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 纯粹 唯真 创新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
涂拥 厉雄 梁永利 早布布 谢虹 刘敬行
刘建斌 南野 吴红铁 陈荣来 王相华
李伟 江小清 铁血寒冰 逸 西 冯岩
郑友贵 兰叶子 罗秋红 吴坚 张随
许天伦
排名不分先后,按收稿顺序。
栏目主持 铁血寒冰
本期推荐 铁血寒冰 雪纷飞
终审 空城 赵之逵
中国当代知名诗人
中秋节
诗歌特刊
等待
文/涂拥(四川)
我在等待,夕阳将最后一个僧人收留
也在等待,塔尔寺大门打开
升起人间烟火
直到中秋月挂上枝头
与我再次等待,今年第一场雪
将草木悲凉全部淹没
所有等待也是为了
自己与另一个我不再对峙
简介:涂拥,四川泸州人。2015年起,诗作陆续发表《诗刊》《星星》《草堂》《诗潮》《汉诗》等,并入选多种年选。
今年中秋
文/厉雄(西班牙)
叶未落尽,身体外面的草
低下头颅
月色躺下一片,砸醒废墟
一只鸟破巢而出
翅膀惜别血脉,一句留白
月亮变圆,变老,呼吸急促
我佝偻成老树
枯枝低头沉思
轨迹总有某些相似,去年今日
今年今日,命运藏于何处?
月光从高处跌倒,风变黄
风一如既往的奋不顾身
拎着记忆,一半入世,一半眷顾
一条弯曲的故乡小河
正在伸腰复活
简介:厉雄,浙江人,居马德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世界诗人大会会员,侨中人文学社社长,凤凰诗社总副社长兼海外诗社社长。诗歌见《诗刊》《星星》《人民日报》《扬子江》《诗选刊》《诗潮》《诗歌月刊》《中国企业报》及海外报刊等。诗集《归来的雪》。《厉雄诗歌翻译精选》出版中,主编《侨中人文学》《海外文学》。
月下记
文/梁永利(广东)
其实光阴是偷来的。我把中年
放在桂花树下,天河的芳香洒遍人间
今夜,嫦娥如画,我砌好曲径
以气味为暗记,寻灵丹的人
必定狭路相逢。我放出飞碟
秋分沿路晃来晃去,与游手好闲的白露
玩残蒹葭。野菊安居窗台
它的花胎分出冷暖,冷的一瓣
烂了千年传唱,暖的一瓣
孕育解愁的良宵。玉兔经过渔村
大户人家点起篝火,烤肉将熟
我手持银斧,打开柴门,削净刺眼的月光
简介:梁永利,曾在《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诗林》《诗潮》《延河》《作品》《山东文学》《海燕》《汉诗》《中国诗歌》《中国诗人》等100多家报刊发表过作品并多次获奖。出版诗集《自在与拷问》等5部。现系《湛江文学》杂志社主编。
秋水长天共
文/早布布(湖北)
进入9月后又10日
仰头
月如冰糖雪梨,炖在一口大鼎
一些甜弥漫水气,薄雾初起
夜里散步,容易走得很远
索性走到盛唐,或者更久远的年代
子夜,我在灯下缝制冾衣,衣带要宽一点
长一点
绣了春天,绣夏天,绣了蝴蝶,绣百合
我的爱人,在北方写罢一封长信
推窗,摘下月亮
一天,摘一粒
过黄河,过长江,飘呀飘
在家门前小溪
简介:早布布,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祖籍黄陂,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信息传媒学院,初,教书为生。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选刊》《草堂》《鸭绿江》《诗歌月刊》《天津文学》《长江丛刊》《海燕》等海内外报刊杂志与网刊,作品入选《2019中国诗歌排行榜》《2020中国新诗日历》等选本,获“中国诗人”2018—2019年年度诗人提名奖”,著《磨砖作镜》,有作品收入湖北中职辅导教材,有作品进入东北大学一堂公开课。
月圆。暖的。微烫
文/谢虹(河北)
首先,要准备无限接近大地的果实
石榴、葡萄、苹果、核桃、冬桃
像聚会。会弯下身子
一大片阳光齐茬茬地经过它们
与粮草、菊花、慈悲和热爱一起醒来
每一个赶路的人都亮起清澈的眼眸
拥有零食、祝福和发自内心的歌唱
每一声呼唤一不小心就引发回响
思念被打开,无法阻止
月圆。暖的。微烫
