回忆,我当时都懵了,谁啊这是,这么大的人怎么突然就哭上了?

在家没呆几天,马季又回到了黑龙江农场,直到马东上了小学,父亲才回到北京,分离多年的一家人最终得以团聚。投入父母怀抱的马东并没有很快乐,父亲80%的时间都在外演出。偶尔在家,也是严厉告诫他要好好学习,放学后不准在外逗留。所以,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才是马东最快乐的时光。

上学时,他时常会看到高年级的同学欺负弱小的学生。虽然自己也很顽劣,但从不主动惹事。但有一次,他还是被一群人给“逮”住了。他背靠墙角,瑟瑟发抖,以为自己会挨打。本想先求饶,怎料对方先开了口:“你父亲是马季吧,给我们来一段相声,就不揍你。”

可是,小马东根本就不会说相声,但是他鼓足勇气说:“大哥哥们,回家后我一定让父亲教我一段相声,到时候再说给你们听。行吗?”这才得以逃脱。

马东好不容易脱身,胆战心惊跑去跟老师告状,不料,整个办公室的老师都满含期待盯着他:

“要不,你也先给我们来一段儿?”

马东无语凝噎,欲哭无泪。回到家,恰好父亲正跟徒弟姜昆等人研究相声,他就躲在一边偷听,被发现后,父亲毫不留情把他赶回房间写作业。让父亲教自己说相声是不可能了,他就偷偷找出家里珍藏的传统相声集子,抄在作业本上,天天背段子。

有一天,父亲一大早就在家给徒弟们下挂,讲到兴头上,漏掉了一个包袱。还在房间里睡得迷迷糊糊的马东听到,条件反射般开口补上。在场的徒弟们都很惊讶,都说马东有天赋,孺子可教。但是,马季根本就没有子承父业的打算,不希望他干这一行。

几十年后,马东跟郭德纲聊起这段往事,已为人父的郭德纲摇头叹息:可能就跟我不想让郭麒麟学相声一样。太难了,太难了。

由于长时间的分离,加之缺少沟通,这对父子的关系并不好。马东一天到晚脑袋里想的就是如何逃脱父亲的束缚,说来也巧,这样的机会真的从天而降。

18岁那年,有了出国的机会,心悸难耐的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临行前,母子难分难舍,父亲却还是那副严肃的表情:我十三岁就去上海当学徒工,为家里减轻负担。你都十八岁了,该自己养活自己了。

这段冷漠的告别词,浇灭了马东好不容易酝酿出的对父亲的眷恋,十八岁的他,带着父亲全部积蓄——三万块,踏上了去悉尼的飞机。

身在异国心最寞,失恋之后吟小诗,却被郭德纲拿来当作相声的定场诗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还非常落后贫穷,即使如相声大师马季都不算大富大贵。1986年,马季拿出了平生所有积蓄,三万人民币,送马东赴澳留学。

悉尼这座城,留下了马东的青春记忆。整整八年,马东在此留学、恋爱、工作和生活,期间有如放逐,多年未和父母团聚。18岁到26岁,是一个人最黄金的青春年华。而那时的中国,能出国留学的人寥寥无几,更是一种幸运和荣耀。但马东却坦言,“悉尼很美,而在我去的那些年,因为我自己的窘境,导致那个美其实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

2019年中国最富有的男人,竟然是“最奇葩”的他

马东所说的窘境,一方面是因为穷。他当年也算是“富二代”,但毕竟中澳两国的差距实在太大。所以到了悉尼之后,马东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活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剩余时间都用来打工”,早上当清洁工,晚上去餐馆当服务员,周末更是逮到啥赚钱就干啥。假期则去皮包作坊揉袋鼠睾丸皮——把袋鼠的睾丸皮用化学药水洗干净,揉软了制成女士用的小钱袋。工厂里又腥又臭,马东边工作边犯恶心。这是他所谓的“打过的最著名的工”

马东说,那时候他就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开源节流。一边打工赚钱,一边省吃俭用。为了省钱,头发留到很长,像高晓松一样。走在悉尼的大街,别人都以为他是流浪的艺人,回头率很高。后来,他自学理发,或者让别人帮忙剪,剪之前还要接受若剪砸不负责的“免责协议”。

