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乡村设计应该要“融入乡土,长于乡村”

2020-01-07   一诺农旅规划


乡村图书馆与营地接待区

这是一个驻点乡村的青少年公益营地,旨在探索青少年活动营地与乡村建设的结合模式。项目以设计方案吸引企业捐助,由公益伙伴与本地工匠共同建造。建成后定期举办青少年公益活动,为青少年成长和乡村发展持续赋能。

山村里的青少年公益营地

项目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平桥村,在县道与村路交接处的狭长台地上,远景是群山连绵。场地原是一所撤点乡村小学,有一座已荒废的三层教学楼。由于用地比较紧张,设计采用集约布局,改造原教学楼并以其作为场地锚固点,运用工业化轻量体系与乡土材料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加建多功能通用空间、活动场地与服务体,并在营区入口与村路交接处建造长期向社区孩子开放的乡村图书馆。

总平面

营区轴测

融入山村

场地关系

当地气候温和而多雨,遮雨、通风是建筑首要需求。营地最为核心的通用空间(集活动、培训、宿营、用餐等功能于一体)采用一系列连绵起伏的半透明海帕面膜屋面,来构建连续遮雨的活动空间。平面非正交划分,各开间向山和村子打开,二层平台微高差错动,像素化的竹界面呈现半透明感,共同构筑一处聚落式的空间场所。人们在营地中,可以随时感知同伴活动和山村风景,体验开放、互动、共享的营地氛围。

通用空间剖透视

连续起伏的海帕面膜顶

开放、共享的多功能通用空间

二层平台向自然打开

像素化竹界面


通用空间与保留教学楼交接处庭院

整个场地用小碎石铺底,以利于排水。活动区以当地的毛石砌筑,如同碎石海上的群岛。在场地南侧设置供集中活动使用的圆形砂砾场地,在场地一角的西南侧台地设置营火场。

营地西侧与山体连接,一系列毛石砌筑的半圆形台阶小剧场收住延伸入场地的山坡,提供尺度与形态灵活的小组活动场所。



山边小剧场


小组交换日的晚会活动

当地盛产毛石毛竹,图书馆与厨房、盥洗区等服务体均采用竹模板现浇混凝土和本地砌石工艺建造,其体量精心与保留建筑、通用空间和营区边界构建动态关联。其空间构成与通用空间类似,都强调开敞通透,而其乡土化的现浇+砌筑工艺,又与通用空间的轻量构件组装方式形成互文的对仗关系,令营地氛围与乡村环境呈现差异性融合后的叠加显现。

轻量工业化体系与乡土材料工艺的结合:厨房与改造后的教学楼(上),接待区与淋浴卫生间(下)


乡村图书馆由面向营地入口的接待区和面向村庄道路的阅览室组成。两个错落半层的三角形开放框体,通过内部的小楼梯连接村道和营地两个标高。阅览室木质的地台、书架、家具均按照儿童尺度设计,透明界面向村庄呈现内部活动,如同一个打开的音乐盒。小图书馆长期向社区开放,成为当地孩子非常喜爱的一处阅读玩耍和询问功课的去处,他们常常逗留到夜晚。

图书馆与接待区生成

乡村图书馆与营地接待区

孩子们在图书馆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