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技术梦想的全新展示,这一次,李安想表达什么?

2019-10-22     牧心微笔记

《双子杀手》10月18日在国内上映了。之前在北美上映的惨淡票房与10月12日点映时的热烈场面形成了强烈反差。

国内上映至今的口碑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这是李安对于数字电影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从中可以看到李安导演对于电影未来的执著探索;也有人说:李安越来越不会拍电影了,沉迷于技术,而忽略了电影表达的初衷。

那么,这部《双子杀手》,除了在李安对于技术的展示之外,究竟还有哪些需要表达的内容呢?

李安:吸引我的是技术,而不是剧情

李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吸引我的不是剧情本身”。

看过《双子杀手》以及对李安从前的电影熟悉的人们都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双子杀手》的剧情其实是有些老套的:

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威尔·史密斯饰)在完成最后一场任务后准备退休,组织担心他会失控,于是派了一名年轻的杀手去追杀他。在二人的较量和周旋之中,亨利的搭档丹妮发现这个年轻的杀手居然是用亨利的基因克隆出来的。一场亨利与克隆儿的对决旋即展开。

因此,特工复仇,杀手对决,关于克隆的伦理,关于“自我”的警醒,关于克隆人的养父与本体的情感纠葛,这些好莱坞大片中非常俗套的剧情,在《双子杀手》里面一一呈现了出来。

剧情的“俗套”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因此这部影片目前褒贬不一。

如果不是剧情吸引了李安,又会是什么呢?答案是两个字——技术。

也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备受瞩目的120帧+4K+3D的极限技术。

是不是看得眩晕?

别着急,我们一个个理解。

120帧+4K+3D的极限技术

先说简单的,3D 和4K。

3D就不用说了,就是立体感的观影体验。这一点国内外的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了。

4K呢,就是指分辨率为(4096×2160)。

普通影片是2k级别,分辨率只有(2048×1080)

所以4k简单地理解就是画面高清。

(图片展示了2K与4K的区别)

最后,我们来理解这个120帧。什么是帧呢?简单的说,1帧相当于1张图片,

1帧的意思=1秒钟1张图片。

120帧,表示每秒显示的画幅的张数,24张/秒是标准电影/动画的数量,也即是说达到这个速度人眼就是看到连贯的动作。

因为人眼有视觉暂留效果,所以几十张图片连续快速放映的时候,图就动了起来,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动态图像了,但普通电影1秒24张图像,所以当动作特别快的时候,就容易变得模糊。

影片中的火车快速通过,上面的图片就是24帧捕捉到的模糊画面,而下面的120帧,则连座位上的乘客都可以看见。

《双子杀手》采用120帧,也就是以每秒120张图像的速度进行放映,这样就解决了运动过程中,模糊的问题,甚至连爆炸时的一个火花都能看得非常清晰。

因此,120帧,翻译过来也是清晰流畅的意思。

这三个高大上的名词连在一起,其实就是代表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是极致清晰、立体、流畅。

其实能放4k+120帧+3d的只有cinity厅,而有这个厅的影院非常少,全国只有几十家。因此,在资本与市场都不是很乐观的前提下,李安敢于做这样大胆的尝试,可以看出他对于电影技术梦想的追求和探索。

CINITY影院

(上图是重庆CINITY影院。不仅能实现120帧的效果,还有出色的七大顶配技术,分别是4K、3D、高帧率、高动态范围、高亮度、广色域、沉浸式声音,这也是当前电影放映领域的顶级配置。对比普通影厅的显示,CINITY厅120帧画面完全没有模糊与“拖影”现象存在)

不过,《双子杀手》并非李安第一次在120帧技术上的尝试。2016年李安就用这个技术拍摄了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当时大家的观影体验就是:亮度、清晰度、立体感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因为过度关注视觉,在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不多。

所以最近这几年,人们对于李安的评价,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李安醉心于尝试新的技术 ,不会拍电影了”。

因此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人们看电影,到底是看技术,还是看剧情呢?其实,这不光是李安近几年探索电影未来的一条“悖论”,也是电影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对技术梦想的追逐上,李安这条路走得很艰难。

为什么剧情并不吸睛,李安仍敢大胆尝试?

李安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双子杀手》这部电影筹备了有20年之久,1997年就曾由迪士尼公司主导、达伦·莱姆克编剧、唐·墨菲制片,并有意邀请托尼·斯科特执导。

然而由于当时拍摄技术的限制而搁浅。后来Skydance重启了这个项目,并邀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李安加盟。

从电影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的大部分情节,其实都是在为技术服务。无论是摩托大战,还是地宫大战,都体现了120帧+4K+3D的极限技术的应用。

那么,明知道剧情并不吸引人,为什么李安还是要坚持呢?

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曾经在一档栏目里提到过,他之前与好莱坞的一个制片人有过接触,制片人说在好莱坞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敢于创新的都是资深导演,年轻人其实是不敢创新的。

为什么?

