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志愿 共筑和平

2019-12-06   南京发布

12·5 国际志愿者日

初冬的南京,暖阳温煦、梧桐金黄。

今天是第34个国际志愿者日。位于小粉桥1号的一方精致宁静而又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小院,充满了融融暖意。


视频加载中...


这里是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也是国际和平博物馆。拉贝纪念馆于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0年成功入选国际和平博物馆组织网络,成为国际和平博物馆。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来自南京公共文化场馆、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的国内外和平志愿者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志愿服务心声,共度国际志愿者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与故事——


志愿者心声与故事

我们馆从2008年起就成立了“和平使者”志愿服务队,接收来自国内外的学生志愿者。南京大学还与奥地利相关机构签署长期志愿服务协议,每年招募1至2名奥地利籍志愿者以和平使者身份来馆从事半年或1年驻馆志愿服务,至今已有11年,先后有12位奥地利志愿者来馆从事志愿服务。

我们统计了下,目前拉贝纪念馆共计注册志愿者600余人,参与活动志愿者6800余人次。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许多南京本地的志愿者走出国门仍然会以拉贝纪念馆志愿者身份继续传播和平理念,弘扬志愿文化。——杨善友(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负责人)

为了来南京从事志愿服务,我已准备了两年。在拉贝馆,我目前主要从事观众讲解、资料翻译整理、和平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希望能更好地传播和平理念,并更多了解中国和南京的历史与文化。一年期满回国后,我会继续做和平志愿者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将拉贝故事、中国的历史文化讲述给更多的人听。——Linus(拉贝纪念馆奥地利籍长期驻馆志愿者)

去年,在拉贝纪念馆,我认识了Linus之前的那位奥地利驻馆志愿者马库斯,因为和平志愿服务,我们成为了很聊得来的朋友。我认为中外志愿者深入互动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更准确地传播和平声音。——陈刚(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志愿者)


我们紫金草志愿者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做了大量志愿服务。我们招募了一批社会志愿者、成立了“国际和平使者”宣讲团,现在已经有好几百位中外志愿者在馆内开展讲解、引导、演出、急救等志愿服务。——许晶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草志愿服务队负责人)


我想可以用“引进来”及“走出去”来概括我们爱德基金会的国际志愿服务项目。“引进来”是指长期招募外籍志愿者来中国开展志愿服务,“走出去”是指招募中国志愿者奔赴德国、爱尔兰、挪威等国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志愿服务。2007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招募了150余名来自欧洲的青年志愿者、到中国开展志愿服务,同时也有近30位中国志愿者在海外开展志愿教学、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志愿服务。——陈程(爱德基金会国际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

我来自泰国,在南京大学念研一。我平时是在社区和学校做志愿服务,给孩子们做文化辅导,我很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每次参加志愿服务,我的心情就感觉很轻松。我的服务对象现在都变成了我的朋友,像家人一样。我觉得收获特别多。——吴俏(青岛路社区泰国籍志愿者)


嘉宾点评

我觉得这次主题特别好,听完志愿者们的分享,我感受也很深,有句话说,“历史一直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我们。”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想要发声,需要文化设施阵地,更需要我们的志愿者们。两者融合,历史将再次被“唤醒”,特别触动人的灵魂。——刘根生(南京日报评论员)


拉贝先生是和平的追求者、践行者、奉献者。和平是一种信仰的结果,可以把我们连在一起。82年过去了,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我们对和平的理解远远不只没有战争,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联起手来,传递爱的力量,为和平贡献我们志愿者的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刘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南京大学教授)

南京艺术教师志愿者在现场诵读了两本经典著作《拉贝传》及《西线无战事》节选

分享会最后,全场志愿者一起通过分享蛋糕的方式,来共度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一个城市,因为志愿者,变得格外温暖。

截至目前,南京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总人数 290.91万人,年度有服务记录志愿者人数达186万人。

每一位志愿者都是星星之火,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爱的传递。

今日,我们要向全南京的志愿者朋友们说一声:志愿快乐,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