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话梅的妈妈(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很多父母都教育孩子要善良,因为不愿意让孩子看到社会中丑陋的一面,便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充满爱和友善的世界。这原本是父母想要对孩子传达正能量,但是却有可能将孩子带去伪善良的漩涡。
玲玲家的大宝胖乎乎的很可爱,平时也很听话,可是孩子最近说什么也不要去上学。玲玲觉得是孩子刚上小学不适应环境,所以对于孩子的举动并没有在意。“你要善良、友爱,这样大家才喜欢你!”玲玲再一次在出门前叮嘱孩子。晚上放学后,孩子刚到家就说头疼,没有吃晚饭就回了房间。玲玲赶紧去看孩子,发现孩子高烧了。玲玲赶紧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孩子迷迷糊糊的说道“把我的衣服给我,我不是胖墩!”玲玲听后很困惑。终于孩子烧退了,沉沉的睡去。
第二天,玲玲给孩子请了假,想问问清楚。孩子支支吾吾地说“妈妈,我记得要善良,但是同学们却常常欺负我!我不想打他们,但是他们打我,还抢我衣服,让我挨冻。”玲玲听后很心疼孩子,心里也很纠结“难道我要孩子善良错了吗?”
善良不是软弱。很多家长告诉孩子要善良却没有告诉孩子要勇敢。所以孩子们很容易陷入“伪善良”的怪圈,而“伪善良”所显现出来的是软弱。勇敢的保护自己的权利才能让孩子不受伤,一味地妥协反而让孩子遭遇不公平的对待。
善良是一种选择。有选择的权利,孩子才是自由的。父母们需要避免的教育误区是“你只有善良人们才喜欢你!”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认为只有自己不断地讨好他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喜爱,否则很容易会被他人讨厌。这时候的“要善良”就成了孩子的一个负担,被“善良”裹挟的孩子无法拥有快乐。
善良需要长出牙齿。家长有必要告诉孩子善良也是有尺度和底线的。懂得保护自己是善良的底线。没有锋芒的善良会让孩子很容易受伤。如果超过了底线,孩子有权利拒绝,并且这值得父母支持和鼓励。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善良并不冲突。
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在自己没有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保持善良,一味地委曲求全不是选择,隐忍有时候换不来尊重。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可以“做自己”的安全感。善良不是被迫的,孩子有选择的自由。
大家对于父母要求孩子善良的教育理念是如何看待的呢?对此有哪些好的想法和建议呢?欢迎分享。
------------------------------
关注、转发、分享【话梅的妈妈】文章,话梅擅长婴幼儿成长知识、儿童教育注意事项、幼儿成长过程中棘手问题等所有的育儿问题都会在这里为您解答,给您最专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