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崇明历史上这位被雍正钦点的“全国第三”,你认识吗?

2020-07-10     上海崇明

原标题:高考结束!崇明历史上这位被雍正钦点的“全国第三”,你认识吗?

2020年上海高考正式落下帷幕。

这届的高三学子经受了磨炼

收获了成长

预祝各位学子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奥利给!!

崇明历史上

也出过一位“高考”的出类拔萃者

至今仍被口耳相传

今天小编就带你认识一下

这位被雍正钦点的崇明“探花 ”

沈文镐,字绍岐,号诚斋,清朝崇明县南新镇(今竖新镇油桥村)人。

他出生在贫苦农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崇明县志·杂事》中记载了他“妙对免地租”的故事:父母因天灾粮棉歉收交不出地租,心事重重夜难安寝,年只十二的文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瞒着父母去向粮户请求减租。粮户家塾馆的塾师见他伶俐聪明,就说有上联“素不食荤荤食素”,如能对出下联,可助一臂之力。文镐应声对道:“贫难欺富富欺贫。”塾师拍案叫好,经他说情,免了沈家当年的地租,又让他免费入塾念书。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沈文镐考取了秀才,得以进入县学就读。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名列 “拔贡” 保送北京的国子监。机会来之不易,埋头于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三更灯火五更鸡持久如新,迎来了雍正十年的乡试,中了举人。

次年阳春三月间,三年一次的会试开考,沈文镐如愿以偿,贡士榜上有名。放榜后不过一个月,沈文镐参加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殿试在太和殿进行,万乘之主皇帝主持,凝神思索腹稿后,濡墨落笔,洋洋洒洒,文不加点,自感得心应手,暗暗高兴。

梦寐以求的喜讯降临: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阅卷大臣经郑重评选,把成绩前十名考生的试卷进呈御览,当场拆示姓名,雍正皇帝亲自点定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新科探花就是沈文镐,金殿唱名,天子嘉勉,赐赴“恩荣宴”、名刻“题名碑”,荣耀之至,出尽了风头。

沈文镐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七品衔。参与为皇帝起草诏诰、编纂史书、讲解经义。

奏报山西学政任满,需要补缺。雍正皇帝看中了德才兼备的沈文镐。

雍正十三年四月,沈文镐离京西行。到任以后就忙碌开了:为学宫书院的学官、士子讲学弘道,穿梭往来于各州县巡视,沙尘朔风无所惧,风霜雨雪只等闲,所到之处,考察学官优劣、生员勤懒,奖优罚劣。

《崇明县志·宦迹》记载,沈文镐发誓公正谨慎,杜绝科场徇私舞弊,士子文章必亲定好差,劳苦不辞。每于岁、科二试前给州县发布文告,严斥考场弊端,严申考场纪律,甚至亲自核对考生籍贯、年龄、姓名、面貌,以防舞弊。

沈文镐深知穷乡僻壤就学之难,得悉大同、朔平僻处北隅,读书人少得很,便从那里挑选品学兼优者数人,送来省城书院学习,毕业后回乡教授学生。几年以后,大同、朔平等地文教大振。

原先钦定,朔平、宁武二府按县学定例,每月给予膳食补助的秀才各20名,每二年选送一名秀才进国子监。靠着沈文镐大力振兴两府文教,生员变得充足,至乾隆二年(公元1738年),两个州膳食补助的秀才各增加为30人,3年里可选送2人去国子监就读。

乾隆三年十一月,沈文镐任满回朝。

乾隆五年,以父亲病故辞官回崇明守孝。次年春上青黄不接时,他贡献俸禄,帮助乡亲们度过难关。守孝期满回朝途中又转道南京,拜会两江总督尹继善,通报了崇明县缺粮实情,尹总督于是发文,给崇明县每岁增籴六万石。

回京后的沈文镐,出任八旗姓氏馆纂修,在武英殿行走,奉皇帝之命,参与编纂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乾隆九年金秋十月,皇帝赐群臣宴,御制首句“重开甲子文治昌”令臣下赓续。沈文镐一气呵成柏梁体诗一首,引乾隆点头赞许,同僚抚掌称妙。

乾隆十年春,沈文镐担任会试同考官,协助主考阅卷。

早山西学政任上时,沈文镐因过度劳累至心力憔悴,晚年患上了心脏病,奏请退休还乡,乾隆十五年(1750年)病逝,安葬于今竖新镇跃进村。

人去留名,沈探花的聪慧好学、宦迹惠政、美德懿行,一代接一代在民间传扬。据说达官贵人经过他的墓地时,必下马或下轿,以示敬重;乡民生了病,家人去墓前祈求痊愈,拔了草回去煎汤服用,以致墓地四周往往寸草难留!

探花沈文镐全国第三崇明唯一,岛上父老乡亲引以为荣,尊称“沈探花”而不直呼其名,时过两个半世纪多亦然。

作者:陆茂清

编辑:顾佳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m78N3MBd4Bm1__YYY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