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缎羔皮做聘礼,捕鱼狩猎有禁忌,佳木斯赫哲村的古俗

2019-09-19   懒游的故事

这两年因工作原因多次来佳木斯出差,对这座松花江畔的美丽城市情有独钟。工作之余,总喜欢一个人瞎溜达,今天要去佳木斯郊区的敖其镇赫哲村去看看。

​赫哲族是我国的五小民族之一,仅有5000余人,主要居住地仅有五处,而佳木斯郊区敖其镇的赫哲村就是之一。赫哲雪村占在面积5.7万平方米,共有赫哲族人口104户,共326人。村内开设了多家装饰别致的赫哲特色民宿,开发了农家粘豆包加工、糖葫芦制作、赫哲渔皮画手工艺制作等项目,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制作,尽情感受赫哲风情风俗。

​上文已经介绍了赫哲雪村,返程时路过村头的小广场。这个广场只有一块大型LED屏,一个平安钟亭和两组赫哲族风情雕塑,是不是看着有点空?其实在冬天的滑雪季里,这里会建设大型赫哲族特色雪雕浮雕作品,是一个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冬季里应该来玩一次。

​小广场一角的赫哲族文化长廊很是精彩,揭开了赫哲族迷人而神秘的面纱,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赫哲族的民俗风情,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赫哲人的住房原始、简陋。临时住处有尖圆顶的撮罗子和地窨子、“温特哈”、草窝,棚等。固定的住所有马架子、用草苫顶的正房。历史上的赫哲族还曾住过树屋,是巢居的痕迹。正房的东侧或西侧一般还搭建鱼楼子,村放鱼和兽肉干、粮食或者其他物品。

​赫哲族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将30根小木条,削成同样宽、厚、长,中间穿孔,用绳子串好挂起来,一天移动一根,移动30根即为一个月。

​赫哲人实行的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的氏族外婚。同一氏族的人不能通婚,同一个姓氏但不是一个民族的可以通婚。对赫哲人的婚俗,曹廷杰著的《西伯利东编纪要》中有如下记叙:“聘娶,男携酒壶入女家先饮,后议银两数目,上者以绸缎羔皮代,次以布。女与父母俱允,即同宿一夕,再约期送女,不迎亲。时有同将好女(新娘友好的女孩)三四,俱乘船到门前,步行人户,女即执酒敬客,客以布为礼,亦敬翁姑兄嫂,陪嫁用木勺。”由此可见,赫哲人此时还传承着“男下女礼”的古俗。

​过去,赫哲人的丧葬仪式有“二次葬”遗风:狩猎时死于山林者,用桦树皮或树枝裹尸,架于树上,也称为“树葬”;二三年后再行土葬。死于家中3日后埋葬。无棺,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四周砌原木,上边搭棚盖,培土成冢。后来受满汉族的影响,开始使用棺木。

​赫哲族的礼仪是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尊老并保持长者的权威是其礼仪的中心。过去,儿媳不能与公婆同桌吃饭,并且要侍立门旁等候盛饭。弟媳不能与兄长当面讲话,有事时请人转达。晚辈见到长者,要行跪拜礼。长者吻晚辈的面颊和额头。对客人以礼相待,必留吃饭、饮酒。对客人必须奉上鱼头,以示敬意。现在的礼仪与周其他民族趋同。

​赫哲族人的禁忌主要表现在捕鱼和狩猎的生产活动中,在捕鱼狩猎的时候不准说怪话、谎话,认为这会触犯神灵,捕不到鱼和兽,狩猎的人相遇,一定要请到自己的住处吃一顿饭等等。妇女和孕妇被作为禁忌的重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不准到渔场和渔船上,否则捕不到鱼;妇女不能坐跨猎枪、子弹和其他各种捕鱼、狩猎的工具;不许妇女坐跨男人的衣物;孕妇不能劈鱼头,否则婴儿畸形;妇女不能用脚踢船头,否则会失去福气等。

其实,一直少有关注的黑龙江旅游,也有很多的亮点,期待您的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