另一方面是因为强烈的边缘感。每个远离故乡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被疏远,被隔离的感觉。语言的不同,价值观的差异,生活方式的迥然,都会让人越发想家。以至于,在他回国后做《有话好说》节目时,每次采访进城的农民工,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在悉尼的那些年,脑子里呈现出来的全部都是自己在澳洲那种手足无措的状态。

母亲心疼儿子在国外的艰辛,通电话时常常哽咽难言,父亲却在一旁大喊:男孩子就要吃苦,这对他以后有好处。这句话,在马东听来异常刺耳和扎心,他常常怪罪父亲为何如此狠心。

独在异乡,难免寂寞。马东便以《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来打发寂寞。打发寂寞最好的方式是恋爱,在悉尼马东也开始了自己的初恋。坠入爱河的马东觉得生活不是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惜好景不长,激情过后爱情冷了下来,他失恋了。像所有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一样,坠入爱河也就意味着陷入情网。失恋后的马东心碎不已,越发深重的思乡之情更是让他度日如年。有一天夜晚,他在翻看《红楼梦》时,仿佛彻底明白了林黛玉的心,对月抒怀,诗性大发,提笔写下一首情诗:

伤情最是晚凉天,憔悴斯人不堪怜。

邀酒摧肠三杯醉,寻香惊梦五更寒。

钗头凤斜卿有泪,荼蘼花了我无缘。

小楼寂寞心宇月,也难如钩也难圆。

后来,在做《饭局的诱惑》节目时,一伙人拷问马东在澳洲的情事,谈到当年在悉尼他交往了一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女友时,康永哥开玩笑地问他,“马东,你是图她的钱,还是图她的熟练啊?

搞得在场的小女生们羞答答地,满脸羞红。马东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干瘪嘴。人家不图钱,不图肉欲,付出的是真感情。

后来,郭德纲将此诗用作相声定场诗,流传度也越来越广,大家才知道这首小诗原来出自马东的之手。无不交口称赞其有才。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马东顺其自然地选择了IT工作,一个月收入几乎等于父亲一整年。可是每天走进办公室,那种枯燥无味的生活让他仿佛看到了10年后,20年后的自己。其实,可以被预见的未来是最可怕的!激不起任何斗志,像个木偶一样浑浑噩噩。

当时,马东看到台湾脱口秀主持人胡瓜的节目,突然意识到站在舞台上主持节目居然如此迷人。于是,更加坚定了回国重修专业的念想。但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父亲坚决反对。没办法,他只能煎熬着这一眼望到头的枯燥生活。

直到1994年,马季等人在春节期间去澳洲演出,马东请假陪同。在后台看这些表演者的生活时,觉得这才是人生,比自己待在澳洲的这八年都更加丰富多彩。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无拘无束,且有意义。

于是,他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辞去了让人羡慕的IT工作,决绝的回国了。

主持生涯亦光彩,功成名就辞央视

回国之后,因为对娱乐圈的热爱,马东便到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学习。毕业后,进入湖南卫视,正式开始主持生涯。

他主持的《有话好说》很受欢迎,收视率一直不错。但是节目播出83期后,马东在节目中公开讨论同性恋话题,那时候同性恋还是个颇为忌讳的话题,于是《有话好说》被迫整改停播。

节目虽是黄了,但短暂的主持生涯为他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再加上继承了父亲的语言天赋,又有博览群书后的积淀,他的台风稳健却不失幽默。那时候,很多电台都想邀请他加入。最终,马东选择了央视。主要是源于平台好,起点高。

加入央视后,马东主持了《挑战主持人》。在这里他充分展现了自己掌控舞台的功底,更欣喜的是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与《有话好说》的编导彭小盛在工作中互生情愫,最终结为夫妻。

主持也分很多类,马东最喜欢的主持类型是访谈类。于是,他通过竞聘成为央视《文化访谈录》的主持人,并担任制片人。父亲马季还曾作为嘉宾参加了《文化访谈录》,那是父子俩唯一一次台前合作。

马东的国外留学经历和从小家庭的生活让他对艺术耳濡目染,每次面对选手、观众以及评委的挑剔目光,幽默机智细胞的马东总有一种处变不惊的松弛。

在《挑战主持人》时,他能轻松化解张绍刚和叮当的戏谑,在《文化访谈录》中亦能睿智地对话语言学家周有光。

马东的主持风格睿智,幽默,大气,很有自己的特色,亦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他不帅,也不酷,有时候还显得憨态可掬,但是他在中国电视主持界却声誉日起,靠的就是他明快的现场判断力和犀利的思维。最主要的是,马东是个包容心特别强的人。他曾说:

“我是一个身段柔软的人,我在任何一个容器里,都可以盛满这个容器。

马东在主持界混得风生水起,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扑在工作上,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在央视两年后,正在工作的马东接到家人电话,说父亲心脏病复发。等他赶到医院,父亲已经停止了呼吸。

“子欲养而亲不待”,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是马东一直以来的遗憾。很多年后,他在节目里说起父亲,仍然很难释怀。直到某天梦见父亲对他说:我今天才真正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缘再聚。

一向幽默的马东红了眼睛,他说:“我不信,我觉得我父亲去世当天,在他一呼一吸之间,他就已经走了。我觉得这是我自己对我自己说的,是我放掉了我自己。”

2009年春晚,他在担任春晚语言类节目导演时,献出了自己的相声首秀,表演《五官新说》,以此致敬已世的父亲。

后来,马东在整理父亲自传书稿《一生守候》时,看到一句“马东是我最大的骄傲和自豪”,顿时泪如雨下。

《奇葩说》有一期关于死亡的辩题,马东提及父亲时,虽然故作镇静,但是眼含泪花,连声音都有些颤抖。

2010年以后,央视出现离职潮,大批主持人纷纷下海或是跳槽到地方台。马东自不例外,2012年底,马东决定离开待了十一年的央视。时任台长极力挽留他:“你在中央台不是没有发展。”马东一脸诚恳地说:“我知道,但是我想换一种活法。志不在此。这是我的性格,一旦动了念想,不计代价。

他更是坦言:人要有归零的精神,我已经 40 多岁了,基本上每隔几年就要全面的归零,我觉得这么活着才有意义。其实我要感谢央视的节目,让我享受了很久。有这个平台让我发出自己的声音,已经很满足。

人生开启新征程,他依然做到了网综行业的头部

不惑之年辞职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离开了央视这个“高大上”的平台。但是,马东不怕。一来,他主持功底深厚,才华出众,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二来,他喜欢挑战,不喜欢风平浪静的生活。

从央视辞职后,马东很快便加盟爱奇艺,成为首席内容官。上任之初,央视最年轻的导演牟頔来到爱奇艺,本打算出售她们制作的综艺节目《喜乐街》的网络版权。却在与马东几次交谈后,被其“花言巧语”所蛊惑。最终,带领自己20多人的专业团队加盟爱奇艺,成为了央视迄今为止最大的离职潮

话说,中年危机会像秃顶一样不期而至

马东自然也未能逃过,虽然他没有秃顶,但是,眼袋日益耷拉下来。成为了爱奇艺的内容官,自然节目就要以内容为王,所以压力空前的大。为了缓解压力,那段时间马东总是找老炮儿高晓松一起喝酒。两个中年油腻男,把酒言欢的同时少不了争论。那时候,高晓松正在做《晓松奇谈》,做的还相当不错。所以,马东请晓松喝酒醉翁之意在于请教。

毕竟,他们两个都是见过世面的人,不仅见多识广,而且才气过人。有一天,两人喝的酣畅淋漓,天南海北侃了一通。突然,高晓松摇起扇子开玩笑地说:“像咱们这样的“大喷子”,弄一个辩论节目挺好的。”

高晓松本是一句玩笑话,马东听着却如醍醐灌顶,眼前一亮。一拍大腿,就干这个。他敏锐的感觉到,辩论节目一定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于是,他把节目的宗旨定位为:向世俗既定的黑白对错宣战。然后,就放手交给牟頔团队筹划。一年半后,《奇葩说》横空出世。

第一期节目中,马东、高晓松、蔡康永合体,这三个原本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穿着苏格兰长裙亮相,组成了史上最无颜值组合——马晓康组合。吃瓜群众齐声喊:真污!