风跑开一会儿,那些闪光的东西
因为爱而擦出了轻伤
简介:谢虹,出版诗集《温暖的尘埃》, 诗歌入选《2015中国年度诗歌》《2019中国年度诗歌》《2019中国年度作品•诗歌》。作品见于《诗刊》《诗探索》《中国诗歌》《诗歌月刊》等多家刊物。保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方向》杂志主编 。
一片枫叶,落下生死过往
文/刘敬行(河北)
以霞光的色泽
余辉的微温
代替了昨夜 月光失血的吻
匆匆下山的落日
把丢下的书签 夹在杜牧的诗里
让世人岁岁读红了秋词
寒霜 周而复始的复制
一盏盏 挂在云崖的灯笼
点亮 半壁心空
还有更深刻的解读
比如 细密的纹路被反复剖析
会发现 火焰不绝的奥义
以俯冲的姿势 抉别天空
用一枚鲜红的指纹
在大地上按下生死
一滴一滴 流着
最后的壮烈
让整个世界贫血
简介:刘敬行,作家、诗人、记者,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历时50年创作千余首诗歌,其中近300多首在国内40 余家报刊发表,10余首诗歌获奖。出版诗集 《淬火时光》 等著作5部。现任《开发区报》主编。
阳光灿烂的日子——国庆节致父母
文/刘建斌(四川)
晚年的父亲喜欢踩着露珠到河边垂钓
往昔的岁月飘在水面 若隐若现
而母亲牵着小孙子
在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哼着童谣
向市声沸腾的菜市走去
江面的鱼漂偶有浮沉
露珠将父亲的裤脚浸润
三两尾鱼儿伴着父亲回家
这样简单的日子 这样轻快的日子
父母竟然奋斗了一生
他们都庄严地举过握成拳头的右手
誓言还在唇齿间
他们却老了 老得让我心疼
我的父亲母亲 都有着五十年的党龄
也许那时我太小
看不清他们的艰辛是什么颜色
直到今天我依然只能够看到平凡而真实的欢笑
父亲拧着螺栓 母亲站在三尺柜台前挥汗如雨
他们多么年轻啊 他们的昨天
被风风雨雨反复地诵读成那段金色的誓言
多年以后 我已经知道那个著名的宣言
一个幽灵
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意味着什么的时候
阳光撒满窗台 屋子里总有父母白发的银光
和絮絮叨叨的话语
关于素朴的生活和纯粹的理想
一定会有同样令人崇敬的重量
记住这样的话语 记住父母一生的步调
每一天就都将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给花儿浇浇水 听女儿说说她的学校
再顺着父母的脚印看去 我的父母
从来没有创造过惊天动地的伟绩
他们认真工作 快乐生活
他们的忠贞和追寻 就在平淡间
把我的人生道路照亮
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常常对自己说
坚持 坚持 坚持到墓碑
凭着我和父母的坚定信仰
简介:刘建斌,1969年出生,四川省富顺县赵化镇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富顺县作协副主席,《富顺文学》编辑,著有散文集《十年书》、《赵化笔记》。1993年曾获《诗神》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
干杯 庚子年中秋的月光
文/南野(福建)
我用杯子装满一杯中秋的月光
这杯来自于960万平方公里的清辉
闪烁许多清晰的 还来不及走远的文字
我倒出最上面的一层月光
从杯口跳出来 我在元宵节那天
写给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诗句
那天的月光也是这么的浓
却是格外的清冷和凝重
街上没有舞龙灯 也没有人闹元宵
我把中间的一层月光
倒在桌面上 碰撞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有机器的轰鸣声 有地摊贩子吆喝的声音
还有 从电影《八佰》的四行仓库废墟上
呐喊的声音 那面用血肉升起的旗帜
唤醒了苏州河畔的灯红酒绿
在这些不同的声音中 最清晰的是
校园里归来的稚童嬉闹的声音
