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是否调色、颜色深浅,都与品质无关。
最近,刚开始尝试威士忌的朋友给我发来一张威士忌的背标图,上面用红色圈圈把配料表里的“焦糖色”标了出来,而且接二连三地抛出了许多问题:
什么是焦糖色?
为什么要添加这个配料?这是法律允许的吗?
焦糖那么甜,加了不会影响酒的味道吗?
是不是不加焦糖的才是好的威士忌?
以上种种,相信是所有刚开始接触威士忌的朋友,都会有的疑问。其中的一些问题,甚至在整个威士忌圈子里已经争论了数十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今天,就让我们来真正认识一下这个颇受争议的添加剂,也帮助大家破解以上常见的迷思。
什么是焦糖色?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种常见于威士忌中的添加剂,它真正的名字是“焦糖色”(Spirit Caramel),在工业术语上,也被称为“E150a”。
而“焦糖色”,与“焦糖”完全不同。
焦糖常见于日常食品中,如焦糖拿铁、焦糖布丁。它常作为香料使用,含糖量高,甜香味浓郁。
但焦糖色却是把糖浆加热到超过180度后形成的。在这个温度下,糖分已经被大量转化为黑色素,以人类的味觉无法感知到任何甜味。
正因如此,它常被当做着色剂用在酒、醋、酱油等食品的制作过程中。
在国际上,通用于食品添加剂的焦糖色是“E150”系列,根据成分中硫化物和铵基化合物的多少,以及着色程度的高低,再分为abcd四个等级。
其中的E150a,即用于威士忌中的焦糖色,是最安全的,完全不含硫和铵基。
正如英国的酒精烟草税务局和贸易局所说,这是“完全无害的着色剂”(harmless coloring)。
英国现行的《苏格兰威士忌法规》(Scotch Whisky Regulations 2009)中,最简单的焦糖色,也是除了水以外,唯一被允许使用的添加剂。
在 legislation.gov.uk 官网上的法规原文
为什么要用焦糖色?
在我们明确了焦糖色的无害性和着色作用后,可能还是不明白:
橡木桶陈年的过程,本来就可以给无色的酒液赋予颜色,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用到焦糖色?
简单地说,这是为了维持同一款威士忌在外观上的稳定性,因为橡木桶陈年带来的色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橡木桶的选择会不同。例如雪莉桶会比波本桶更容易释出色素,新桶的色素会比旧桶多,烘烤程度重的桶释出的色素会更深等等。
另一方面,陈年时间也会带来影响。陈年时间越长,酒液的颜色会因为氧化作用变得越深;储存环境中温度等因素的不同,也会影响氧化的进程,进而影响色泽。
也就是说,就算是同一个酿酒厂出产的同一款酒,如果不经过人工调色,每一瓶之间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颜色。
那么,用焦糖色把它们都调整成一样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引用帝亚吉欧的威士忌外展部门总监的说法就是:
“从150年前至今,品质和稳定性一直都是威士忌最重要的两大元素。尤其是在苏格兰威士忌已经享誉全球的今天,人们会希望他们最喜欢喝的那款威士忌,可以在口感、风味乃至外观上都保持稳定,每一瓶酒都符合他们的期待。”
我们可以简单设想一下,当一批颜色深浅不一的同款威士忌在门店里销售,客人发现了这个情况后,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会是什么?
相信绝大部分人会想:“这酒该不会是假的吧!”
尊尼获加旗下酒款常使用焦糖色调色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情景,威士忌酿酒厂才会使用焦糖色进行人工调色。
调色好还是不调色好?
既然有酿酒厂会进行人工调色,自然也会有酒厂“不屑于”这种手段,提倡自然着色。这两者孰优孰劣呢?
不进行人工调色的单一麦芽威士忌云顶
前者认为,人工调色并不影响威士忌的风味和品质,反而可以保持酒款从里到外的一致性;后者则坚持,无论影响多么轻微,添加剂都会破坏酒液原有的风格。
这两者之间的辩论,就像在葡萄酒世界里,是否过滤、是否使用二氧化硫等议题,已经延续了数十年,至今也还没定论。
我们或许也并不需要辩出好坏。说到底,是否进行人工调色取决于不同酿酒厂所坚持的理念和传统,在它们各自的领域中都有顶级威士忌,也都有亲民款。
不过一般来说,如果是珍藏级别的威士忌,或酿酒厂的高端系列酒款,大多不会进行调色。威士忌最本真的模样,就是最好的。
正如开篇提及的品牌黑公牛(Black Bull),虽然其基础款“小牛”添加了焦糖色,但高端产品如21年、40年等酒款,都是自然着色。
此外,八度乐阶(Octave)和檀都(Tamdhu)等,面向资深饮家的优质威士忌,也不进行人工调色。
如果你是非常坚定的“自然着色”主义者,在选购的时候可以多注意一下酒标。一般而言,不进行人工调色的酿酒厂都会以此为特点,酒标上会出现“natural color”等字样。
而使用了焦糖色的威士忌,在它的中文背标的配料栏里也会有特别注明。
总之,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一定要记住以下准则:威士忌不是颜色越深,品质就越好;要想买到优质威士忌,请选择正规诚信的大型进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