《奇葩说》上线首日,点击量24小时破百万,被冠以全网最爆款辩论类真人秀节目。此后,便一直处于网综类节目的头部。

但是,加盟爱奇艺的一两年里,马东不堪重负,眼袋越来越重。主持人毕竟还是需要有一点颜值的,虽然马东靠的是才华。于是,他就萌生了割眼袋的念头。

2015年春节前,马东拜访了一位做整容的朋友。他指指自己的眼袋,还未开口,朋友便劝说道:“你这眼袋迟早要弄,你现在不弄以后也得弄,与其以后弄,不如现在弄,所以现在就弄了吧。”

从医院走出来的马东觉得自己宛若新生,架上一副墨镜,也有了型男的味道。后来,在节目中他经常自嘲。

马东割眼袋,这可是个重磅新闻。要是搁到现在,准会在热搜榜上呆一周。《奇葩说》的制片人牟頔,得知马东割了眼袋后嘲笑他有病,马东却不以为然:赵忠祥老师割眼袋大概在20年前,那时候可是件大事,看电视都是“嘘,千万不能说”现在割眼袋能是多大的事儿啊,就跟理发一样。

《奇葩说》可以说是一炮而红,成为了很多节目效仿的范本,但从未被超越。像《吐槽大会》等节目也很有看点,但个人认为《奇葩说》更胜一筹。节目在“嬉笑怒骂”间,带给观众更多维度的思考,在热闹的表象下,依旧可以挖掘出值得思考的内容。

《奇葩说》里,我们经常看到议长大人马东身着艳丽花哨的服装,瞧着木鱼,或是指点江山,或是口出金言。马东的花式植入广告更是一绝,什么“动动手指不用跑,好家都在贝壳找。”、“一直京东一只爽”......。所有竞品节目制作方都拿着马东的“花式植入”质问自己主持人:为什么你们不可以?

马东曾说:“我的生命底色是悲凉”

正是这种入世的姿态,让他可以无条件地拥抱着资本社会的一切新鲜事物,让他学习年轻人的话语体系。

2018年,米未制作推出了全新升级的《奇葩说第五季》马东担任主持人,高晓松、蔡康永、李诞、薛兆丰担任导师。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的加盟更是让我们对很多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他用经济学原理渗透到辩题中间,发人深思。

说白了,《奇葩说》就是披着辩论的壳做着娱乐的事情。但是,节目的选题总能激起共鸣。从大家都在讨论的婆媳关系等家长里短到“如果有忘情水你会不会喝”的灵魂发问,再到“要不要精致穷”的当下考量。几乎每一个辩题都能直击人心,给人以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毫不夸张地说,《奇葩说》是一款兼流行趋势和具备多数人共识感的综艺节目。各路辩论大咖,肖骁,黄执中,大王,邱晨,颜如晶,陈铭,傅首尔,小黑,马薇薇等“妖魔鬼怪”在节目中唇枪舌战,时不时的刺激一下大家的味蕾,引起某种不一样的思考和碰撞。

而每期邀请的一位女神和男神更是让节目看点十足,比如,陶虹,杨超越,赵薇、赵又廷、许晴、海清、张绍刚、张雨绮,金星、柳岩、阮经天,大张伟等等。

马东像是一个拿着长剑的探马哨兵,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匍匐前进,绕过死尸和痛苦的呐喊,就这样《奇葩说》走过了五季,迎来了《乐队的夏天》。

《乐队的夏天》是另外一个奇葩。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综艺节目的内容打造和形式的边界正在不断的打开和拓宽,并且似乎形成了一种不可控的自我进化模式。马东在采访时说到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表示:你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我现在每天做的事就是在研究他们喜欢什么,稍微能跟上他们的步伐。不要动不动说定义和引领,咱得先跟的上。

如今,《奇葩说》的第六季依然被众多年轻人追捧,我也是每个礼拜四和礼拜六必守在电视旁观看。个人认为,确实比其他网综节目高出不止一个档次,每期辩论都会给你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也会收获颇多。

最后,摘抄几段《奇葩说》的金句,与之共赏:

  • 选择我爱的人是给自己制造伤口,选择爱我的人是给自己一副盔甲
  • 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们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 善良是很珍贵的,但善良没有长出牙齿来,那就是软弱。
  • 一个男人作践自己来取悦你的时候,千万不要因此感动。这个烟头烫在他身上,下一个就可能烫在你身上。
  • 谎言是我们进出这个粗鲁世界的一抹润滑剂
  • 每个人都站在窗前看这个世界,有些人看见的只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
  • 任何被世界玩弄的人,都表现的玩世不恭
  • 爱情当中最本质,最让我们动容的力量,不是他合适,而是我愿意。
  • 我们都好像一个小小的飞船,当有一天要离开地球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一直去抚摸出厂时的那道伤痕,而是勇敢地去拥抱灿烂的宇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XfA-W4BMH2_cNUgoN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