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五水共治”(河长制)办公室通报表彰了2019年度“五水共治”考核优秀乡镇(街道)100个,杭州市共有14个镇街入围,余杭区径山镇占一席。
快来看看,
这个镇有哪些好做法?
径山镇位于余杭区西部,
全镇下辖13个村,2个社区,
274个村民小组,
人口38536人,
区域面积157.08平方公里。
深化“河长制” 保障区域水质持续稳定
径山镇区域面积157.08平方公里。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中苕溪、北苕溪穿镇而过,辖区内有区级河道4条,镇级河道11条。
为了巩固治水成果,径山镇探索出了“5+5”长效管理办法,即深化“河长制”,列出了包括潘板南港、长乐后港、陶村桥港等5条水质不稳定河道,由镇主要领导担任“河长”,各村社书记担任分段“河长”,全面制定“一河一策”实施方案,自加压力,强化责任落实,重点管好该5条河道,确保水质稳定不反弹。同时,分别制定了径山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设施运维管理办法、工业企业雨污合流治理及长效监管方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长效监管方案、“小微水体”长效管理机制、“三清三治”实施方案等5大举措,从目标任务、整治范围、工作要求、长效管理、资金管理、考核办法等多个方面给予了明确,对全面提升区域水环境做出了细化要求。
从源头加强管控 全面治理“小微水体”
径山镇境内有池塘、沟渠等“小微水体”220余处,这些水系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于径山镇各村落。径山提出要打造全域化景区,这就意味着径山的每一处环境都要经得起考验。
为了全面治理好径山的“毛细血管”,径山镇探索出了“抓细、抓小、抓网格”的“小微水体”治理思路,借鉴和创新“河长制”工作办法,推动“河道”管理责任向“小微水体”延伸。通过绘制“小微水体”分布图,做到“一村一图”挂图作战;落实网格长、责任人和保洁员,并同步建立起巡查、监督和整改机制;在河塘边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村规民约”、自查自纠等方式,加强村民们护水意识,形成了“池池有人看,渠渠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利用“电子河长” 径山科学治水再升级
流经径山镇的北苕溪是余杭乃至杭州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也是余杭区唯一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好北苕溪关乎着当前及今后余杭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由浙江大学、省环科院、北科大共同推进的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之苕溪水专项科研组在苕溪流域(径山段)设置了多个自动检测点,通过设立河道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现场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移动巡航系统,实现了“河长制”向“电子河长”的智能化升级。“电子河长”预警监控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做到“定量化”、“精细化”管理,甚至通过历史海量数据分析并建立数据模型来精准预测未来河道水质变化情况。同时,“电子河长”监控系统还可实现污染源的追溯,迅速锁定污染源及污染区域,将污染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一起来欣赏一下
径山水体的动人景色吧!
主要河流
小微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