我把最后的一层月光
摇了摇 杯子里的颜色在变化
最后满上来一杯中国红
我看到一面红色的喜悦 从杯口升上来
原来 今天也是祖国母亲71岁的生日
简介:南野教师职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中文诗歌网执行总编,楠竹诗词文艺社社长。
十月
文/吴红铁(江西)
十月,已经来到大地了
它是祖国的发条
它是秋天最后的发疯
它是人民,在人民的地界不知所措
十月,必定如此开始
以旧的本质,新的面貌
或以血还血
简介:吴红铁,笔名夜康桥。2016年开始主持策划《汉诗选刊》平台,其推出的全国31个省域诗人作品联展及国内女诗人作品选展,在诗坛引起一定反响。写诗十余年,自印诗集四部,现居南昌。
中秋明月夜
文/陈荣来(安徽)
一个月亮在天上
另一个月亮
在水里
天地之间,雾霭在无节制地一退再退
到处是摇晃的影子
一切纠缠
才刚刚开始
几个外乡人倒是很安静
他们坐在夜色里
说往事
说到这个中秋
也谈明月,也谈清风
简介:陈荣来,安徽无为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长江丛刊》《延河》《奔流》《北方文学》《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潮》等期刊。出版诗集《绿色,开始一个劲地生长》。获第五届郭小 川诗歌奖。
怀揣明月
文/王相华(天津)
我庆幸,在荒芜的烟火之外
一轮明月还活在体内
神秘谷破旧的草房,野兽早已不见踪影
只剩几块大山的骨头
立在中秋节的风中微微颤动
千足虫,蚂蚁,蝗虫
正缓慢地爬在我们必经的路上
它们旁若无人,仿佛是这里的主角
我们继续赶路,它们也是
如江湖,在黑暗中对峙,拔剑
而明月有心,跟着晃了晃
哦!这内心的光,这季节唯一的光
这灵魂迷路的月光啊
正照亮我们,和所有万物的殊途同归
简介:王相华,笔名清心如云,山东日照人,现居天津,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新诗高地》社长。有诗发表《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诗林》《中国诗歌》《中华诗词》《芒种》等海内外二百余家刊物。出版个人诗集两部。
中秋
文/李伟(四川)
高过眉际的风
为了
今夜月亮的圆润
利用人们喜爱的民谣
泛滥在千里的乡愁
令无数男女途经八月十五
不在被暧昧引诱
悬于家门前
那句
因血缘里深藏不露的诗句
在月色愈演愈烈时
让那些无法回归的思念
渐渐背负起
尘世间的虚名
简介:李伟,笔名,伐柯,昵称,伟祺V,四川省隆昌市人,中国诗歌学会、四川省诗歌学会、内江市作家协会、内江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大河》诗歌签约诗人(作家)。作品被《中国2019年度诗歌精选》《鸭绿江》《辽河》《大河诗歌》《天津诗人》《中国诗人》《银河系》等收录。用笔,行走在文字的江湖。
秋夜
文/江小清(山东)
不需怒马,也回不去少年
我穿一件鲜衣可好
与你和清凉的月对饮一杯
我先醉了,倏忽半生
好久不见
一颗心的缝隙里
只能填满湿漉漉的白月光
风也像你一样,一遍遍在耳边低语
月光绽开你的背影
背影里开满从前蓝紫色的绣球花
对于幸福的幻梦,我不敢有贪心
只恳请整个春天夏天的朵朵回忆
被秋风一吹
今夜又会缓缓撒满我的窗前
简介:江小清,山东青岛,七零后,喜欢文学,作品发表于《作家天地》《山东商报》《中国诗人》《辞场》《谷风诗刊》《中国诗影响》等纸刊杂志等以及网络各微刊平台。
头顶长安街的中秋明月
文/铁血寒冰(北京)
从未没有这样过
坐在长安街辽望中秋明月。
我看明月看了一生
乡愁、思念、孤独没有把它占满
只留给今晚,长安街上的中秋明月
红旗,红砖,红丝带,红灯笼
是子弹呼啸而过的声音
是明月下长安街上滚烫的炽烈
红得像爱的烈火,我怀中的祖国
此时,中秋明月正对着天安门
对着中华儿女欢腾的万颗红心
我想,你同样正以光洁圆盘的姿态
爬行在故乡的青山竹林
倾听菜园子的蛙鸣蝉唱
月亮上又一次升起故乡缕缕的炊烟