因为一旦年轻人大胆创新,甚至为了创新剑走偏锋,搞砸了一部片子的票房,那他在这个圈子里就没法混了。所以,好莱坞的年轻人反而只敢循规蹈矩。

而李安就不一样了。他在好莱坞是有自己的“信用账户”的,他这个账户里攒够了本钱,因此现在的李安,更敢于在技术或者其他层面去突破自己。

前面我们提到过,李安在2016年拍过一部在技术上有革命性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当时采用的就是120帧的电影技术。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第一次尝试新技术

这是李安在技术领域的一次非常大胆的探索。但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尽管评分不低(8.4分),但是在票房上还是失败了。

就像《双子杀手》这部电影,已经在北美上映,票房也并不高,国内的一些影评人甚至也评论说:“李安不会拍电影了?”“从影败笔,李安要从此跌落神坛”。

那李安真的从此就被打入冷宫吗?不会。为什么?因为他此前有《绿巨人》,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卧虎藏龙》,有《断背山》,有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诸多奖项背书。

这些成绩都储藏在李安的信用账户里面。只要这个账户里面的信用资产存得多,偶然亏掉一点,资本方还是会继续信任他,李安还是有翻盘的机会。

李安自己就说:“得奥斯卡这些东西是增加我的本钱。”拿这个本钱是干嘛的,就是用来搞创新用,搞冒险用的。

这就是李安。

其实李安最近这些年一直致力于通过新技术重新发现新的电影美学和讲故事的方式,他明确地说到: “观影体验,远不止讲故事而已。”

因此,在李安那里,对于未来电影形式的探索其实一直没有终止。

而对于期望值越来越高的观众来说,一方面渴望独特的观影体验,另一方面又想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然而李安的这两次尝试,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技术与电影艺术本身,正在进行着一个新的整合,而这种整合的路还需要走多久,我们还不得而知。

李安自己也承认,为了达到想要的视觉效果,为了在社会上推动这部高帧率电影,故事性就必须减去很多,“这也是我在制作这个片子里面需要适应很多的一个地方。请大家担待一下”。

《双子杀手》

除了技术本身,《双子杀手》还有哪些值得看的?

说完了技术本身,我们再说说《双子杀手》中并不被看好的剧情。

《双子杀手》的剧情经典且俗套,依然没有逃离父权、自我,具有很深的李安导演的影子,也具有明显的李安式叙事风格。

比如,一上来,51岁的杀手亨利要退休了。他这个时候却不敢照镜子,被梦靥纠缠,内心不宁。所以当他得知自己最后一个杀掉的人,并不是一个恐怖分子,而是一个分子生物学家的时候,他对于自己效忠的上级产生了怀疑,也因此与他们斗争到底。

当他看到23岁的被克隆出来的年轻的自己的时候,他的冲动就是要去保护这个年轻人,不要再走上自己的老路,因此即使被这个年轻人打得头破血流,他依然坚定地要挽回这个年轻人。

然而年轻人却说:“我不是你,每个人都想有自我”。即使到了影片的最后,反派死亡,亨利与克隆儿小克最后和解,亨利告诉小克,不要走他的老路,要走另外一条光明的路的时候,小克依然半开玩笑地说:我有我自己的路。

这就是李安导演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之一——“自我”究竟是什么?

在《双子杀手》当中,还有一个要表达的内核,就是典型的父子关系。

与以往的“父权三部曲”不同的是,李安通过数字技术,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克隆儿”,并且给了这个克隆儿一个“养父”,就是大反派威瑞斯。

威瑞斯与克隆儿之间的这种特殊的“父子情”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看点,这其中也是李安对于描写父子之间对抗的又一种表达——当然,这部影片的结局也不例外,老子终究没有抵抗过儿子,毕竟新生的,终究是要战胜老去的。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发展的规律。

有人说,老年的亨利和年少的亨利,是李安自己的写照:一个老练,经验丰富;一个少年心十足,对技术时刻保持一种童真和好奇心,敢于挑战自己和新技术。以前,李安总是站在年轻人的视角,去对抗父亲的权威,而这一次,全程都是老年人的视角,来教导年轻人应当如何去做。这是不是意味着李安本人,从心底对于父亲,对于父亲的权威的有了新的认识呢?

时势总要变,人也总该迎变而上,李安的挑战和改变,不仅是技术上的,还有内容和思想层面的,确实令人佩服。

那么,上一个问题,“技术服务于电影,还是电影服务于技术?”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个答案: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到了李安这里,技术永远只是讲故事的手段,他的故事核心永远是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他对于自己的解剖、对于人生和现实的思考。

圈内的人曾曝光,直到李安拿到了金马奖,他的父亲依然不支持他做电影。

李安和影片中的亨利一样,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亨利对于克隆儿的谆谆教导,就好像几十年前的他父亲对他的耳提面命一样,想让他少走弯路。然而事实却是,谁也无法代替李安,代替每一个年轻人,去做他自己的决断。

因此说,《双子杀手》不仅是一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好看”的动作科幻片,它依然饱含着李安对“人”的探讨,更深的内核东西也等待着你一起去发现。

结语:电影的未来究竟是什么

做为一名观影者,我们最多也只能从技术的角度和内涵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影片。

正因为如此,有两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讨论:一是特效或者说技术对于电影的重大意义究竟在哪里?另一个是,对于未来的数字电影,我们该去怎么理解?

李安导演一直在思考未来的数字电影会是什么,他也一直在尝试并推广这种高规格的拍摄技术,而这样的技术革新和推广也需要李安这种大师级别的导演,这是一般的导演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这是李安正在做的探索,也是整个电影行业的使命和责任。

期待李安和他的作品会有更大的突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hLYE24BMH2_cNUgnU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