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胖子
一、感恩是最珍贵的品德
如果说,父母对于孩子有什么期许。莫过于希望他身体健康,开心顺意,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或许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心怀感恩。
11岁的石文毅是学校里最忙的学生,中午一下课,就往家里赶,因为,他要赶回家给奶奶做饭。
石奶奶70岁了,随着老伴、儿子相继离世,11岁的石文毅是她唯一的亲人,也是她唯一的依靠。
石奶奶偏瘫已经5年了,这5年里,石文毅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每天在学校和家里两头跑,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奶奶。
谈到未来,石文毅的愿望是挣钱给奶奶花。
石文毅的成绩并不算优秀,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个孩子茁壮成长的美好。他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比考100分更重要的能力。
有的孩子心怀感恩,有的子女内心却住着恶魔。
贵州的王老太已经77岁了,因为做不了农活,没有了收入,生活难以为继。
而她穷尽一生,养育的5个子女却始终冷血无情,不愿赡养母亲。
不得已,王老太将5个子女告上法庭。
法院当庭宣判子女每月给200元,法庭上,王老太泪流满脸。
时光退回到五十年前,那时的她洗衣做饭、赚钱养家,甘之如饴。她肯定想不到,老迈的自己会被子女厌弃,连活下去都困难。
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而这份美德在现代社会日渐稀缺。
31岁的男子因6万彩礼,生生逼得母亲跳楼自杀;
20岁的杨某将思女心切的父亲骗进传销,致使他跳窗身亡;
江苏13岁男孩弑母,他说:“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此类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让人惊心的同时,也催人反思。
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父母穷尽所有,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二、孩子为什么不再感恩?
为什么曾经天真的孩子却长成了白眼狼?
(1)父母盲目追求成绩,忽视素质教育
教育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家长们殚尽竭虑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是把全部眼光都聚焦在孩子的成绩上。
《少年的你》里,魏莱表面乖巧懂事,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喜爱,满墙的奖状是父母炫耀的资本。
可事实上,魏莱冷漠自私,以欺负弱者为乐,辱骂、殴打同学,是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
魏莱的畸形生长,源于父母盲目追求成绩,却忽视了魏莱的身心健康。
他们对成绩的追逐已经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因为高考失利,魏莱父亲甚至一年没有跟她说过话。
在这样高压的家庭环境下,好成绩是魏莱获取父母关注的唯一筹码。
她被教导要考高分,光耀家族门楣,却从来没有人告诉她要热爱生活,要心怀善意。
(2)父母一味付出,孩子索取成性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贝勃定律”,指的是单方面习惯性付出,会让接受方习以为常。一旦付出的程度减少,则会引起对方不满。
这是不是和很多亲子关系相似?
25岁的汪佳晶在日本留学五年,平日里奢侈消费,常常呼朋引伴去高档场所玩乐。
一掷千金的豪气让朋友误以为他是富二代,事实上,汪佳晶家境清贫,为他买单的是月薪不过7000元的母亲,而他自己从没挣过一分钱。
汪佳晶一个电话,汪母便把工资全部打给儿子,为了满足他的需求,汪母甚至四处借债。
最后,汪母实在没有钱了,机场里,愤怒的汪佳晶拿起刀朝母亲的胸口狠狠刺了九刀。
汪佳晶不相信母亲没钱,他觉得母亲是在骗自己,他要惩罚她。
汪母一直盼着儿子学成归来,她以为会是新生活的开始,却没想到麻木无情的儿子亲手夺走了自己的生命。
父母一味付出,对孩子不是爱,是害。
孩子索取成性,一旦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很容易拿起屠刀,刺向那个曾经对他予取予求的亲人。
(3)没有吃过苦的孩子,缺乏同理心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关爱呵护在所难免,可是保护过度,不舍得孩子让吃一点苦,往往为他之后的人生埋下隐患。
48岁的大卫名校毕业,却在家当起了啃老族,衣食住行皆由81岁的母亲照顾。
面对母亲的劝诫,大卫振振有词:“都怪你!要不是你从小什么都给我准备好,我会成现在这样吗?”
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对他而言却是最可怕的礼物。
从没吃过苦的孩子就像没有经历风雨的小草,无法面对真实的世界,也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
三、培养感恩之心,遵循这三点
如何培养一个感恩的孩子?答案并不简单,需要父母用心教导。
(1)父母以身作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提出 “镜中之我”理论,他认为,人们会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就是最好的镜子。
曾经,央视有一则广告,感动无数人,《给妈妈洗脚》。
视频里的小男孩看到妈妈为外婆洗脚,便依样画葫芦,端来一盆热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
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父母对人友善,孩子学会的是善良明理;
父母穷凶极恶,孩子学会的是恶语相向;
父母迎难而上,孩子学会的是坚毅勇敢;
父母贪图享乐,孩子学会的是好逸恶劳;
当父母对身边的人心怀感恩,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在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
(2)教会孩子分享,培养同理心
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认为:“同理心让我们保持弹性,远离偏见,以敞开的心灵和想法去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分享意识,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觉得中国式餐桌就是最好的练习场。
中国人家庭观念很重,往往是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
首先,要教规矩。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动。
其次,要讲礼仪。吃完饭后,要招呼一声“我吃完了,你们慢慢吃。”
最后,要学会分享。
家里有人加班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回家吃饭的,要在大家就餐前,单独拿一份餐具为他预备下干净的饭菜。越是好吃的,越要把好的给他留下。
用这样的行为让孩子知道,亲人之间有好吃的要相互分享。
长此以往,孩子会从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中体会他人的辛苦,懂得分享的乐趣。
(3)学会放手,舍得让孩子吃苦
今年夏天,朋友圈被一对准博士刷屏。
李国平和李国安是双胞胎,今年,他俩一个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五年直博;另一个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硕博连读。
这两个超级学霸,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一件事却是来到工地上帮母亲打工。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想要亲身体会母亲多年的辛苦。我感动于兄弟俩的举动,更惊喜于父母对他们的支持。
比起过分保护,父母更应该让孩子学会放手,舍得让孩子吃苦。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经过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
孩子不能当一辈子温室里的花朵,只要让他经历风霜雨雪,他才会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会更勇敢去追逐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