简介:铁血寒冰,四川人,军旅生涯多年,居于北京,四川诗歌学会、北京顺义作协会员。作品刊发于《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国防报》《文化艺术报》《作家报》《鸭绿江》《牡丹》《辽河》《参花》《西部散文选刊》《中国汉人》 等多家刊物媒体,有作品发表于《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中国作家网》多家媒体,并获《中国诗人》2019年度提名奖。
中秋,是故乡山上进城的一束狗尾巴草
文/逸 西(四川)
月饼吃了
龙眼吃了
现在,中秋
是一碗水村庄
山上进城的
一束狗尾巴草……
而母亲还在一碗水村庄
与玉兰二妹一起
举着竹竿子,打一树龙眼
打又圆又大的相思
滚进夕阳和黄昏
以及我眼前模糊不清
满山遍野的狗尾巴草
简介:逸西(原名刘逸西),1963年生,四川富顺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诗歌月刊》《诗神》《绿风》等杂志发表诗作。现居成都。
有一种奢望叫南湖月上
文/冯岩(辽宁)
小篆走笔月上门廊
时光撬开月上大门谈古论今
对视眼帘揽三山五岳于眼底
跨越足下的周易经道
丈量石板隔绝尘世的烦扰
提笔赋诗运笔作画,行云流水间
与凡人论人间烟火
袅袅梵音升腾在百年琵琶树下
静坐竹林喝一杯淡茶听一首古筝曲
把人来人往的繁杂随流水淡忘
翻开雅集,词牌流露花间
芊芊女子抚琴于月下
简介:冯岩,辽宁营口人,现居大连,高校英语教师,英语语言文学文学硕士,副教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小说、翻译诗等作品散见《人民日报》《联合日报》《美中时报》《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诗潮》《海燕》《芒种》《黄河文学》《朔方》等百余家报刊杂志,《新媒体文学》创始人。曾多次获得翻译诗歌文艺文学奖。
九月的风
文/郑友贵(四川)
轻轻地摇
轻轻地荡
九月流行在南方桂圆树上
不把那茂密的叶子想象成掌
掌纹般的叶纹上
你就无法找到
九月的流向
南方的季节秋得正深
别让熟透的桂圆走进你的诗
使匆匆过客
染一身无声的幽香
你最好站得远远的
远远地看那多桂圆的南方
在九月风的长发上
轻轻地摇
轻轻地荡
简介:郑友贵,四川宜宾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工人日报》《中国诗人》《诗中国》《散文诗》《中国散文家》《青年作家》《四川日报》《香港文艺报》《华人时刊》等。著有诗集《目光如初》、散文集《一路行走》《故乡在远方》,并由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各省级图书馆、各重点大学图书馆收藏,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年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汉诗年鉴》《四川诗歌年鉴》《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选》等,获过全国、省、市征文一、二等奖。
他乡之月
文/兰叶子(甘肃)
秋声拂过残月
残月掀起了帘拢
秋风吹过旧人
旧人化身为草木
他乡之月,如花在野
底色三千里,夜色三千里
那些并肩走在月色里人
谈笑风生,说着相聚
也说着,别离
今夜,我在他乡
和多年前的中秋一样
是一个远行的人
一个被他乡之月照拂的人
今夜的秋风
和多年前一样浓郁
我依旧固执地相信
照拂着我的月华
也一定照拂着
千里之外的,你
一如,今夜的秋风般浓郁
简介:兰叶子,女,本名刘勇勤,甘肃天水人。近年来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部分诗歌、散文及散文诗数百篇(首)。著有个人诗集《兰之语》、散文诗集《春天的秘语》。偶有作品获奖。有作品入选多个选本。
一个盲人坐在树下吃月饼
罗秋红(湖北)
一个盲人坐在树下吃月饼
有人问他:你看见什么没有!?
