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金句迭出,让人感慨,颇有启发意义。如何教好语文呢?温儒敏先生给了药方。
药方是什么?
高考和中考也都开始注意查考阅读速度与阅读量。使用新教材,也重视阅读量的问题。
教法有讲究
不同文体的教学,课型也要区分。阅读方法应当有所区别,授课的重点也不一样。老师每次备课最好重新读课文,赤手空拳去读,获取真实的感觉和认知,这是很要紧的。自己有感受,讲课才有感觉,有温度。
实施“1加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
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精读、互文阅读、检索阅读,以及如何读一本书,读不同类型的书入户用不同的方法,等等,以往的教材是关注不够的,老师在教学中也缺少方法意识。结果就造成一种状况:很多学生只会精读,无论碰到什么文章,全都用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加艺术手法等一套分析方法去套。
精读、略读有区别
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
而略读课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自主性阅读。
名著导读怎么办?——要养性
统编教材中有关读书方法的内容分布在导言、习题,特别是“名著导读”中。
目的是什么?引导读名著,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交给学生,让学生接触最高尚的精神产品;强化“整本书阅读”,读书养性。
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简要介绍某一种书的基本情况,激发读的兴趣,重点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
学生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阅读的种类应逐渐从绘本阅读转向文字书阅读。但是,由于读图易、读字难,孩子在进入小学中年级后,容易对厚厚的文字书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更加依赖数码产品,习惯看手机、电脑,而不是图书。
学校语文课程很难有效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抄写和背诵为主的课程将学生的兴趣抹灭殆尽,而真正重要的整本书阅读和阅读策略却几乎不教。
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开始习作。但是,由于学生的写字量不大、写得太少、作文教学不得法等原因,导致学生心生厌恶写作文、瞎编乱造凑字数,真情实感难表达等现象,作文模式化、模板化、套路化严重。甚至直到高年级,仍然用背作文来对付考试。
上述痼疾引发家长不满。
随着高考改革的来临,语文学科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得语文者得天下”,成为广大家长们的共识。
在未来的语文考试趋势下,“语文能力”而非“解题技巧”,将成为拉开档次的重要指标,北京已将名著阅读列入中考范围。
“签订阅读契约”
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效果还不好,就看学生是否爱上读书,自己能找更多的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阅读。不要管得太死,宁可实行目标管理,开头有个提示和引导,结尾布置一点小结之类,那就很好了。
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
但是,纳入计划不等同于上课,一定注意不要太多干预,要想办法激发阅读兴趣。要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
古诗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诵读
怎样教好文言文?把诵读作为学习文言文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环节与手段。
对文言文来说,通过诵读知其大意,能对文章的文气和语感有整体感觉,这是基础。建议文言课少一些串讲,少一些活动,不一定要“先译后背”,也不一定“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诵读,很多课文都可以做到“当堂成诵”。
古诗词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1到12年级课外必读书单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我们肯定会受到制约,但总也还会有些空间,我们可以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
不要把一切负面的东西全都归咎于应试教育,我们要面对应试教育这个现实,采取某些必要的平衡。让学生多读书,同时又应对考试,考得好,这两者完全可以结合。
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
我们说的“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有老师指导一下,甚至纳入教学,就事半功倍了。这可能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