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前总统、乌克兰敖德萨州前州长、著名“政治浪人”萨卡什维利在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之后,终于实现“再就业”,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三春”。2020年5月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纸命令,起用他任乌克兰改革执行委员会主席。
改革“操盘手”
改革执行委员会隶属于乌克兰国家改革委员会,为其常设执行机构。国家改革委直接归乌克兰总统领导,负责酝酿和拟制改革方案,提交乌克兰议会审议。换言之,它是一个咨询-协商机构,不具备决策权,但享有建言权和监督权。
但国家改革委的级别却很高。主席由总统本人出任,其成员包括最高拉达主席(议会议长)、政府总理、副总理以及若干内阁成员(内阁成员由总理举荐)、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总统办公厅主席、改革执行委员会主席及副主席。
从上述机构设置可以看出, 改革执行委员会负责国家改革大政方针的监督执行,其主席是名副其实的改革“操盘手”。
此前,泽连斯基曾考虑提名泽连斯基出任主管改革的政府副总理,但遭受了其执政团队(包括大多数“人民公仆”议员)的极力反对。原因很简单:萨卡什维卡的政治声誉太差,而且极具政治野心,起用这样一个人当副总理,是在给乌克兰的国家形象抹黑。
改革执行委员会主席的职位,虽然与政府副总理不可相提并论,但好歹也算个有面子的实职。而且,总统泽连斯基还是对萨卡什维利寄予了厚望,他当天专门针对后者的就任发表了一段贺词:
“衷心祝贺米哈伊尔-尼古拉佐维奇(编注:对萨卡什维利的尊称)接受新的重大挑战。 我相信,他能给国家改革委员会注入活力,推动国家生活实现重大变革。”
而萨卡什维利本人当天也在其社交博客做出回应,称自己的被任命,体现了总统泽连斯基力排众议推行改革的决心。
萨卡什维利指出,那些试图劝阻泽连斯基推行改革的人,是希望乌克兰维持现状,而乌克兰目前的现状,就是一滩愈陷愈深的泥潭。
“ 乌克兰应该从泥潭中脱身,只有总统泽连斯基才能做到这一点。他有青史留名的雄心,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办实事。”萨卡什维利说。
泽连斯基为何相中萨卡什维利?
泽连斯基之所以顶住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非议,启用萨卡什维利出任乌“改革操盘手”这一要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两人政治理念相近,惺惺相惜。萨卡什维利与泽连斯基都信奉西方自由民主派思想。萨氏在出任敖德萨州长之后,不满乌政坛腐败成风,遂发起大规模反腐运动,站到了时任总统波罗申科的对立面。萨氏以其大无畏的“反腐斗士”形象,赢得了不少乌克兰民众支持,也赢得了泽连斯基的共鸣和青睐。泽连斯基就任总统之后,便签署命令恢复萨氏国籍,邀请其回到乌克兰为国效力。两人曾多次相互夸奖对方,大有相恨见晚之感。泽连斯基称萨卡什维利是“民主斗士”、不可或缺的外交人才,而萨卡什维利则称赞泽连斯基廉洁正派,是能够给乌克兰带来巨大希望的“新领袖”。
二、 泽连斯基希望借鉴格鲁吉亚民主改革经验。萨卡什维利通过“玫瑰革命”上台之后,比较成功地按照西方模式对格鲁吉亚进行了政治和经济改革。虽然有评论人士认为,格鲁吉亚改革的成功,并非是萨卡什维利本人的功劳,但泽连斯基此番延揽萨卡什维利规划乌政府方案,无疑是想参考和借鉴格鲁吉亚的改革模式。
三、 泽连斯基执政团队人才匮乏,启用有污点的萨卡什维利也纯属无奈之举。“政治素人”出身的泽连斯基在乌国内政治根基浅,其执政班底多演艺圈人士,缺少有丰富经验的政坛老将。虽然他在上任之后依然以欧盟和北约为优先外交方向,但缺乏能与西方有效沟通的得力干将,在这方面也不愿意求助于政敌波罗申科,所以会选择自诩与西方关系良好的萨卡什维利。而萨氏在前一阵子就信誓旦旦地表态称,他能搞定乌克兰与国际货币组织的谈判,帮助乌克兰在当前危机时刻获得西方的援助。
一场危险的政治赌注
虽然萨卡什维利雄心勃勃,已经做好了协助泽连斯基在乌克兰大力推动改革的准备,但很多国际分析人士,泽连斯基启用萨卡什维利,是一场危险赌注,不仅押上了乌克兰的国运,也押上了自己的总统宝座。
首先,萨卡什维利本身有太多的政治污点,难以服众。萨氏在乌克兰政坛树立了很多政敌,泽连斯基执政团队中的很多人也对他抱有戒心。让这种人去主导改革,不仅难以做到政通人和,反而会加大改革的阻力,激化内部的矛盾。
其次,萨卡什维利最擅长的本领是煽动民众发动革命,他身上最醒目的标签是“革命家”而非“改革家”。而当今处于崩溃边缘的乌克兰,最需要的是低调务实的改革实干家,而不是萨卡什维利这样的大忽悠。
最后, 启用萨卡什维利,完全按照美欧模式改造乌克兰,将导致乌俄关系的彻底恶化。萨卡什维利被普京和克里姆林宫视为“冤家死对头”,当年正是萨氏发动颜色革命让格鲁吉亚投入西方怀抱,后来又不自量力同俄罗斯打了一场十日战争。这样极端仇俄的政客重新上位,无疑会对趋于缓和的俄乌关系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有分析人士指出,乌克兰的最好选择,是在美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左右逢源,但让萨卡什维利去主导国内改革,无疑彻底亮明了“脱俄入欧”的政治态度,这会激怒俄罗斯,让双方此前改善双边关系的努力付之东流。
更何况,当年波罗申科与萨卡什维利之间上演的“农夫和蛇”的故事,能确保不会再次上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