盲人说:我看见月亮
穿着我妈妈的衣裳,
唱着《秋天红叶随想》。
草丛里蚂蚁从垂下的果实里,
抽出上上签,迎接妈妈的到来。
茄子从辣椒虚掩的门里偷偷爬出来,使劲敲打
当年豆架上倒挂的收录机。
神灵在树上用绿叶的梦,
复制高音上
抵达钻石台阶的那根琴弦
辽阔的事物顺应萤火虫的
光亮
找到永不言败的那根拐杖
这根拐杖正是妈妈送给我的紫色拐杖。
此刻,树上的绿叶与小鸟在议论:那个坐在树下的盲人
长得像一棵胡杨,今晚
他将成为月亮妈妈最最宠爱的孩子。
简介:罗秋红,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近年在《人民日报》、《诗选刊》、《星星》、《诗潮》、《音乐时空》、《世界日报》等多种文学期刊以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发表600多篇(首),多次获奖,作品入选多个年度诗歌选本,著有长篇小说《雪儿,你在哪儿》,著有《罗秋红个人作品集》(音乐作品集),其代表作《中国妈妈》获原创音乐三等奖,《娘的佛经》被称为神曲,被收入2012年新歌经典合辑,现居武汉 。
举首望明月
文/吴坚(江苏)
天上的月亮,我的先人都住在上面
想你们的时候,举首望明月
我不知道嫦娥吴刚在不在
亲人哪,我一次次敲打月宫的门
你们在里面呼唤我的名字
思念日益丰满
八月十五
河里的月球终于浮到水面
啊,谁,把月亮打捞上来了
留给水里的,是被风吹皱的
有些模糊的脸
故乡也浮在水面
娘的声音也在水面
举首望明月
水里的思念一碰就碎
简介:吴坚,男,1965年生,江苏东台人,笔名北北、天士、道韵,首届茅盾文学诗歌奖重点诗人,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习诗,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入选多种选本、辞典。《诗神》编委,多平台签约作家诗人。
中秋辞
这一天,没有事物比月亮
更加无辜。仅仅是因为圆形的
必然的相似性,
一种古中国的馅饼以它命名。
——正如所有比喻都不过是
片面与片面的相遇;
我不敢相信在咀嚼五仁的时候
顺便也咀嚼着那温柔的光华,
并同时获得尘世的圆满。
作为诗人,我不信任一切比喻
并鄙视所有时间的刻度
所带来的象征的意义。
谁在最初说出“月饼”,谁就落入
命运安排下的陷阱。
谁经历过十年的家庭战争,
谁就懂得生活的千疮百孔。
在今夜,我用月亮的另一个比喻
——盘子——易碎的瓷器
托出那脆弱愿望的几块倒影
同时也和盘托出了父亲和母亲的
一纸离婚判决书
留给一个孩子的时间的灰烬
和对月亮在其它夜晚
犹疑着不断盈缩的同情。
简介:张随,八零后。晋潞州人。以为文字可以重整人世的秩序,进而通达明识。
最后的月光
文/许天伦
好了。我不再计较于生死
在我生活过的村庄。日子已不容徘徊
我可以将一生活成一日
那条我曾走过的乡村小路,脚印被风吹散
工程车的巨大轰鸣声,震碎了
稻草人的童年。是谁还打着手电筒
沿着池塘边寻觅久远的蛙鸣
水流中,彼此的脸挨得又何其近
但月光却越来越远
远到外婆布满老茧的手上,因为那里
唯有神灵才能抵达
简介:许天伦,90后,现居江苏常州。江苏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十月》《作家》《北京文学》《长江文艺》《诗刊》《星星》《扬子江》等。著有个人诗集《指尖的光芒》。
北极星新文学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